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宜林地概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省林业主管部门为了了解丘陵、平原区宜林荒山荒地面积,曾于1953年、1957年先后两次组织专业调查人员赴六安、宣城、望江、铜陵、当涂、滁县、来安、嘉山、凤阳、定远、全椒、天长、宿县、灵璧、砀山、萧县、濉溪、歙县、霍山、霍邱、寿县、宿松、肥东、枞阳、芜湖、淮南等26个县(市)进行宜林地概查,概查面积2415万亩。1958年、1959年和1962年,分别为新建国营林场和果园场踏查面积1845万亩,概查方法比较粗放,采用五万分之一地形图现场勾绘,统计出宜林荒山荒地面积和新建国营林场及果园场经营面积。在概查中还了解了不同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制定出丘陵平原区林业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开展造林规划调查设计提供依据。
二、国营造林调查设计
省林业调查队于1954年对厅属老嘉山林场进行国营造林调查设计,此系省林业调查队成立后第一次从事造林调查设计工作。调查队员采取边学边做的方法认真进行调查设计,在实践中掌握了造林调查设计技能,提高了业务水平。1957年,省林业调查队为适应造林事业发展的需要,成立了造林调查设计专业小队,根据林业部颁发的《造林调查设计规程》的技术规定,当年完成金寺山、香口、镇头、沙河集、管店、西田等6个国营林场的造林调查设计任务。1958~1959年,省林业厅为使新建的79个国营林场及早施工,确定以省林业调查队为骨干,带领合肥林校应届毕业生与林场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国营造林调查设计。方法以实测为主,采用经纬仪测设寻线,罗盘仪测量碎部或进行方格测量成图,按统一格式填写小班外业调查薄,编制小班内业设计表、造林地一览表和分年造林计划、年种苗需要量和育苗面积以及其他规划、设计、预算,同时编写说明书。1959年以后,根据苏联专家帮助拟定的安徽省造林调查设计方法和编制的造林类型表及营林类型表,对全省国营林场宜林地小班及营林小班进行调查,编制造林调查设计说明书。这种调查设计方法较简便,易于掌握和实行。到1960年底,共完成114个国营林场,3个果园场以及萧县、砀山、灵璧三县黄河故道果园场造林调查设计,面积达1724.85万亩。各国营林场根据造林调查设计任务书施工,其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高于社队集体造林。三、造林典型设计
1958年12月至1959年初,省林业厅组织厅机关、林业调查队、林科所、各专区、县林业部门的技术干部和林校部分师生成立临时调查设计组,在苏联专家洛佐沃依波波娃的指导下,开展造林类型区规划和造林典型设计工作。经过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再根据自然地形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及江湖四大类。进而根据地形、土壤、植被、气候等影响林木分布和生产发育的因素以及当地的林业发展方针,将全省划分为7个造林类型区,即: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及果本林区;淮南丘陵矿柱用材林区;巢湖丘陵经济用材林区;大别山区水源林兼用材林区;长江两岸圩区防护林兼用材林区;青弋江、水阳江流域经济用材林区;黄山区用材、经济林区。接着在每一个造林类型区内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线路调查,收集有关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气侯、植被、社会经济和造林经验教训、技术总结以及过去的调查设计资料,按照自然条件把全省划分为255个造林类型。最后按照每个类型的立地条件和树木生长情况进行造林典型设计,其第一部分是林地的自然条件;第二部分是造林树种,配置图式、株行距、整地规格图式等;第三部分是单位面积造林所需的种苗量、种苗规格;第四部分是整地造林、抚育、补植技术措施等。7个造林类型区分别编制一册造林典型设计。这是一种简明实用的造林技术手册,图文并茂,便于掌握,为基层开展科学造林提供依据。
四、农田防护林造林规划设计
1972年,省农林局为了在淮北平原地区发展农田防护林,防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组织林业服务队(即林业调查队)同涡阳县林业技术干部一起在涡阳县龙山公社和城关公社何大庄大队开展农田林网造林规划设计,为全面开展农田防护林造林规划设计和科学营造农田防护林提供经验。
1981年,省林业厅为提高农田防护林建设水平和防护效益,确定以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技术干部为主,会同涡阳县林业技术干部在该县开展农田林网造林规划设计试点工作。这次规划设计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为原则,利用农田林网建设新技术,制定出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同步进行县、区、乡、村四级林网规划设计。经过三个多月的工作,完成了该县的农田林网规划设计任务,编制出《涡阳县农田林网规划报告》和《涡阳县农田林网规划图》。为总结经验,提高农田林网的规划设计水平,指导平原绿化工作,省林业勘察设计院于1983年8月对涡阳县农田林网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回访,据当时撰写的《涡阳县农田林网规划实施情况初报》一文记载:该县根据规划设计施工,两年植树1300多万株,相当于历年造林保存树木株数的93%,人均拥有树木的株数由1981年的14株增至27株,县区一、二级林带800公里基本完成,乡、村三、四级林带完成7800公里,占规划指标的60%。实践证明,涡阳县农田林网规划设计比较科学,指标可行,技术先进,综合效益显著,为省内平原农田林网建设树立了典范,受到林业部表彰。
1984年6月,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编制了《安徽省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方法》(试行),同年下半年在界首县开展农田防护林总体规划设计工作。界首县农田林网规划设计是在吸取涡阳县农田林网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界首县具体情况出发,利用原有林网、林带和片林的条件,按各级林带技术标准和要求,采用连接、延伸、拓宽、增行等方法,规划设计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相结合,乔灌药(菜)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提交的成果有:界首县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报告;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统计表;立地条件类型表;造林类型表及造林标准设计;县、区一、二级林带规划设计图;乡、村三、四级林带规划设计图;有关调查规划材料等。
五、速生丰产林基地造林调查设计
安徽于60年代在皖南、皖西山区进行过大片用材林基地调查设计,凡是按照设计营造的林木均已成为可利用的森林资源。从1976年开始,安徽开展了规模较大的林业基地建设,提倡基地办林场,林场管基地,乡村林场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部分林场未经过调查设计就造林,或经过调查设计而不按设计程序施工,致使造林成效不大。1984年,林业部与安徽省决定联合建设休宁、旌德两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22万亩。同年,省同8个地区39个县签订省县联合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158万亩的合同,规定丰产林基地实行工程造林,按工程建设程序规定要求,先调查设计后施工。为此,省林业勘察设计院于1984年在休宁、旌德两县开展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造林调查设计工作,1985年,完成了黟县、宁国、泾县、贵池、东至、金寨等6县速生丰产林基地造林调查设计任务,计131.4万亩。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在速生丰产林基地造林调查设计开始前,根据林业部颁发的《造林规划设计规程》、《关于速生丰产用材林调查规划设计的几点意见》、《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造林总体设计工作方法》(试行)等有关技术规定,结合安徽实际情况,编制了《安徽省商品材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造林调查设计方法》。同时编制了立地类型表和造林、营林措施类型表,作为造林小班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造林、营林技术设计的依据。调查人员深入基地现场,测量小班面积,调查小班立地条件,设计造林树种和技术措施。外业调查设计结束后,编制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总体设计说明书和造林调查设计方案。省林业厅召开了由有关单位参加的技术审定会,对基地布局、规模、技术标准及措施等进行评审,形成速生丰产林基地调查设计最终成果。之后,上述8县按照调查设计方案营造的速生丰产林,造林成活率平均达到90%以上,幼林生长高度达到技术标准。
六、毛竹丰产林基地调查设计
1983年,林业部造林经营司和省林业厅商定联合建立广德县毛竹丰产林基地,同年,省林勘院对该基地进行了调查设计。他们在调查设计前,制订了《安徽省广德县毛竹丰产林基地调查设计方案》,依据调查设计方案的技术标准,调查了规划在基地范围内的芦村、东亭、新杭、砖桥4个公社竹林,面积计77160亩,规划设计毛竹丰产林基地面积5万亩,分7年(1983~1989年)实施。同时编制出1983年施工设计方案,对砍灌刈草,挖竹根、树根、石头,除草培土,全垦、埋青、施肥等作业都作出设计。广德县毛竹丰产林基地管理委员会按照调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1983~1985年,共垦复毛竹林3.22万亩,除草松土1.5万亩,竹林生长旺盛。
七、坑木林基地造林调查设计
1985年春,淮北矿务局与霍山县人民政府议定在霍山县境内建立坑木林基地,委托安徽省林勘院对坑木林基地进行造林调查设计。同年4月,省林勘院根据矿务局和霍山县人民政府关于霍山县坑木林基地建设协议书的要求,按照林业部《造林规划设计规程》编制了《安徽省霍山坑木林基地建设造林调查规划设计方案》,作为坑木林造林调查设计的技术标准,参加调查设计的有省林勘院、霍山县林业局、所在区乡以及淮北矿务局等单位的技术人员50余人,在规划设计中,采取小班调查方法,利用1∶2.5万地形图,深入现场,把基地落实到山头地块,确定造林树种。规划设计工作从五月上旬开始,经三个多月的野外调查、内业设计和成果分析,编写了设计方案。规划设计面积4.35万亩,其中集体山场占98.1%,国有山场占1.9%,分布于诸佛庵和漫水河区所属8个乡范围。设计的树种,以马尾松、黄山松为主,占94%,杉木占4.8%,栓皮栋占1.2%。1985年冬成立淮北矿务局霍山坑木林场,该场按照设计组织劳力进行整地造林,经1986年验收,造林合格面积为1.7万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