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木材市场
在1949年以前的较长历史时内,芜湖、合肥、安庆、六安、镇阳关等地是安徽木材集散地,木竹生意兴隆。
—、芜湖木业市场
芜湖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水路运输方便。早在明代中期,芜湖就成为新兴的商业城市,是安徽木材主要集散地,省内外木商云集芜湖设行,木竹交易兴旺。木材来源主要是皖南和大别山区,其次是江西、湖南、贵州等省。清道光初年(1821年),江西商人在芜湖开办木行,成立临清会馆(民国3年改为萧江会馆),清光绪初年,芜湖有木棚10家,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有木棚30余家。清宣统初年至抗日战争前(1909~1936年)有18~19家木行到江西等地采购木材,有23家木行代客买卖,有4~5家代售宁国产的松杉木材和其他树料,有10氛竹棚专售毛竹、皮木等。其中,在内河开木行的徽商有蒋茂大、松源茂、钱义和、徐万泰、三友等。临江滩的江西木行有黄兴顺、黄同泰、吴恒顺、陈长泰、戈顺和、吴志泰、吴恒泰、吴万春、杨明记、森大、瑞丰、合森、顺昌、陈福泰、裕昌春、德记等。这些木商资本都不小,经营规模也较大。其中资金最为雄厚的,首推陈福泰号,其次是瑞泰祥号(湖南邦)、“和顺”(独资)、“陈源兴”(湖北邦)以及“徐万泰”、“王森茂”、“长顺”等数家。抗日战争中,上述木行、木号大多遭受严重摧残。临江滩的几家江西邦和陈源兴、徐万泰号等均在抗战时停业。抗战胜利后开业的木行、木号只能小规模经营,其中仅“方华”号资金较雄厚。据1950年统计,芜湖市有木号5家、木行43家、竹木业62家、竹木柴炭业89家,计195家,资本96131万元。芜湖木号大多经营木材批发业务,原排销出,运往合肥市和巢湖、滁县地区各县以及江苏等地,也有部分木材供应芜湖周围用户。木行是代客买卖,兼围量木材,故无需较多资金,亦有兼营木材的。还有一种专门从事搬运木材的工人组织,通称“水帮”,工人百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整顿后改编为芜湖市搬运工会第三分会排运支会。
二、六安木业市场
六安位于大别山区外缘,淠河中、下游。民国时期,木商在六安设行很多,1949年春,尚有以收佣金(手续费)为主的木行(亦称“朝天行”)百余家。上市木竹全部来自大别山区。位于史河畔的金家寨、西淠河中游的麻埠、流波疃皆为木材集散地。流波疃有木竹行10余家,棺材行7家,木竹堆场7处,麻埠有14户经营堆场。木竹行和堆场场主代客买货或卖货。霍山县沿河集镇私人木竹行、堆场达20余处,以诸佛庵的詹家堆场、石家河的王家堆场、三道河的储家堆场、顺河街的甘家堆场等名声较大。霍山每年通过堆场运销外地的木材达5000~8000两,毛竹20~30万根。1909年,淮南大通煤矿兴建后,霍山以销售坑木为大宗,年成交坑木数万根,约0.25万立方米左右。1952年前,六安有木行64家177人,年成交木材2.4万多立方米。
三、合肥木业市场
合肥地处江淮中心,有泥水通巢湖,可直达长江,早在汉时即有木材市场,之后,一直是江淮之间各埠木材销售转运的集散地。1949年,合肥有木商20~30户,分设于北门双岗和现在的九狮苑对面的删河东北岸,当时称为“木滩”。木材来源,一部分是皖南和大别山区,另一部分是由湖南、贵州、江西等省运来的广木、西木。安徽的舒城等县杉木由丰乐河入巢湖沿溯河运抵合肥。合肥木商的经营方式与芜湖类同。1953年,合肥木商数及其经营情况参见表5—3—6。
合肥木商户登记表
(1953年)
表5—3—6

四、安庆木业市场
安庆位于长江北岸,背靠大别山区。木商分别于东门、西门设行,木材主要来自岳西、至德、太湖、贵池、潜山等县。木材由潜山东河、潜山西河、太湖河经皖河运入,至德木材经尧渡河运入安庆。安庆市场的杉木以贵池所产为好,规格整齐,数量较多。也有木商将广木、西木运入安庆销售。经营杉木的有“同兴福”号、“黄德记”、“黄丰茂”、“同升泰”等木行、木号。经营松什者有“裕泰”号等。安庆木材经营与计价方法与芜湖大体相同。
据安徽实业杂志芜湖关输入外货统计比较表记载,芜湖木业市场曾于民国4~5年(1915~1916年)从外国进口木材270198立方米。详见表5—3—7。
芜湖关进口木材数量统计表
(1915—1916年)
表5—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安徽各地木材市场,还是私营木商为主经营木材。1950年8月,国营煤建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开始经营木材。1951年,国营煤建公司基本上控制了林区木材收购业务。1953年,成立森林工业局和木材公司后,全省木材购销业务由森工部门(包括木材公司)统一经营。1961~1963年和1968~1971年间,木材销区一些集镇曾两次出现木材自由市场,上市木材多为木材商贩潜入林区购买偷运出来的木材,也有群众采伐家前屋后自有的木材。各地通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开展制止乱砍滥伐林木、打击投机倒把的活动,先后取缔了木材自由市场。1978~1980年,江淮和淮北各地再度出现木竹自由市场,木材经营者时集时散,以躲避国家对木竹的管理。1984年国家取消毛竹统购,1985年取消木材统购后,木材销区的较大集镇和少数产区集镇兴办起木竹市场,木材上市数量和成交额逐渐增大。全省规模较大的木竹市场有六安苏家埠,霍邱叶集,全椒古河,无为刘家渡,和县沈家巷,巢湖市拓皋,望江湖东,肥西三河,肥东梁园等20多个。
五、无为县刘家渡木竹市场
刘家渡是长江下游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当地有一些常年在外采购木材的专业户。贵州、云南、江西、湖北、四川等省的木材经营者,将采购的木材沿长江运到这里集散。1985年,这个市场占地面积由原来的800平方米扩大到72万平方米,顺江滩伸延长达1500米,常年储存木材量约1.5万立方米,日成交量400立方米左右,年成交额约7200万元。销售范围由长江南北两岸发展到江苏、山东、浙江及安徽省销区共8个省约31个县(市)。
六、望江县湖东木竹市场
1984年正式开业后,木竹交易日趋繁荣,成为长江下游又一个较大的木竹专业市场。该市场占地1.29万平方米,吸引四川、湖南、江西和皖南山区共4个省17个县的木竹进入市场。1985年,运进木材1.4万立方米,日平均成交木材40立方米左右,年成交量1.3万立方米,多数运往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及安徽销区出售,遍及240个县(市)。
七、霍邱县叶集木竹市场
叶集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木竹市场,有“商贾门户”之称。1984年开办木竹市场,经营竹木、木竹制品和川货等,分散在17处,专业人员110人。该市场打破了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采取经销、代销、自营、联营及兼营等方式,开展经营,品种齐全,有广西博自、柳州的杉木;有河南新县、桐柏、信阳、商城等地的松原木;有湖北英山、麻城和安徽金寨县的杉木、毛竹,有当地的泡桐、杂树、无竹等。木材日上市量200立方米左右。
八、六安苏家埠镇木竹市场
苏家埠是大别山区传统的贸易基地,近几年来逐步向木竹专业性市场转化,有松杉木、杂木、毛竹、元竹等专业性市场共10处,占地32亩,服务人员109人。每天竹本市场的上市人数约7000人以上。木材日成交量30立方米左右,竹类日成交量1万公斤左右,日成交额约两万元以上。木竹货源来自湖北、广西等省,也有安徽岳西、潜山、金寨、霍山出产的木竹,销路辐射到肥东、肥西、长丰、寿县、凤阳、淮南、定远、全椒及江苏的南通、杨州、如皋、河南省的固始、汉川,山东省的即墨等地。
九、全椒县古河本竹市场
古河位于安徽东部,1949年前就是一个较大的木材市场。1978年恢复兴办木材市场,1984年规模有所扩大,1985年发展到10个国营、集体企业和一个联户企业经营木竹,年成交额1470万元。全年进入市场的木材约3万立方米,其货源来自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及皖南山区,销售去向主要是江苏省的杨州、南通、盐城及邻近市、县。日上市人数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