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上运输
建国以来,区内水运业发展颇为迅速。现全区有集体性质的航运公司6家,乡镇办水上运输队17个。古老的乌牌、木帆船经过技术革新,已被水泥船,钢质船所代替,行船也实现轮拖化、挂机化。广大船民已彻底摆脱千百年来繁重的体力劳动。
1、客运
地区水上客运航线,主要在水阳江中下游和郎川河下游。
芜湖——宣城客运航线
此航线全长90公里,历史悠久,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就有芜宣小轮公司的客运班小轮通航。光绪三十年(1904),芜湖成立泰昌和源丰两家轮船公司,客班小轮通航于芜宣之间。光绪三十四年(1908),有慎祥公司的“快利”、“新华”和航路公司的“新利济”3艘客班小轮航行于芜宣之间。民国9年(1920)7月,芜宣航线尚有私商李端甫购置的“宣城”号客班小轮通航。抗战时期,上述客轮停航,由日伪的“中华”、“内河”两轮船公司小轮于芜宣航线开设客班航运。抗战胜利后,芜宣客班轮运由芜湖招商分局经营。民国35年(1946)3月,源丰和泰昌两家轮船公司又恢复经营。同年,宣城黄晓恩等人集资购置“东阳”、“江晓”两客轮,航运于芜宣之间。民国36年(1947)芜湖私商许伯华所有的“新苏杭”和“快安”两客轮亦经营于芜宣航线。1950年8月国营芜湖内河轮船公司接管芜宣客班航线,并在宣城成立轮船营业站,其他轮船客班全部停航。1953年,宣城内河客运业务由宣城航运办事处接办。1964年2月芜宣客运航线移交芜湖长江航运管理局经营,次年芜湖长江航管局在宣城油榨、仁村湾、新河庄、水阳、雁翅、小河口等处设港务站或港务代办站,办理芜宣航线客货运输,并新建站房和客运码头。
宣城——马山埠——水阳客运航线1974年3月,宣城县水上运输合作社(今县航运公司),有40匹马力172客位的客轮1艘,担任宣城经马山埠至水阳的短途客运。全长62公里(其中宣城~马山埠36公里,马山埠~水阳26公里)。
东夏——郎溪客运航线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水上运输专业户经营的短途客运,有12匹马力小挂机船10艘,组成联合船队,航行于东夏与郎溪之间。全长12公里。
泾县——花林、黄村——平垣客运航线泾县航运公司购置50匹马力110客位的客轮1艘,12匹马力小挂机船2艘。自1978年8月行驶于泾县至花林,黄村至平垣徽水河上(全长6公里),并建有客货码头1处,候船室1幢,设有5个沿河停靠点,既方便群众又活跃经济。自1978年8月至1983年9月,此航线共完成客运量26.15万人次,但由于总干渠系人工开挖渠,堤埂质量差,船行浪击有影响,后水利部门予以禁航。
宣城地区若干年份水路客运简况统计表

2、货运
宣城地区资源丰富,山区木、竹、柴、炭、茶叶产量大,丘陵平原农副产品多,又有已经开采的煤、铁、萤石、石灰石和大量黄砂资源。全区沿河城镇工业较发达,为水上运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自1950至1987年,区内经由水路运转的出口物资逐年增加,尤其是1979年以来,城乡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活跃,运输量上升幅度更大(详见附表)。
宣城地区若干年份水路货运简况统计表

二、公路运输
1、客运
区内开办汽车运输,始于民国15年(1926),其时宣芜广长途汽车有限公司在宣城至芜湖间行车营业。是年9月该公司开行宣城至广德间的客运班车。民国22年6月宣长(长兴)公路建成,又开行宣城至郎溪间客运班车。民国23年2月1日京(南京)建(郎溪)公路建成。民国24年初芜屯公路全线贯通后,汽车客运业务有所扩展,由省建设厅公路局统一经营。宣城、河沥溪、郎溪、广德、十字铺等城镇设有汽车站,办理客货运输。抗战开始后,芜屯、宣长、京建3条公路遭受破坏,汽车运输中断。
皖南地区解放后,宣城至河沥溪客车在数月内恢复运行,但由于在长期战乱中破坏严重的公路尚未全面修复,汽车运行不正常。1951年8月,国营江南汽车运输公司的客运班车开行于宣城至广德间、宣城至泾县间和芜湖至泾县间,计有6辆客车150个座位。此为简易客车,用木炭作燃料,俗称“闷子车”。次年8月郎溪至十字铺公路修复通车(土路)。是时,全区5县都开行客运班车。截止1987年,全区164个乡镇除宣城县地处水乡的3个乡外,均通客运班车。计有客车293、辆10025个座位。1979年后,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各方旅客日渐增多,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增开跨省跨地区长途客运班车并兼营旅游客运业务。至1987年,全区增开跨省跨地区线路11条,16班次。全区若干年份营运简况为:
营运里程
1951年(9月)272公里1956年485公里
1965年1150公里1978年1650公里
1985年1602公里(全区营运里程2163公里)
1987年3850公里
营运路线1951年(9月)4条1956年6条;
1965年18条1975年25条
1982年126条1985年170条
1987年192条
客运班次1951年12班次1956年18班次
1965年45班次1975年76班次
1982年628班次
1985年605班次(行政区划变动后班次计算有调整)
1987年865班次
汽车站点1951年有汽车站13个,1956年15个,其中宣城为甲等站,广德、泾县、阿沥溪为乙等站,余皆为分站;另有代办站4个、招呼站8个。
1965年汽车站6个、代办站12个、招呼站94个。
1975年汽车站7个、代办站16个、招呼站120个。
1985年汽车站7个、分站91个、代办站72个、停靠站294个。
1987年汽车站7个、代办站62个、停靠站550个。
客运汽车1951年有客运汽车6辆,150座,1956年为8辆,318座,至1971年增加到32辆,1202座;1987年5县共有汽车293辆,计10025座。
宣城地区若干年份客运情况统计表

2、货运
从民国14年(1925)至建国前夕,各县经营汽车货运业务的有:商办宣芜广长途汽车股份公司、商办广泗长途汽车股份公司(有汽车4辆)、商办广德大通运输商行(有车2辆),此外商办宣城宝丰煤矿有载重两吨的汽车5辆,专门从事外运煤炭业务。建国初期,货运主要由私营商车承担,由华东联运公司皖南分公司及其设在宣城、河沥溪、广德、郎溪的联运站组织私营商车运输;大宗货物则由联运公司承揽交运。1956年公私合营后,私营商车20辆并入国营车队,区内货物运输基本上由国营汽车运输公司经营,而粮食、商业、供销部门和大型厂矿、农场亦购有少量货运汽车,主要是运送本部门货物。1965年,这些部门的汽车曾一度并入国营汽车运输公司统一经营。1970年前后除各县交通局汽车外余皆重归原单位。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区辖各县货运量逐年增长。1951年区辖5县货运量为5.1万吨,1985年比1951年增长51倍。1979年以后全区运输市场开放,出现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大办运输的新局面,变一家经营为多家经营,汽车成倍增加,1951年5县仅有货运汽车20辆,挂车2台,计65.5吨位,1987年发展到5122辆(台),3446.5吨位,全年货运量1951年为5.1万吨,1965年为22.9万吨,1971年增加到65.6万吨,1985年发展到264.2万吨,1987年又增加百余吨。
三、铁路运输
1、客运民国23年(1934)4月,芜湖至宣城孙家埠段客运开通。翌年5月南京中华门至孙家埠铁路干线通车,时为国内最大的民营铁路,营业额每月达18.6万元。建国后,皖赣铁路自1981年由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临时管理以来,日益发挥运输能量和经济、社会效益。其间宣城站年客运流量日平均为千人左右,高峰时约2700至3000人,宁国站日平均700至800人,高峰时达1500至2000人。正式通车后,1984年6月至1985年12月合计客运量为100.3万人次,1987年宣城站客运量34万人次,宁国站21.8万人次。通常客运量宣城站较大,宁国站次之。
货运
皖赣铁路临管通车期间,宣城站月平均货运量约12500吨,有时高达20000吨。宁国和港口站月平均货运量15000吨,有时高达25000吨。正式通车后,1984年至1985年12月合计货运量为74.1万吨。宁国县港口为全区水泥、煤炭工业生产基地,货运量最大,1987年为80.9万吨,宣城及宁国站次之。
皖赣线经铁道部第四工程局3年临时管理,于1984年6月1日移交上海铁路局。
四、港口
建国后,区辖5县各港口发生巨大变化。1951年8月起区内各主要港口相继建立航运管理站(组),对船舶进行全面登记,固定港籍,检验大量吨位和统一篇号,发给航行证书,给营运船舶出港办理签证手续。1953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区内各港口设施不断改善,吞吐量增大。自1979年运输市场开放后,国家、集体、个体一起兴办水运业,各港口吞吐量迅速增加,1982年为26.6万吨,至1987年猛增至100.8万吨,其中进口2.7万吨,出口98.1万吨。1987年全区设航运管理机构的港口有14个。较大的港口有:
宣城港
系全区最大的水运港口,位于宣城县城东侧宛溪河,港区上起济川桥,下至东河铁桥,全长2500米。此港早在唐代以前就开港。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三十年间开始轮船航行,但无正式码头。建国前该港仅有2个简易石阶码头,建国后逐渐形成一整套港口管理制度,操作秩序有条不紊。1975年后,宣城港水运业务十分兴旺。县航管站几次举办挂机船驾驶员培训班,共培训驾驶人员近3千名,从1950至1982年,宣城港兴建6座码头,3处货场,2个侯船室和2个仓库。经由该港中转的进出口物资达272.97万吨,年均约8.52万吨。1985年,宣城港每天客运吞吐量约1400人次,年客运量38万人次(包括国营、集体、个体经营)。1986年后,因各乡镇和个体水上运输船只大增,该港国营专业运输船只停航。
郎溪港位于县城南门外郎川河,港区从东门大桥顺流而下至西门夏家渡口,全长1450米。港口形成于宋朝,是郎川河流域最大港口。建国前,该港除东、西两城门外有3座简易石阶码头专供竹木柴炭装卸外,一般船只停靠与装卸主要利用自然岸坡。1960年兴建条石水泥结构台阶码头2座、仓库房11间。郎溪港货运吞吐量年均约50万吨。
泾县港位于县城北门口沿河路,靠青弋江东岸。港区上起南水关码头和北水关码头,下至青弋江桥下航管站码头,全长1000米。此港口形成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涨水期可停泊20艘10至20吨船只;枯水期只能停泊6艘5至12吨船只。建国前此港无正式码头,均利用自然岸坡靠船装卸。1964至1970年兴建台阶码头2座,客货码头1座,货场1处。泾县港吞吐量平均每年5.1万吨,近年由于泥沙冲刷淤塞,船只无法进入港口,只能抵达距此港下游9公里处的赤滩港。
五、车站
皖赣铁路经过区内地段设火车站10处:巷口桥、宣城、孙家埠、水东、港口、宁国、竹峰(以上属宁国车务段管辖)、甲路、霞西、胡乐(以上届绩溪车务段管辖)。另有府祝、罗田两个临时停靠站。宣城、宁国两处火车站为三等站,余皆为四或五等站。1984年6月1日,铁路移交上海铁路局管理,纳入计划,正式开始营运。该局在宁国设有管理、运管、服务等机构,包括宁国工务段、车务段、电务领工区(下设电报、电话、电力工区、通讯工区、载波室)、宁国公安所、卫生所以及港口电务工区、霞西电务工区、霞西给水所、霞西机务段、霞西公寓和汪家滩车检所、甲路车检所、宁国建筑领工区等配套机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