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8月,天主教江南教区在安徽成立芜湖总铎区,滁州隶属其统辖范围。光绪二十八年,和县天主教会中国籍神甫徐佩南来滁传教,租赁丰乐桥北巷民房2间为教堂,招收男女教徒。
民国2年(1913),天主教在滁城仓巷内(今育新路地委大院内)买地7亩,建筑教堂1幢和一些平房。由于神甫缺乏,仅有1名“传教先生”住守教堂。其间,和县天主教会常派中籍神甫和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籍的传教士来滁主持弥撒、传教。民国10年9月,天主教江南教区划分江苏和安徽两个代牧区,至民国12年,蚌埠教区初步形成,滁县属蚌埠教区。民国18年,蚌埠代牧区由意大利传教士负责传教事务,亦称意大利教区。同年,滁县天主教堂由教区所统辖的凤阳天主教会管辖,每年由凤阳教会神甫定期来滁主持大的宗教仪式和传教事务。民国25年,滁县天主教正式成立,直属蚌埠教会。蚌埠教区主教派遣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魏怀德来滁,为滁县天主教会第一位住会神甫。次年底日军侵占滁城,天主教因是意大利人开设,没有受到日军的破坏,魏怀德借机发展教会。民国27年,滁县天主教女部成立(亦称圣母院),由蚌埠总堂派遣献堂会修女凌俊主持,称之为“当家先生”。天主教男堂则有孙海涵、张福源等人辅助传教。来滁的修士、修女均为中国教徒,由蚌埠总堂安排,调动频繁。同年秋,教会在女堂东邻开办善导小学校(民国36年易名为晓明小学)。教会的修士、修女除辅助传教外,还兼任学校的教员,并发展学生为教徒,不愿者则受到歧视和冷遇。因此,教徒人数迅速增加,多数为学生。民国29年,教会将教堂紧邻和黄道十私有园地、住宅共35亩买下,扩建为教会园地房屋。此后,天主教发展较快。民国34年,滁县天主教下辖来安、全椒、嘉山等邻县教堂,常派教牧人员前往传教,主持宗教仪式。由于辖区扩大,教务繁忙,蚌埠教会于民国35年派遣意籍神甫来滁任副本堂,帮助开办“难童教养所”,次年调离。先后又派中、意籍神甫2人来滁任副本堂,不久又调离。民国37年秋,教会将“难童教养所”改为“孤儿院”。教会安排儿童在晓明小学读书,对其灌输宗教思想,然后领洗入教。教会还聘请技工师傅办起小型织布厂,织袜子、毛巾和土布。孤儿院的儿童每人一部纺花车,每天承受的任务是纺棉花条。直至滁县解放前夕,教会置有楼房2幢,平房50间,园地50亩,购置经费均由总堂供给。
滁州解放初期,意籍神甫魏怀德仍为滁县天主教会本堂,中籍神甫张太国为副本堂;女部有当家先生凌有先、修女沈义璋。此时,教会与邻县教会脱离关系,仍与蚌埠保持联系。教会的经费来源少部分仍依靠外籍供给,大部分靠地租和织布厂的收入。1950年3月织布厂停工,4月断绝了外籍经费来源。夏季,天主教会收到香港寄来一批书籍,其中许多书籍内容反动,被文教部门没收数百部。同年,魏怀德派张太国去南京与南京天主教“圣母军”指导司铎神甫联络,买回“圣母军”手册、军旗、军徽等,于8、9月份成立“圣母军”组织,任有团长、指导员;下分男、女两组,均有正副组长负责,定期进行秘密活动。其目的,对信教群众灌输敌视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反对宗教界日益高涨的革新潮流。当时,信教群众要求宗教革新、割断与帝国主义联系的运动,已无法阻挡。1951年3月,滁城天主教徒应邀参加宗教界抗美援朝、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爱国行动大会和在基督教堂的签名活动。同月,公安机关查出天主教会窝藏五河县4名罪犯,由五河县公安局捕回。“圣母军”的秘密活动遂告停顿。6月,该组织被公安机关侦破。7月,滁城爱国天主教徒通过选举,成立滁县天主教“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促进委员会。委员会成立后即接管原教会的财产,并组织群众揭发意籍魏怀德的罪行。9月,人民政府接管孤儿院和晓明小学,对20多名孤儿进行安置,晓明小学改办解放小学。11月2日,在滁城召开了600多人的公审大会,政法机关对魏怀德公审后,将其武装押解,驱逐出境。此后,滁县天主教由神甫张太国主持。教会因教徒迁移、参加工作等原因,人数逐渐减少。神甫和修女也从事园艺劳动,以供自养。1955年,张太国因涉及参予反革命集团案被逮捕判刑。1960年唯一的修女凌有先因年老被接回蚌埠总堂。
新中国建立初期,滁县共有天主教徒500多人,实际去教堂的只有100多人。1955年后,滁县天主教会因无神甫主持宗教事务,活动渐趋于停止。1957年有教徒180人,参加礼拜人数30多人。1958年圣诞节,参加人数仅12人。之后,滁县天主教会因无一教牧人员而停办。
下一篇:第五节 基督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