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科技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应用研究上。各科研、生产、教学单位的研究项目,绝大多数是省林业厅和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研任务,其次是参加中央林业部和林业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协作研究项目;再次是各单位或科技人员根据当地林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自选的研究项目。安徽省林业部门历年来的主要科研项目如下:
一、造林学研究
50~60年代,安徽林业科技工作者结合植树造林实际,开展了林种布局、主要造林树种生态习性和生长发育规律、造林地类型划分、造林作业设计、迹地更新、造林密度、整地方式、栽培技术、幼林抚育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对实生林和萌芽林生长差异,多代萌芽林生产力衰退以及不同立地条件林本生长速度不一的原因进行探讨。1959年,省林业工作者对造林立地条件进行调查研究,按照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异同,将全省划为7个造林地类型区,根据每个造林地类型区的小地形和土壤的不同,设计出适宜造林树种和造林技术措施,简称《造林典型设计》。1961年,省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科技人员编写出《安徽省主要用材,经济树种造林技术措施》。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当时林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丰富了造林学理论。1970年后,进一步开展了林业区划、良种繁殖、丰产林基地建设、农田防护林、薪炭林和混交林的营造技术、石质山地和砂姜黑土地区立地类型划分及其适生树种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对森林地理分布和林业生产布局、树种生态习性和立地条件以及种内种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80年代初提出了《安徽林业区划研究报告》、《安徽省人工混交林营造类型表》以及淮北平原实行山、水、田、路综合治理、营建适宜比例的网、片、带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方案。1982年,省林业科技工作者运用植物学、森林学的理论对安徽植物区系、森林植被分布,森林分区进入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安徽省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植物区系特点以及森林分区系统等,进而对人工林中出现的林种、树种结构不各理现象提出了调整意见。
二、苗木培育技术研究
1912年以前,安徽采用无性和有性繁殖技术进行育苗造林的树种不多。民国时期,各省立林场开始对多种树种进行有性繁殖技术研究。50年代中期,科研和生产单位成功地试验研究了马尾松、杉木全光育苗技术措施,改变搭阴棚的传统育苗方法,节约人力、物力,降低了苗木生产成本。1956年,省林科所和老嘉山林场在丘陵地区用有性繁殖技术培育出高山树种——金钱松苗木获得成功,为发展安徽珍贵稀有树种资源开辟了一条途径。同期,省林科所研究人员采取切除栓皮栎种胚一部分控制主根生长的办法,为培育根系发达、地茎粗壮的栎类苗木创造出技术经验。60年代,淮南市苗圃等单位科技人员采用快刀刈去一年生法梧、泡桐苗地茎以上的部分(简称平茬法),培育出粗壮高大的苗木,对搞好“四旁”和“城市”绿化起到了重要作用。1970年后,省林业工作者从选优树开始,结合引种、育种,进行林木良种繁育研究。截至1985年,全省从国内外引入的用材、经济、观赏等树种300多种,建成了13处林木良种繁殖基地,为发展优良树种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1973年,安徽农学院林学系用播种技术成功地培育出毛竹幼苗,1978年,省林科所开展的“毛竹有性杂交”(毛竹×刚竹、毛竹×斑竹)试验获得成功,为扩大毛竹资源提供了新技术。1974年后,萧县凤虎山林场于铅笔柏种子播种前采取“低温层积法”进行催芽获得成功,从而突破了铅笔柏种子休眠期长、发芽率低,出苗不整齐的难关。1979年,省林科所和全椒县林科所协作,采用营养杯加罩塑料薄膜快速培育国外松苗的试验获得成功,为推广营养杯育苗提供了技术经验。1980~1983年,安徽农学院林学系研制出“滁林NR—1型育苗容器”,为营养杯育苗提供了一种新型容器。1983~1985年,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固镇县林业局、界首县苗圃等单位的“地膜覆盖育苗”和亳县林业局“试管组培育苗”试验成功,不仅提供了育苗新技术,而且在这两项技术上填补了安徽苗木生产领域的空白。
三、造林技术研究
〔树种选择〕
安徽林业工作者一直重视造林树种的选择,民国3年(1914年),省立第一甲种农校林科教员欧阳馨奉命往安庆西关外大观亭一带荒山勘查地势、土宜等情形后,提出以栽植赤松、杉、栗、槐等树种为宜。民国30年(1941年),庐江县农推所在地势低洼的黄金凹栽植油桐,由于生长不良,于民国32年(1943年)移去油桐,改植乌柏500株。
1954年,省林业部门指令屯溪、马头、紫蓬山等林场分别对栎类、杉木、檫树、杜仲、黄山松、青檀、金钱松、马尾松等树种的“土宜情形”进行观察研究。1959年,省林科所在合肥市董铺水库南边枯水位以上的地方,栽植杨树、柳树、白榆、棠棣、青檀、大构树、黄檀、紫穗槐、苦楝、桑、马尾松、黑松、胡桃、乌桕、梓树、楸树等树种,设立固定标准地,观察记载各树种耐水性能的资料。上述两项研究的成果,为山区、丘陵和水旁造林提供了树种选择的依据。
淮北平原是少林地区,乡土树种种类不多。70年代初,选择大官杨为主要造林树种,加快了绿化进程,幼林生长迅速,但在数年后,大官杨林普遍发生天牛危害,虫株率达90%以上,故于70年代末淘汰大官杨,选择欧美杨和泡桐为主要造林树种,可是这两个树种并不能在淮北平原所有立地类型上生长。为了总结平原地区造林树种选择的经验教训,省林学会于1982年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淮北各地进行“适地适树考察”活动,取得了各种立地条件和各树木生长情况的资料,经过分析研究后提出的“淮北平原绿化树种”研究报告,获得同行专家的好评,在林业生产中得到应用,1985年获中国林学会重大建议奖三等奖。
50年代,江淮丘陵地区林业部门根据丘陵土壤瘠薄的条件,选择马尾松、侧柏、栎类为主要造林树种。省林业厅根据马尾松易罹松毛虫危害,侧柏生长缓慢的情况,于1960年1月派吕国藩工程师等人到滁县、凤阳、定远、嘉山四县调查各种林木生生长状况,提出因地制宜选择耐干旱瘠薄的树种进行造林的意见。从60年代初开始,江淮丘陵广泛引种栽培具有耐瘠薄和对松毛虫抗性较强的黑松为主要造林树种,以致黑松面积急剧上升。70年代,林业工作者发现早期栽培的黑松林生长变慢,于是又选择生长快、抗虫害的火炬松、湿地松为主要造林树种。同时期,采取改地适树的方法,营造一些杉木林。1983年,省林学会组织科技人员实地考察研究江淮丘陵地区适地适树问题,历时两年,收集了江淮丘陵地区大量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取得了各地类立地条件和林木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的数据,总结分析了江淮丘陵地区选择造林树种的经验教训,根据不同立地类型,提出了适生树种,为该地区制订林业发展规划,选择造林树种,调整林业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江淮丘陵和淮北平原有大面积石质山地,造林难度大。1958~1959年,省林科所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石质山地造林树种选择的研究报告。1981年,滁县地区林科所对该地区石灰岩裸露山地类型及各种林木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报告所提出的树种安排意见已被在石质山地区造林中采用。
〔整地方式〕
1949年前,安徽杉木造林一般采用砍灌炼山全面整地方式,马尾松、栎类和其他阔叶树造林多用块状整地方式。50年代初,大别山林管处曾对山地各种整地影响方式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面整地水土流失最严重,提出了陡坡山地造林以环山带状整地为宜的建议,受到各级林业部门重视,在应用过程中加以完善,群众称这种整地方法为戴帽子(指山顶部位不整地)、系带子(山腰部位实行带状整地)、穿裙子(即于山脚处保留一定宽度的草带),对减轻水上流失很有作用。淮北石质山区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达到保土蓄水的目的。60年代中期,滁县机械林场和老嘉山机械林场曾用拖拉机进行全面整地、挖穴植树。70年代,江淮丘陵区引种杉木时,为适应杉木生长对土肥条件的要求,采用全面整地挖大穴或等高抽槽填客土的方式进行整地。
〔栽植方法〕
民国19年(1930年)春季,安庆农林场,试用橡栎(即栎类)种子直播造林,成效甚佳,故在当年秋季直播青冈烁等树种千余亩,原每穴播种子2粒,后改为每穴1粒,株行距各1米。民国22年(1933年),省立第五林区造林场在滁县菠萝洼南山,用马尾松种子进行撒播造林试验,未获成功。
20世纪50年代,江淮丘陵地区栽植马尾松采取铲草皮窄缝栽植法,简称为“一锹栽植法”,直播栎类用丛植法。皖南山区试验月月插杉造林抉得成功。1959年,省林业部门组织省林科所、黄山、茅山试验场和各专区协作,对主要造林树种进行“林木速生丰产技术”的研究,于1960年建立用材林,特用林、经济林速生丰产试验基地,其树种包括:杉木、马尾松、檫树,毛竹、麻栎、小时栎、栓皮栎、泡桐、楸树、加拿大白杨、毛白杨、旱柳、白榆、刺槐、杜仲、板栗、油茶、油桐、漆树、核桃、乌桕、香榧、山核桃、花椒、桑树等。1962年,省林科所取得“杉木速生规律与技术措施”的研究成果。宁国、歙县、广德等县采用良种良法等技术措施,获得板栗、油桐、油茶的丰产效果。同时期,淮南市等地用大苗栽植行道树获得成活率高、易于保护的效果。70年代,试行大苗、大穴、大肥水和深栽(简称“三大一深”)的方法栽植欧美杨,达到提高成活率和速生丰产的目的。80年代初,安徽农学院林学系针对安徽纯林多,易罹病虫害的情况,进行了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的研究,采取定点栽培试验和调查研究相结合,获得了“人工混交林和营造技术”的研究成果,为调整林业结构,提高营林技术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1983年10月底,亳县林业局在马营村试验带叶栽植泡桐117亩,1984年8月检查测定,造林成活率达99.8%,新梢生长量平均为116厘米,而1984年3月栽植的泡桐幼林成活率为83.5%,新梢生长量平均为84厘米,明显地表现出秋季带叶造林具有成活率高、缓苗期缩短。生长量增加的优点。1984年11月,淮北地区普遍开展秋季带叶栽植泡桐突击月活动,宿县地区带叶栽植意杨也获得成功。
四、育林技术研究
50年代初期,省林业科技工作者根据人工林逐年扩大的趋势,结合造林活动,开展了幼林抚育技术的研究,1956年提出马尾松,杉木、毛竹等主要树种造林后三年内幼林抚育次数以及除草松土、林粮间作、埋青等扰育措施的技术标准。1960年以后,对马尾松、栎类、刺槐等树种幼林修枝起始年龄、修枝间隔期、修枝高度、修枝工具以及操作技术等进行了研究,同时从理论上对修枝强度促进或影响林木生长的情况进行了探讨。1984年怀宁县林业局提出马尾松整枝“十字法”,省林科所提出刺槐、鹅掌楸等阔时树人工整枝的技术要点。这些研究成果,为提高造林保存率,促进林木生长、培育高质量林分提供了科学技术。
60年代中期,省林业生产单位科技工作者结合林木经营管理,对已经郁闭的林分进行抚育间伐的研究。1978年以后,进一步对松、杉林分抚育间伐起始年龄、抚育间伐强度和计算方法、抚育间伐间隔期以及抚育间伐工作程序开展试验研究,并从理论上探讨杉木、马尾松林分自然整枝规律及其林木生长高径比失调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安徽省杉木、马尾松抚育间伐技术规程》,编制出“杉本人工林经营密度表”和“马尾松人工林经营密度表”。
50年代,省林业部门结合护林工作开展了封山育林条件、封山方式、育林技术措施等方面的研究。1959年以后,对通过封护蓄养起来的天然次生林进行研究,提出天然次生林类型、林分生产力以及抚育改造的技术措施。1967~1980年,江淮丘陵地区林业部门运用森林学和树木学理论探讨了杉木“小老树”的成因,开展了杉木“小老树”改造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平茬围土压蔸、深挖改土、增施肥料,及时除草除萌”的技术措施。1980年以后,滁县沙河集林业总场与绩溪县林科所协作开展“低产林分改造技术”的研究,探讨了低产林的形成原因,提出了改造低产林的途径和技术措施。
五、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
民国18年(1929年),省立林业试验场在怀宁营造松栎带状混交林,进行防止马尾松毛虫发生蔓延的试验。1954年,马头林场开展了“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研究”,研制出几种杀虫土农药。60年代初中期,开展了飞机防治松毛虫技术试验。70年代开展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改进了白僵菌生产技术,对白僵菌流行规律、白僵菌施放季节、天气以及数量进行了探讨。1979年后,省林业部门和省职业病防治所协作,开展了“白僵菌对人、畜毒性的研究”,提出了安全生产和应用白僵菌的建议。自70年代起,开展了松毛虫予测予报、鸟类招引、赤眼蜂和蝽象的繁殖以及防治害虫技术的研究。1980年,省林业科技工作者在研究松林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出马尾松毛虫消长规律。1981~1985年,林业部和安徽协作,在滁县地区开展了“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获得8项技术成果。
自50年代以来,省林业科技工作者先后开展了松杉立枯病、松梢螟、白杨天社蛾、金龟子、杉木黄化病、杉梢螟、杉天牛、油茶炭疽病、松条毒蛾、榆兰金花虫、大袋蛾、土栖白蚁、竹舟蛾、竹螟、杨树蛀干害虫、核桃溃疡病、松疱锈病、泡桐和枣树丛枝病等森林病史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探讨了一些病害的发生条件和一些害虫的生活史及其消长规律,提出了防治技术措施。
六、木材生产利用技术研究
50年代中期,省林业科技工作者结合森林采伐实践,开展了降低伐根技术的研究。1958年,开展了集材运材技术的研究,研制出“木滑道”、“木轨道”、“水木连接混合滑道”、“架空平道车”、“自动架空循环车道”、“钢铅丝索道”、“自动转弯钢丝索道”、“出河机”、“排运推进器”等集运材工具,以及“高空钢索擦油器”、“钢索张紧度测定仪”等。
自1958年起,安徽农学院林学系木工研究室先后开展了主要树种材性,力学性质和木材耐腐性能的研究,70年代后分别提出了安徽96个主要用材树种力学性质和75种木材天然耐腐性的实验数据。
1959~1965年,省林业部门组织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开展纤维板、胶合板、刨花板“三板”原料、定型、生产工艺和松针综合利用、栲胶、松香、芳香油等林化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竹材层积木生产等项研究,研制出木屑矿渣水泥砖、木屑水泥板、木屑夹心板、散木胶结板、竹变层压板等新型建筑材料。1978年后,开展了木材综合利用、人造板二次加工、合成树脂胶、松节油二次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制成数控自动行车和无级调速旋切机以及同步气动卷板机,探索出纤维板、刨花板二次加工贴面材料和表面加工的新技术,生产出多种人造板,研制成甲醛阻聚剂和新型家俱,在水淋式消烟除尘方面也取得研究成果。1983年,研制成“尿醛予缩液—UFC—60”,为制取脲醛树脂胶提供优良原料,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
七、野生植物动物研究
1959年,省林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了野生植物利用的调查研究。查清了安徽野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特性、用途以及生长情况、经济价值等,初步总结了各地利用和繁殖野生植物的技术经验。1960~1980年,林业科研和教学单位科技工作者结合科学研究与教学实习活动,对全省木本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十多种地理新分布的树种和珍稀树种荟萃的天然林。从1981年开始,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和安徽省林科所共同编写出《安徽本本植物》一书)1983年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1981年,省林业部门对天然森林植被保存比较完整的马宗青凉峰、牯牛降等山区进行植物资源调查研究,提出了建立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方案,198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林业厅实施这一方案。
1976年3月13日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办公室成立后,开展了安徽野生动物种类、分布范围、数量、经济价值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同时对扬子鳄、白冠长尾雉、梅花鹿、原麝、短尾猴、丹顶鹤、大鲵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生态学进行研究,摸清了它们的分布范围,栖息环境条件、食性、繁殖、活动行为等生态习性,并对它们分布范围缩小和数量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保护方案。在这次调查后写成的关于《扬子鳄及白冠长尾雉的生态学》和《梅花鹿、原麝、短尾猴的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分别于1978年、1981年获得省科技成果奖。1979年,开始研究扬子鳄繁殖技术研究,1981年,在美国学者协助下,开展了扬子鳄交配、产卵行为、孵化环境因子、幼鳄饲养、越冬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扬子鳄繁殖环境因子的定量指标。
八、林业发展战略研究
19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发布后,省林业部门在研究安徽林业发展战略基础上,提出了“七年绿化安徽”的战略规划。1979年,中共中央提出中国发展战略目标后,省林业部门进一步开展了“安徽省林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取得了《安徽省2000年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研究成果。1983年12月24~26日在合肥召开有林业系统领导和专家参加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可行性论证会,探讨了制订林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依据,论证了该项研究成果中提出的三项战略目标(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生长量和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的可行性,从而提高了林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
1983~1985年间,省林业工作者开展了江淮丘陵地区林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经过论证会后形成的《江淮丘陵地区林业发展战略的意见》上报省人民政府,王郁昭省长阅后批示:“这个意见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