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毛竹林基地
安徽毛竹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尤以广德、休宁、泾县、霍山等县分布最多。霍山县茅山一带农民,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培植毛竹,该县林农陈久奎于1931年栽培毛竹,积累了培育毛竹丰产的经验。1949年统计,全省保存残次毛竹林42万多亩。1957年,中共安徽省委指示:“当前造林必须大力发展竹类生产。”省林业厅于同年冬和1958年,先后在肥西紫蓬山、巢县忠庙、巢湖林管处、滁县罗家湾、滁县醉翁亭、怀远苗圃和涂山、凤阳武店东方红高级社,淮南市大通苗圃、蚌埠市张家山、宿县夹沟镇红旗社和城关红垦社等处进行毛竹北移试验,共移栽毛竹母1002株。1958年10月份检查统计,成活672株,平均成活率67.06%,其中发笋长成小竹的有71根。绩溪县林业劳模纪林庆,在1957年1月至7月间进行月月栽竹试验,共栽竹342棵,成活率达100%,其中有23棵竹母当年发笋。金寨、霍山、舒城等处月月栽竹试验也取得了成功,突破了“正月竹,二月木”的传统经验。毛竹北移和月月栽植试验成功,为扩大毛竹栽培区域提供了依据。1958年中共安徽省委王光宇书记在全省第五次林业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提出“淮河以南要大栽毛竹”后,蚌埠、阜阳、合肥、淮南、马鞍山等专、市,组织数千人前往芜湖、安庆、六安等专区的产竹区挖取竹母700多万株,从产竹区聘请了一些具有栽竹经验的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到1960年止,全省共栽植毛竹172.4万亩。1962年全国竹子生产会议上,安徽省广德县被列上全国毛竹生产基地建设计划。1964年冬,省林业厅在霍山县佛子岭召开全省毛竹生产会议,研究毛竹发展和供销之间存在的问题,探讨毛竹丰产途径和江淮之间引种毛竹试验的可行性,确定在保护和发展毛竹资源的前提下,实行合理采伐利用,做好收购工作。
安徽正式建设毛竹林基地始于1983年。当年2月林业部造林经营司与安徽省林业厅协商,在广德县新杭、砖桥、卢村、东亭4个乡15个村现有毛竹林资源中,建立5万亩毛竹丰产林基地。3月份林业部与安徽省签订协议书,从3月到5月份,省与广德县签订建立毛竹丰产林基地协议书,召开由乡村负责人参加的毛竹丰产林基地建设会议,以及进行调查设计,编报1983年施工作业设计任务书。6月13日,成立广德县毛竹丰产林基地管委会,有关乡村也相应成立了管委会。协议规定,毛竹丰产林每亩生产成本按40元计算,5万亩共投资200万元,其中林业部投资135万元,省、县投资65万元;毛竹丰产林基地建设任务是以垦复抚育为主,从1983年开始垦复,到1989年全部垦复完毕;从1989年第四季度起,每年生产胸围8.5市寸(28厘米)以上的大毛竹100万根,生产单位上缴部、省胸围8.5市寸以上的大毛竹1.0万根,其余归集体所有。1983~1985年,已垦复毛竹林3.22万亩,除草松土1.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