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封山育林
建国前,寺庙所属森林为“禅林”,受僧侣保护。许多氏族宗祠内的树木被视为“神树”,其所属山林被封禁为风水林,刀斧不准人。其他山林则无人管。
建国后,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共中央“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利用”的林业方针,作出“封山护林、植树造林”的决定,把全县宜林荒山上的次生林封护起来。1952年在宋集乡成立滁县专署观音庵林业工作站,宣传党的林业政策,组织群众护林防火,封山育林。1949年至1957年全县育山槐、黄檀、山枣、栎类等次生林8502亩。1958年由于“左”的影响,林业生产被破坏,次生林木被砍伐殆尽。
1963年国务院发布《森林保护条例》,规定对森林更新和封山育林有显著成绩者给予表扬或奖励。全县再次掀起封山育林热潮。至1985年,宋集、周圩、曹店3乡交界处的打子庙一带,宋集、曹店2乡与定远县大金山交界处的唐里洼一带,曹店与邬岗乡交界处的赵何至田圩一带及大银山林场的韭山洞、老虎洞等处,数千亩次生林蔚然挺拔。
二、护林防火
建国前,除寺庙、宗祠周围林地外,其余林地均无护林措施。
建国后,县内山区乡村建立护林组织,订立护林防火公约。林业工作站负责宣传、组织、指导群众参加护林防火。1956年经蚌埠专署批准在观音庵成立“凤阳山绿化委员会”,由凤阳、定远两县轮流负责毗连地区护林工作。凤、定两县毗连地段的区、乡、村层层建立护林联防组织。凤阳、嘉山两县毗连地区1958年建立护林联防组织,由国营石门山林场负责主持日常护林联防工作。1962年是建国后县内发生山林火灾最多的一年,计24起,烧毁山林52950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1979年凤阳县公安局凤阳山区林业派出所成立,1980年改为凤阳县公安局林业派出所,配备公安干警,深入林区打击犯罪,保护森林资源。
1981年开展“稳定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后,农民的经济利益与山林挂钩,调动了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1985年全县林区普遍建立护林联防组织,订立护林防火公约,互相监督,定期检查,表彰先进。全县有护林人员147人,其中国营林场专职护林员67人。
山林火灾多由吸烟、上坟烧纸或开荒烧山所致。林业单位很重视护林防火的宣传、教育,抓苗头、堵隐患。在进出林区的要道山口设置检查站(哨);国营林场设林区防火道,栽植耐火常绿树种;在制高处设望火楼,火险期日夜了望,发现火情及时报告、扑灭;县设森林防火指挥部;各国营林场成立防火领导小组,下设扑火突击队和扑火队,火险期内,每场固定1辆防火专用汽车。由于加强了领导,层层做到组织、人员、工具的落实,80年代以来,全县森林火灾、火警发生率逐年下降。
三、病虫害防治
1949年以前,县内林木病虫害很少得到防治,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建国后,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根据造林规划,本县为矿柱用材林基地。选用马尾松为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大量栽植取得成效。1959年,随着马尾松、黑松林面积的扩大,以马尾松为寄主的马尾松毛虫,开始在林区呈小面积块状分布,采取人工捉幼,摘茧、摘卵块和使用手摇喷粉器、手压喷雾器喷洒六六六粉、滴滴涕等化学药物治虫,但受害面积仍在迅速扩大。1963年至1965年省直石门山林场连续使用飞机喷洒化学药物防治松毛虫,年均6000亩。到1976年曹店酸岗腿岗一带部分马尾松林木被松毛虫整株吃死,至1970年全县松毛虫累计发生面积已达823555亩,其第二代松毛虫就毁灭松林2400亩(曹店粟山西走马岭、大银山大庄东大杠、白云山林场的大洪山顶路两侧,当时吃的针叶全无,状如火烧,翌春成片枯死)。1979年本县白云山、大银山、曹店3个国营林场与定远、嘉山的国营林场联合使用飞机喷洒药物治虫,1980年至1981年又使用飞机向林区喷洒农药,杀虫效果均在90%以上,但药效不能持久。
1973年白云山林场办起土法生产的白僵菌厂,菌种分别从全椒县孤山生物农药厂、河南固始县白僵菌厂、江西弋阳县白僵菌厂及吉林省林科所引进,1974年放菌,1975年白僵菌流行。1977年白僵菌扩大到4000亩,能控制害虫不成灾的面积达1700亩,同年,滁县地区林业局组织调集了全椒、来安、嘉山、定远、凤阳5县生产的白僵菌粉7594公斤,在大银山林场防治松毛虫,同时还从山东引进了松毛虫多角体病毒进行防治松毛虫的试验。
1977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在大银山林场进行人工浸提雌性松毛虫性信息激素制成诱捕器挂于林间诱杀雄性松毛虫的试验,这种方法在安徽省也是首次应用。1977年6月,第一次组织力量对杉、竹病虫害进行调查。1980年4月根据林业部《关于开展森林病虫害普查工作的通知》,本县组织人员历时60天,查清主要树种的主要病虫害,鉴定确认有记载的林业害虫有45种,林业病害21种。林间天敌昆虫,经鉴定有记载的有35种。林间鸟类有记载的种类达97种,其中以灰喜鹊、白脸大山雀、大杜鹃、红尾伯劳、白鹡鸰、寿带鸟、黑枕黄鹂、银喉长尾山雀为林间常见的食虫优势鸟。鸟类是控制森林害虫发生的主力军。
1981年,国家林业部、安徽省林业厅、滁县地区林业局,根据综合防治马尾松毛虫试点方案,对县内24万亩松林进行综合治理,即合理使用营林措施及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各种防治手段,以防治技术安全、有效、经济、简便为原则,把松毛虫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经济允许水平;加强虫情测报、治点保面工作,林间均补充放菌(白僵菌)。1982年应用高压黑光灯、雌性活虫体在林间诱杀成虫,监测虫情,开始了马尾松毛虫生命表的研制;在林间挂人工鸟巢箱招引食虫优势鸟,保护和利用鸟类资源,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变化,达到了自然控制和生态系控制的持续效果。

下一篇:第五节 林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