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科技成果
1949~1977年期间,安徽林业工作者在林业生产中发挥聪明才智,曾获得四季插杉、各种育苗、集材机械、良种繁育、栓皮采剥以及松脂采割、木材加工、森林防火、森林病虫防治等技术成果,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由于科技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无法确认上述各项成果的发明人。根据1978年科技代表大会表彰的科技成果,近几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和50~60年代主要研究成果的统计,全省共取得204项林业科技成果,其中:1978~1985年间有164项,占科技成果总数的80.4%。其中得到林业部、省政府、省林业厅和地市领导机关表彰奖励的科技成果有153项。现将安徽省林业系统历年获奖的主要科技成果分述如下:
一、获部省级奖励的科技成果
〔扬子鳄及白冠长尾雉的生态学〕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业厅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办公室王岐山、陈璧辉、李炳华、胡小龙、邢庆生、熊成培。
获1978年省革委会奖状。
70年代初,安徽林业、生物科技人员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中,发现皖南丘陵地带有濒于灭绝的古老爬行动物—扬子鳄栖息,大别山区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分布。获奖者根据保护、发展这两种珍贵稀有动物的需要,从1976年起,对扬子鳄和白冠长尾雉的生态学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饲养观察,全面研究了扬子鳄和白冠长尾雉的栖息环境条件、活动范围、食性、繁殖等生态习性,分析其数量减少原因,提出保护和发展的措施,为建立人工繁殖饲养场及开展人工驯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油橄揽引种〕
获奖人为宿松县林场邱隆秀、吴花瑛
获1978年省革委会奖状。
油橄榄是一种优质食用油,在医药、工业上也有广泛用途,原产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1949年以前,台湾、云南、四川3省曾有少量引种,1964年后,从国外大量引进,开始多在长江以南省分栽培。1972年,安徽宿松县林场开始引种12个油橄榄品种,栽植40亩。获奖者通过观察研究,基本上掌握了油橄榄各个品种的生态习性及其生长发育规律,总结了扦插、育苗、造林、抚育等方面的技术经验。1974~1978年共培育出苗木102000余株,造林1337亩。1975年有少量油橄榄树开花结果。1979年13亩油橄榄林产鲜果1794斤,最高单株产量75斤,最高亩产鲜果278斤。
〔油茶叶插育苗〕
获奖人为徽州地区林科所赵德铭
获1978年省革委会奖状。
获奖者根据遗传学理论,于1977年进行油茶叶插育茵研究,即在事先选好的油茶优良品种的优树上采集健壮枝条,剥取不带或略带木质部的一叶一芽,置于清水中浸泡,而后分别用α—乙酸1000PPm或葡萄糖处理,将经过处理的插穗立即插入经过高锰酸钾消毒的苗床,春插至6月开始生根,夏插至7月生根,当年生苗高6厘米左右,用叶插苗造林成活率达91%。
〔火炬松实生第二代提早开花结实〕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科所孙光新,马鞍山市林场台德理
获1978年安徽省革委会奖状。
获奖者针对火炬松实生树开花结实迟的特点,于1966年开始,采取精选壮苗、大穴栽植、年年垦复、埋青施肥、合理修枝等五项技术措施,以促进火炬松实生第二代提早开花结实。实验结果,栽植后第6年开始结实,比对照区,即一般抚育管理的火炬松林结实期提早5~6年,种子饱满度为85%,出籽率为4%,比对照区高60%,发芽率为80%,比对照区高14%。
〔发掘省内板票10个优良品种并应用于生产〕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科所宣善平、刘太康
获1978年省革委会奖状。
作者于1962~1977年间,对广德、舒城、宁国等板栗产区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发掘50个板粟农家品种,对各个品种特点及其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以丰产、优质、早结实、抗逆性强等性状为指标,评选出处暑红、大红袍、大油栗、迟栗子、蜜蜂球、叶里藏、粘底板、特早、二新早、软早等10个优良品种,先后在霍山、金寨、歙县、祁门等县推广应用。
〔大红球——油莱优良单株〕
获奖人为歙县特种经济林场
获1978年安徽省革委会奖状。
该场为安徽油茶生产基地。1974年,科技人员按照形态特征和经济指标,从5000亩油茶成林中,初选优良单株260株,复选25株,中选率为9%。选出具有果大、皮薄、出籽率、含油率高的优良单株,其果色为红、紫色、命名为安徽大红球,继而进行繁殖,发展大红球油茶林。
〔湿地松嫁接母树林的营造〕
获奖人为泾县马头林场蔡传山、省林科所、省农林局林业处
获1978年安徽省革委会奖状。
安徽省泾县马头林场于1948年引种营造的湿地松林,显示具有速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特性,林场和周围群众要求扩大栽培范围。省林业部门和科研、生产单位协作,针对湿地松结实迟的问题,进行试验研究,采用嫁接方法,营造湿地松母树林1000余亩,促进提前开花,同时辅以人工授粉,取得较好效果。
〔丘陵地区杉木速生丰产〕
获奖人为庐江县农林局、省林科所迟健
获1978年安徽省革委会奖状。
庐江县地处江淮丘陵,为杉本地理分布北界。当地群众喜爱用杉木盖房做家具,该县林业部门和省林科所科技人员根据群众需要,对丘陵地区栽培杉木技术进行研究,针对丘陵土壤粘重的特点,采取抽沟吊槽填客土(肥沃土壤),选用壮苗,精心栽培,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造林后每年全面松土、施肥1~2次,幼林生长速度接近大别山区杉木生长速度。该研究成果对江淮丘陵地区发展杉木速生丰产林起了示范作用。
〔油茶移栽选育〕
获奖人为歙县特种经济林场、徽州地区林业局
获1978年安徽省革委会奖状。
1975年,该场科技人员针对10年生左右过密、过稀的油茶林严重影响结果的情况,进行油茶大树移栽研究。即在过密的油茶林内选择健壮优树,掘起时带大土球,在林间空地挖大穴,填肥土,予以栽植,栽正打紧,浇水复上,适当修剪。油茶大树移栽后的成活率为99%。移栽53亩的油茶林分,当年总计收油茶果796斤,亩均15斤,第三年亩产253斤。
〔毛竹林不同抚育经营方式的试验〕
获奖人为广德县东亭公社高峰大队凌英发
获1978年省革委会奖状。
获奖人于1964年冬对荒芜的竹林采取不同抚育技术措施进行科学实验。试验结果是:每亩竹产量以留养绿肥和每亩施60担厩肥的较高,毛竹质量以客土埋青和施用化肥的为最好。研究报告指出:采取客土埋青措施,是培养大毛竹的一项重要途径。
〔森林土栖白蚁的防治〕
获奖人为繁昌县土栖白蚁防治科研协作组
获1978年安徽省革委会奖状。
该项科研协作组人员在观察研究繁昌县森林上栖白蚁危害事例中,基本掌握了土栖白蚁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采取挖窝、熏烟、药剂灌巢等技术方法消灭了土栖白蚁。研究论文发表在《中国林业科学》1977年第1期上。
〔白僵菌生产工艺研究〕
获奖人为全椒县孤山微生物农药厂、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获1978年安徽省革委会奖状。
70年代初,安徽开始用白僵菌农药防治松毛虫,当时由于白僵菌农药生产技术落后,成本较高。1976~1977年,该厂与科研、教学单位协作,研究出用3%石灰水作消毒剂生产白僵菌的技术,简化了工艺流程,比原来用高压蒸气灭菌法提高工效4~5倍,节省能源和设备,降低成本60~70%;还减少污染,成品率在90%左右。这在当时省内外白僵菌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之后,安徽各地采用该项成果技术大力发展白僵菌生产。
〔浅刀薄割采集松脂〕
获奖人为徽州地区林业局蒋连,太平县林业局蒋应山、吴纯元,宁国县林业局刘宪法
获1978年省革委会奖状。
获奖人针对国内外对采集松脂技术中的侧沟宽度与深度存在着不同认识,分析了1963年实行林业部颁布的《松脂采集规程》以后的各项试验资料,提出了采割间隔期在48小时内,树脂堵塞在树脂道管口外部的见解,指出:只要割出1~1.5毫米宽的侧沟,松脂就能畅通流出,沟深1~2晚材轮,简称之为“浅刀薄割采集松脂法”。此方法与安徽习惯下降法采脂相比,消耗割面长度降低63.64~70%,单刀侧沟宽度降低63.67~71.39%,单株产脂量提高10.86—11.66%。同时降低了掌动强度,延长了松树采脂年限。
〔光学测树仪〕
获奖人为黄山林校测树仪研究小组夏日鼎吕凤洲郝纪鹤
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林业科技奖,获1978年安徽省革委会奖状。
黄山林校测树仪研制小组于1975年应用光学上的分象和合象,即造成象差与消除象差的原理设计出一种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灵巧简便、造价便宜、使用方便的测树仪,并试制成光学测树仪模型。它主要用于测定树木上部直径,兼测距离和树高,并能完成角规测树的各项测定。该项阶段性研究成果,于1976年12月,受到出席全国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座谈会代表的好评。
〔WC77—1型高空钢索擦油器〕
获奖人为六安地区林业局卢易启等
获1978年省革委会奖状。
该擦油器运转平稳,适用于KJ3索道和双线往复式控速索道的承载索润滑,可吊运木材,稍加改制也可用于其他类型的索道,具有工作安全、工效高、制造简单和维修方便等特点。
〔钢索张紧度测定仪〕
获奖人为六安地区林业局邹炳易等
获1978年省革委会奖状。
获奖人于1977年研制出钢索张紧度测定仪,它由普通测角手持水准仪改制而成,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其精度可满足林区索道运材的要求,便于及时掌握索道承载的张紧度。
〔安徽省植被分区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钱啸虎
获1981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获奖人研究分析了1960~1980年期间所收集的植被资料,提出了安徽植被分区的主要原则,安徽省植被分区的各级单位,安徽植被的分区系统,安徽省境内各植被带、植被地带、植被区和植被片的特点以及保护发展植被的措施等。
安徽省境内植被分带界线的划分,国内植物学界和地理学界争论较多。作者在研究分析植被类型、分布、植物区系成分和经济林木、常绿果树、农作制度以及自然地理特点之后,提出:安徽省境内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与北亚热带落叶一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的分界线,大致沿着淮河主流一线。安徽省境内北亚热带落时一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分界线,大致沿着北纬31°(左右)一线,其具体界线大致沿着岳西西北部大别山的分水岭,经舒城、潜山两县边境,桐城、铜陵、繁昌、芜湖(湾

〔亚热带次生林的定量分析〕
获奖人为复旦大学生物系周纪纶,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韩也良
获1981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获奖者在亚热带次生林调查中,初次采用“无样地抽样”和“群落定量分析”方法(简称“四分点样法”),并与常用的样方法进行实测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四分点样法”所测得的植物种数,不逊于样方法,而且,反映的定量特征较多,更接近真实情况。“四分点样法”还具有操作方便,速度快,效率和精度较高,省时省工(只需样方法三分之一工作量,1~2人即可工作)等优点。
通过室内定量分析,提出了鉴定群落一致性的方法和定量指标,并首次提出了“重要值相似系数”及其计算方法。
此种方法适用于研究森林群落(林型)的分类、分布、演替、种群的组合规律、种群生态等方面。
〔安徽植物区系的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科所吴诚和
获1981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该项研究报告,阐述了安徽植物区系具有种类丰富、起源古老、遗植物和特有种、属较多的特点,全面分析了安徽植物区系主要地理成分、类型、特征,探讨了安徽植物区系与华中。西南及华南等毗邻地区的亲缘关系以及与东亚区系、北美区系的联系。它为安徽省林业区划、林种布局、树种选择、引种等林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梅花鹿、原麝、短尾猴生态的初步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业厅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办公室
陈璧辉、李炳华、颜于宏、熊成培。
获1981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作者从1976年开始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梅花鹿、原麝、短尾猴的生态习性进行调查研究,在基本摸清它们的自然分布、栖息环境、食性、活动、繁殖等生活习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它们分布范围缩小和数量减少的原因,提出了保护措施的建议,为安徽保护梅花鹿、原麝、短尾猴资源和人工驯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树木引种的综合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科所于光明、吴诚和、黄映泉、刘德胜,徽州地区林科所赵德铭
获1981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获奖者调查记载了1970~1980年期间安徽从国内外引入的300余种木本植物在不同地区生长情况的资料,分析了引种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研究报告指出,低温特别是绝对最低温度以及低温出现的早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对树木引种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确认引种同纬度地区树种,容易成功,研究报告根据安徽省山区、丘陵、平原等地区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提出引种成功,可以推广和引种有希望需进行区域性试验树种共50余种。
〔铅笔柏薄膜温床冬插试验〕
获奖人为来安县独山公社磁山林场田子芳
获1981年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实验人员为解决铅笔柏春插愈合生根时间较长、成苗迟的难题,于1977年开始,改春插为冬插,改硬枝为软枝,改长枝为短枝,在土温床上扦插,以薄膜覆盖,利用光能增温,控制苗床内温湿度,经2年试验,获得成功。插穗扦插后60天愈合切口,70天生根,扦插成活率达95%以上。
〔枣树丰产试验及品种选优〕
获奖人为安徽农学院果树专业王谷媛
获1981年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该课题以淮南上窑林场低产枣园为研究对象,1978年,加强土、肥、水的管理,以满足枣树生长和结果所需要的养分;花期喷水、喷“920”以保花、保果;及时防治虫害;注意整形修剪;改善树冠内部通风及光照条件,从而使长势衰退的枣树恢复生机和结果能力,连续两年丰产。1978年亩产2100斤,单株产果50斤,好果率90%以上。同时评选出适于安徽省沿淮地区栽培的生食、干制和加工的优良品种。生食品种为蜂蜜罐、蚂蚁枣和冷枣;干制品种为金丝小枣,乐陵无核枣、躺枣、晋枣、团枣和板枣;加工品种为尖枣。
〔加强营林措施提高马尾松产脂力〕
获奖人为徽州地区林业局蒋连,宁国县林业局刘观祥
获1981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该项研究是通过营林措施,提高松树制造和分泌松脂能力,为增加松脂产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试验树为25~28年生马尾松天然纯林,施用碳镀和过磷酸钙,于春秋两季松土覆草以通气蓄水,试验结果:一次施氮肥可连续三年提高产脂量,平均每年提高82.21~100%;一次施磷肥连续二年提高产脂量,平均每年提高28.22%;一次深挖松土覆盖杂草可连续二年提高产脂量,平均每年提高42.25%。林地土壤肥力越低,施氮肥增产率越高;松土加施肥,效果更好。
〔黄翅大白蚁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农学院林学系陈溥尧
获1981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黄翅大白蚁在皖南地区分布较广,对林木和傍山房屋的门窗、木柱、家具、电杆危害严重。实验人员从70年代中期开始,采取实地调查和定巢观察的方法,对黄翅大白蚁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经过几年努力,基本上摸清了黄翅大自蚁的分布、蚁群组成和发展、成熟蚁群的分群规律等生物学特性以及危害林木的特点和程度,还获得人工挖巢、灯光诱杀成虫、化学药剂熏杀等防治黄翅大白蚁的技术经验。
〔条毒蛾的初步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国营沙河林业总场吴侠中
获1981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1974年6月,石门山林场首次发生条毒蛾危害马尾松纯林后,1980年,滁县地区有20多个林场相继发生条毒蛾危害,面积达3万亩。获奖人全面研究了条毒蛾的寄生、形态、生活史和习性,以及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发展规律、危害情况等,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混交林和寄生蜂、益鸟、寄生线虫对条毒蛾有抑制的作用。该研究报告提出四种防治条毒蛾的措施。
〔安徽主要木材耐腐性试验报告〕
获奖人为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卫广扬
获1981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获奖人历时7年,对松类、杉木、烁类等安徽75种主要木材的天然耐腐性,进行室外试验。每年年终检查各种试料的腐朽、虫蛀情况,分为最耐腐、耐腐、不耐腐、最不耐腐四级登记。然后进行整理分析,求出各试验树种木材的平均保存年(平均寿命)。按平均保存年限划分四级:一级(最耐腐)有侧柏、檫树、苦槠、香椿等;二级(耐腐)有中槐、杉木、香樟、麻栎、松类等;三级(不耐腐)有核桃、合欢等;四级(最不耐腐)有杨、柳、桦木、枫香等。研究结果还表明,心材耐腐性通常高于边材,其程度随树种而异;木材的平均保存年与木材密度不存在明显相关(γ=0.234);最耐腐木材亦耐至,反之亦然。该项研究成果,为室外选材用材提供科学依据。
〔顺逆坡循环式转弯联运索道〕
获奖人为安徽省木材公司刘奎贤、金寨县鲍家窝采育场张传胜、休宁县林业局游求生、何龙义
获1981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1958年后,安徽林区设计制造架空索道用于集运木材,节约劳力,减轻劳动强度。而初期架设索道的距离都限制在2000米以内,限制了索道的使用范围。1980年,省木材公司同休宁县林业局协作,在休宁樟前林区设计建成了全省第一条“顺逆坡循环式转弯联运索道”。这条索道吸取了“顺逆坡单线复式索道”的经验,采用循环式联运,减慢了跑车运行速度,由重车带动空车回空,节约了动力消耗;创新地采用钢板“月桥”,解决了水平偏角40°转弯和狭窄越岭段难以设置转弯鞍座组的问题。其主要性能指标是:线路总长长2500米(逆坡1000米,顺坡1400米,越岭段10米);线路坡度:逆坡15°,顺坡平均15°,最大20°;水平转弯偏角40°;单车载重量600~1000公斤;台班生产量30~35立方米;台班作业人员9~11人。
〔引种推广火炬松、湿地松优良树种〕
获奖人为安徽省种苗公司、省林业厅造林处、安徽省马鞍山市林场、安徽省泾县马头林场
获1982年国家农委、科委农林科技推广奖。
火炬松、湿地松原产美国东南部,是优良用材、产脂树种。1948年引种于安徽马鞍山市和泾县马头林场,生长良好。70年代初,省林业部门会同马鞍山、马头林场总结了火炬松、湿地松的育苗、造林和抚育等技术经验,在丘陵地区推广,扩大栽培范围。截至1985年,全省共营造火炬松、湿地松33万亩,遍及淮河以南6个地区、7个市的50多个县。70年代推广栽培的火炬松、湿地松现已郁闭成林,树高年平均生长量0.7~0.9米,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为1.5厘米,材积生长量相当于原产地的生长指标。
〔推广应用白僵菌防治森林害虫〕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业厅森林病虫防治站
获1982年国家农委、科委农林科技推广奖。
1970年,安徽开始试验生产应用白僵菌防治森林害虫。1977年以后,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先后兴办40个小型白僵菌,6年内生产菌粉260万斤,用于防治松毛虫面积185万亩,防治效果一般达到50~90%。
〔苏联森林资源的治理——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业厅科技处吴根荣等
获1982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获奖人查阅50多份参考资料,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苏联60余年来在森林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方面的经验,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森林资源治理的战略措施与建议,为国土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大别山五针松、华东黄杉生态特性及繁殖技术的调查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科所、安徽农学院、徽州地区林科所
获1982年中国林学会学术奖三等奖。
该项研究于1982年完成。作者对近年来一些科技工作者有关分布于安徽的大别山五针松、华东黄杉两个珍稀树种的调查资料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整理出大别山五针松、华东黄杉的生态特性、繁殖技术以及木材性质的研究报告,对发掘、保护、繁殖和利用珍稀树种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抓好山区林业建设,促进淠史杭灌区高产稳产〕
获奖人为六安行署林业局
获1982年中国林学会学术奖三等奖。
获奖人从森林生态效益方面研究了六安地区近几年所发生的几次较大的旱涝灾害,指出林业与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有着紧密联系,提出只有在大别山区五大水库上游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大力发展开发性林业生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繁荣山区经济,才能充分发挥淠史杭灌区水利工程的作用,确保灌区农业稳产高产,同时还就如何发展水源涵养林和开发性林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毛竹种子育苗造林及其种源试验扬告〕
获奖人为安徽农学院陈绍球等
获1982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获奖人在1973~1980年间进行毛竹育苗、造林的试验研究。1973年用毛竹种子育苗成功后,1974年用毛竹实生苗分别在皖南、皖东地区营造两块试验林。皖南的试验林,4年郁闭,第7年林分平均胸径4.0厘米以上,最大胸径7.4厘米,杆高7米以上;皖东的试验林第6年郁闭,第7年林分平均胸径3.1厘米,最大胸径3.9厘米。
毛竹种源试验结果表明:广西种源在毛竹自然分布区(休宁),出笋早,发笋多,成林较快,但笋体小,成材速度较慢;皖西种源在引种区(滁县),适应性强,不仅笋体大,成竹质量高,而且比广西种源成林快,宜在北方有关省(区)引种推广。
该文系统地总结了毛竹育苗、造林技术经验,发表于1980年《安徽农学院学报》第1期。
〔脲醛予缩液—UFC—60〕
获奖人为安徽省芜湖木材厂宣振中、郑天真、唐述奇、朱金娟、尤纪雪
获1983年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1984年安徽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国家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设计制成的脲醛予缩液—UFC—60,系国内首创新产品。该产品是制取脲醛树脂胶的优良原料。生产中选用较先进的尾气循环工艺,利用生产37%甲醛设备直接制取52~54%甲醛,进而生产脲醛予缩液。予缩液制脲胶,具有工艺简单,耗能低、生产周期短、无废水污染、投资少等特点。北京、杭州、江西、福建等省木材厂已应用该产品作为生产刨花板、胶合板用胶,受到用户好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人工混交林效益与营造技术的研究〕
获奖人安徽农学院林学系李宏开、饶浩廷、郑振鸿、李伟康、汪心振、储捍东、赵孟兰
获1984年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该课题经定点研究和调查资料分析,提出杉木与檫树、杉木与马尾松、杉木与柳杉、杉木与麻栎、杉木与苦楝、杉木与毛竹、马尾松与麻栎、马尾松与黄连木、檫树与毛竹、檫树与麻栎、国外松(火炬松、湿地松)与茶叶、乌桕与茶叶等12种混交林类型特点、效益和营造技术、编制以松、杉为主的全省五地区的混交林营造类型表,为营造混交林、调整林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淮北农田防护林研究〕
获奖人为郭森、方越井、董群、杨风安、胡基惠、常道祥、王世德、李纪文、梁厚柱、武振基、张承民
获1984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获奖人在调查研究安徽淮北农田防护林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淮北平原地区应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立适宜比例的点、片、带、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的方案,通过定点观测,研究分析了各种结构防护林的效益,提出建立窄林带、疏透结构的防护林结构模式,并对本世纪末淮北农田防护林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对如何完成防护林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皖轻82—1型太阳能木材干燥技术〕
获奖人为安徽省肥西县木器厂、中国科技大学张柯理、李芝兰、李业发、曹汉生、王伟星、周业余、张智
获1984年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2年,该厂与科大协作,对木材干燥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制造出82—1型太阳能木材干燥窑。这是国内第一个配有辅助加热系统的主动式干燥窑。窑的结构合理,效率较高,干燥周期较短,在正常天气下,能利用太阳能热效率约25%,在四天内将3~4立方米的马尾松板材由含水率30%左右干燥到14%以下,达到部颁标准。干燥窑造价2.2万元,每立方米马尾松干燥成本8~9元,低于其他干燥法,节约能源效果显著,可在中小型木器厂应用。
〔安徽省杉木产区区划立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评价〕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科所陈章、蒋建屏、姜守国、安徽农学院许军、储捍东、徽州地区林科所王基福、陈寿良、方乐金
获1984年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附属于《全国杉木产区区划,立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评价》研究成果内获奖),获1986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荣誉奖。
该项研究成果由3篇论文组成,1984年3月通过技术鉴定。获奖人系统地研究了安徽省杉木产区历史和现状,提出杉木产区分区原则和系统,以此为准绳将安徽省杉木产区划分为5个杉木地区,对各区自然环境、杉木生长情况、生产潜力进行分析叙述,还就全省杉木生产布局和重点商品材基地县的规划提出了建议。获奖人提出了杉木立地分类依据和方法,将皖南山区南部、中部及皖西大别山区3个主要杉木地区划分为6个杉本立地类型区,14个立地类型组,20个立地类型。同时编制了皖南山区南部、中部及大别山区杉木地区三个立地指数表,编制皖南山区中部地区实生杉木立地质量得分表,为营造杉木速生丰产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安徽省薪炭林调查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农学院舒裕国、陈绍球、许汝佳安徽省林科所方介人、孙道铭安徽林业勘察设计院李成岐
获1985年国家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对安徽省薪炭林生产与农村能源供需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将全省划分3个薪炭林类型区和47个薪炭林立地类型,设计出28个薪炭林造林类型表,提出树种选择、一林多用的混交方式,高度密植和丛植造林法等造林技术方案。该项技术已在六安、宣城、安庆等丘陵地区推广应用。
〔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张善武、吴诚和、叶行德、胡小龙、邹贵云、苏文钦
获1985年省农业区划成果二等奖。
该方案将全省划分为19个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中:森林生态类型及生物种源丰富地区8个;扬子鳄保护区1个;珍稀水禽保护区5个;水源涵养林保护区1个;自然风景区、名胜古迹保护区4个。现已正式建立6个自然保护区。区划总面积214.15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15%,布局基本合理,保护重点突出,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现区划的可行性,符合国家的规定和要求。
〔安徽省林业区划报告〕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业厅区划办公室
获1985年省农业区划成果四等奖。获1987年林业部林业区划优秀成果三等奖。
该研究报告在广泛收集大量林业资料,主要科研成果及自然、经济、社会资料基础上编写而成。将全省划分为5个省级区、11个亚区,提出各区林业建设主攻方向,林种、树种布局以及相应的改造利用途径。并对全省林业发展战略目标和生产布局作了论证与调整,为安徽制定中长期林业计划、规划及指导林业生产提供了依据。
〔淮北平原绿化树种选择〕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学会聂皓、郑象全、于光明、王廷敞、郭森、吕锡德、许军、孙道铭、孙明秀、杨春才、胡基惠、陈兆林、蒋建屏等
获1985年中国林学会重大建议三等奖。
1982年,省林业科技工作者,就淮北平原绿化树种选择问题进行专题考察研究,收集了各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实测了不同立的条件下各种树种生长发育的情况,经过分析研究,划分出不同立地类型,提出绿化树种选择及其发展方向的建议,受到该地区林业部门的重视,已在林业生产上运用。
〔人工驯养灰喜鹊防治松毛虫的应用研究〕
获奖人为定远县林业局、定远县泉坞山林场陈力生、马士奇、刘杏娟、李新民、王传祥
获1986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县科技工作者于80年代初在野外林间繁殖灰喜鹊以及在远距离流动放鸟除虫的研究取得成功,1985年4月通过技术鉴定。该项技术比化学药剂防治虫害节省成本,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为综合防治松毛虫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984年,该县应约携带100多只灰喜鹊赴京参加国庆35周年纪念活动,在天安门广场前放飞,博得国内外外观众赞赏。之后北京、辽宁、陕西、山西、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西、贵州等12个省市已先后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定远县提供各地种鸟260多只。
〔滁县地区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的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省滁县地区林业局森防站、安徽省森防总站、林业部南方森林植物检疫所
获1986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研究成果于1985年7月通过技术鉴定。该项研究是通过加强虫害的预测预报,协调运用营林、生物、物理、化学药物等综合防治方法,大力培育生物群落中有利于松林健康生长,不利于松毛虫猖獗危害的生态环境以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经过五年的综合防治试验,滁县地区170万亩松林内松毛虫发生面积和虫口密度大幅度下降,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为安徽今后综合治理森林害虫提供了科学经验和样板,对推动我国松毛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进步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该项研究成果自1983年起,连续三年在宣城、含山、宿松、霍邱四县的120万亩松林范围内进行多点验证,均取得显著效果。
〔铅笔柏石山造林和种子育苗技术研究〕
获奖人为萧县铅笔柏繁育场蒋贵银等
获1986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1986年中央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3年,该场开始引进铅笔柏种子进行育苗和石山造林试验。早期营造的铅笔柏林已于1983年开花结实,收获净种20余斤。作者经过10年观察研究,于1983年系统地总结了铅笔柏种子育苗和石山造林的技术经验。该项技术已在安徽推广应用,有6个省(市)、30多个地县向该场调用了铅笔柏种苗。
〔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研究〕
获奖人为东至县金寺山林场查光济、汪远光
获1986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1986年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奖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松毛虫消长规律为依据,提出了以调节控制为中心的不同层次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简化预测预报技术;只要查出雌雄比和死亡率二个数据即可准确的预报;围歼虫源基地,消灭松毛虫种群中的主体;引进条毒蛾等次要害虫作为马尾松毛虫天敌的中间寄主,增强自然控制能力;注意及时防治。实行这种系统配套综合治理技术,能使松毛虫被控制在长期不成灾的状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其研究成果于1985年11月21日通过技术鉴定,确认为国内领先水平,对全国松毛虫灾害的防治有一定指导意义。
〔板栗良种选育与推广〕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科所宣善平、萧正东、魏世鉴、刘太康
获1986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获奖人研究了20多年的板栗普查和定株观察资料,从53个品种中筛选出10个优良品种在全省推广。还总结了山区利用野生砧木就地嫁接2.5万株良种板栗树以及其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经验。还开展了利用野生板栗播种育苗后嫁接板栗,进行早期密植丰产栽培的试验。在以上基础上形成了板栗生产过程中良种良法的组装配套技术。
〔安徽省优良珍稀树种调查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科所吴诚和、赵宜男、蔡辉、杨灵仙、徽州地区林科所潘新建等
获1986年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获奖人通过调查研究,基本摸请安徽优良珍稀树种有112科、314属、1320种。列表阐述优良用材树种、经济树种、珍稀树种和观赏树木种类的分布、生态习性及经济价值。编制皖南山区、大别山区主要优良、珍稀树种垂直分布图。提出对优良珍稀树种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议。1985年12月20日通过技术鉴定。
〔黄淮海中、低产地区砂姜黑土类型区综合防护林体系规划设计]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科所刘德胜、于光明、方升佐等
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获奖人于1983年对淮北宿县治理砂姜黑土试区进行调查研究,1985年春完成规划设计任务,1985年6月3日通过技术鉴定。该规划设计体现了树种选择的适地性、林种的多样性,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性和配置上的合理性,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突出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功能,为砂姜黑上类型区建设综合防护林体系树立了设计样板,对我国黄淮海平原4700万亩砂姜黑土类型区林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该试区技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截至1985年底已完成80%的工程量。
〔白僵菌对人畜毒性的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省森林病虫防治总站
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该项研究结果表明,白僵菌通过呼吸道大量进入人体,会引起发冷、发热、咳嗽、咯痰、乏力等过敏反应,但在温血动物体内不能繁殖,未观察到致畸、致突变现象。试验证明,工人生产、施放白僵菌时,口戴氯伦或滤膜防尘口罩有一定的防护效果。该成果为安全生产和应用白僵菌提供了实验数据。1984年12月通过技术鉴定。
〔七十年泡桐茎尖组织塔养技求的研究〕
获奖人为亳县林业局朱文秀、邢自强、成平、孙庆民、魏云
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该试验是以七十年生大树(优树)的茎尖组织为试材,经过低温处理和水培催芽,培育出试管泡桐幼苗,苗木高度和地径接近常规种子育苗水平。该项试验获得成功,为泡桐和其他珍稀树种种质资源的保存和优树的繁殖,提供了新的技术。1984年12月参加技术鉴定的学者和专家认为该项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多功能木材识别穿孔卡〕
获奖人为安徽省蒙城县木材公司刘峰、南京林业大学龚耀乾
获1986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获奖人员在广泛收集阔叶树种资料和标本,以及研究国内外有关木材检索技术的基础上,应用筛选的原理和穿孔检索的方法,研制成多功能木材识别穿孔卡。该卡具有识别树种、计价类别、材性指标、加工利用、树皮和木材构造图片等内容。1985年9月15日通过技术鉴定。经福建、江西、安徽等省7个单位现场应用证明,适应性强、使用方便、准确可靠、便于推广。
〔白花泡桐优良无性系C001的选育〕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科所于光明、孙道铭,中国林科院林研所竺肇华、熊跃国、陆新育等,铜陵市泡桐试验站、砀山县林业局等
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获奖人在研究中选育出白花泡桐优良无性系C001,具有适应性、抗性较强、生长迅速的特点,高生长特别突出,主干高大,通直圆满,是我国南方泡桐区第一个培育出的优良无性系。1985年12月17日通过技术鉴定,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于领先地位。
〔刺槐良种选育的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科所王庭敞、刘艳清等
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该研究课题为国家“六·五”攻关项目的一部分,历经6年,通过引、选、育及区域性试验,筛选出生长快、材质好、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的皖8002号、鲁73042号、鲁73013号三个刺槐优良无性系。通过科学造林和精细管理,每亩材积生长量1.0立方米,5~6年成檩材,8~10年成梁材,缩短轮伐期5~10年,比一般刺槐材积生长量高一倍以上。1985年11月18日通过技术鉴定。
〔板栗生殖器官分化及其调控的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农学院基础部杨其光、杜国华、任文中,广德县林科所胡修文
获1986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该课题从实地考查和查阅文献入手,利用调控措施、植物解剖等手段,查明了板栗有性生殖的程序,为板栗丰产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人员在150亩的中间试验地采取“二喷一施”的措施,获得增产2倍以上的显著效果。
〔马尾松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科所孙光新、赖天碧、邱辉,安徽农学院朱锡春,徽州地区林科所胡世荣,泾县马头林场朱国法
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奖荣誉奖。
获奖人通过五年的多点测定,基本上摸清61个马尾松地理种源苗期和幼龄阶段的主要性状变异规律,初选出21个适合安徽省栽培的优良种源,其中有10个优良种源,平均高生长比当地对照种源大14.8~24.8%,增产效益显著。为合理区划种源区种子调拨范围提供科学依据。该成果于1985年9月14日通过技术鉴定,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安徽省苗木标准〕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业厅造经处方昌炽、姚孝生、何山春、邱隆秀、刘辅玉
获1987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获奖人于1981年制订《安徽省苗木标准方案》后,历经3年实地调查测算,参照各地30多年苗木生产经验,提出“苗木标准”研究成果。该标准将全省划分为五个林业育苗自然类型区,制定了38个主要造林树种的50个苗木标准,其中苗木质量分Ⅰ、Ⅱ、Ⅲ级,以地径、苗高作为分级的主要指标,根系长度作为分级的控制指标,以每平方米、市亩的单位面积株数作为苗木产量指标。“苗木标准”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家标准,其中黄山松、火炬松、湿地松、侧柏、池杉、69杨、72杨、樟树、檫树、白榆、川株、悬铃木、核桃等12种树种的地径和苗高等质量指标,部分或全部超过了国标水平。该项研究成果于1984年11月通过技术鉴定,省标准计量局于1984年12月30日批准《苗木标准》作为省标发布,自1985年3月1日起实施。
〔安徽省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
获奖人为安徽省林科所陈章、蒋建屏、龙良勤、徽州地区林科所王基福、陈寿良、方乐金
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获奖人员通过多年调查研究,制订出《安徽省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该标准提出了培育杉木丰产林的各项指标以及达到指标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检查验收标准,规定:皖南山区20年生杉木每亩立木蓄积量年均生长量0.7立方米以上,立木平均胸径16厘米以上,亩产材积10立方米以上;大别山区20年生杉木每亩立木蓄积量年平均生长量0.6立方米以上,立木平均胸径14厘米以上,亩产材积8.5立方米以上。1985年10月通过技术鉴定。
〔松杉立枯病防治试验〕
研究人为安徽省林科所
1962年编入“安徽省主要科技成果摘要”。
该项研究成果,确定安徽引起松杉立枯病的主要病源为镰刀菌及丝核菌。杉苗立枯病发病龄20天为最高,总发病率79.3%。发病环境为排水不良,苗床积水苗木死亡率高达68%,排水良好的圃地发病率低,苗木死亡率为28.9%。并对各种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其效果如下:播种后覆盖黄心土,成苗率可提高到92.5%;烧包子的圃地比对照圃地的成苗率提高19.3~23.5%;化学防治以1%波尔多液加0.4%赛力散以及2%皂矾加1%的汞水对土壤进行消毒,效果较好。
〔杉木速生丰产规律与技术措施〕
研究人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1962年编入“安徽省主要科技成果摘要”。
研究人员通过两年杉木调查和定位观察试验,初步确定皖南地区杉木分芒杉与油杉两种,芒杉生长快,尖削度小。基本了解到杉木高粗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密切关系和速生丰产规律,确认在杉木幼年期间进行中耕除草、埋青、摸芽、砍去萌条,都对杉木生长有促进作用。
二、主要科技论文
1949年以来,安徽林业科技工作者共撰写育苗、造林、森林经营、木材利用等学科方面的论文达200多篇,发表于各类刊物的论文有100篇,详见表6—2—6。
安徽省主要林业科技论文一览表
表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