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对手工业和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着手对个体手工业加强扶持和引导,对私营工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1956年至1957年,派出工作组分赴荆山、清水、方村及大闸、澛港各个集镇,召开座谈会进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鼓励铁、木、竹、采石及烧石灰等手工业者,组织互助生产组。是年,成立清水、张拐、方村棉织生产小组,织机45台,主要生产粗棉布。继而逐步扩大,为走合作化道路打下基础。次年,大荆山的烧石灰及采石个体手工业者,在互助生产组的基础上,率先成立了荆山石灰和石业2个联营社,此后,澛港鱼钩社、大闸、清水棉织社、方村、澛港、清水、石铁木竹社也相继建立,1954年,合作社组由1953年的13个增加到20个,其中铁、木、竹及石业18个,棉织缝纫2个,社员314人。在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影响下,至1956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年底,社组发展到27个,社员1534人,占应纳入改造范围的从业人员的86.1%,比1954年底从业人员增长38.5%。所建社组均为自愿结合,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大型工具折价入股,小型工具自备自用。社组负责人均系民主选举产生。
附:
手工业合作化发展情况

建国后,本县私营工业企业仅有同诚酱园1家。原座落在方村镇,从业人员12人,雇工8人。1953年起,将这家企业的产品纳入供销渠道,在政治上对负责人实行团结、教育、改造政策。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1959年转为全民企业。
二对个体工商户的管理改造.
民国时期,政府规定肩挑商贩、浮摊、赶集及自行经营零售业务不用店员者,其营业牌照,分甲、乙、丙、丁、戊五等。民国32年1943,未沦陷区的白沙乡属戊等营业产26户,年纳税650元;十连乡属丁等营业户6户,年纳税750元,属戊等18户,年纳税450元。
建国后,市、县分治,县内仅有方村、清水等集镇。1951年,全县个体工商户331户,从业人员587人,资金53.9万元,行商、摊贩512户。至1953年,澛港、方村、万春等区仍有无证商贩112户,同年县供销社吸收入店,补发临时证87户,取缔25户,1956年,经过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工商户组织起来。全县计有商户706个,从业人员759人,经营网点61个。1957年网点增至180个。1958年,以粮为纲对个体工商营业网点采取“裁、并、改、合”。1961年,整顿个体工商户,恢复7个合作商店,2个合作饭店,6个合作小组,实行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至1965年底,全县个体自负盈亏网点增至452户,从业人员486人。1966年始,无证商贩增多。1974年10月,整顿有证商贩,规定营业范围、指定营业地点、明码标价。对无证商贩,是城镇非农户口的,补领证;农村的,回队生产。由于管得太严,出现一些地下经营活动。1970年至1975年,全县共查获地下工厂、地下包工等案件8起,并罚没粮食3600斤,人民币6349.6元,布票4479尺,猪肉1083斤,山芋6636斤,香烟2801包。1980年9月始,对全县个体工商户登记发证。允许城镇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退职人员及少数有技术专长和有经营能力,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农村社员申请经营,经乡、村街证明,核发营业执照。至1982年10月底,全县发证1193户,从业人员2119人,其中:城镇706户,1632人,农村487户,487人。行业分布:手工业51个,修理业56个,饮服业96个,商业990个。1984年,换发全国统一营业执照。同年,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对个体工商户的管理工作实行“三个转变”,即由过去的“适当发展”,转变为“大力发展”,由过去的“限制、处罚”为主,转变为“开放、疏导、教育”。由过去的“单一渠道”经营,转变为“鼓励多渠道、多层次”的经营。并成立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简称“个协”,湾沚、红杨、澛港、万春、易太、方村等区及湾沚镇先后成立“个协”分会。至1989年底,共有会员7980个。
1984年起,营业执照初审权下放到工商所,在政策允许范围,有经营能力,县局即随到随批。对烈属军属、特困户,收费给予照顾减免;地处偏僻、人流量少的地方,只管理,少收或不收费,让其有利可图。1985年发照4222户,1986年发照5028户。是年,火龙岗镇个体户潘铁军出席“全国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和表彰大会”。1987年,工商局与公安、物价、计量、防疫、税务等部门相配合,共检查个体经营户2963户,查出无照、超越经营范围、擅自提价、以及克斤扣两个体户计458户,分别作了罚款、停业整顿、吊销执照处分,并补发营业执照819户,取缔无证经营18户。同年,个体户邓立田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唐劲松被省评为“守信用重合同”个体户。1989年,发证7980户,从业人员14362人,完成国家税收265.4万元。是年10月,县“个协”向亚运会捐款14362元。潘志坚、邓立田二人,各捐赠500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