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技术推广
一、林业知识宣传
民国时期,每逢植树节到来之际,省暨各县政府发布文告,劝导乡民植树造林,并张贴标语,宣传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和育苗造林知识。民国25年(1936年)至民国26年(1937年),冯玉祥将军两次回巢县老家时,都为乡民放映了以绿化荒山为内容的无声电影,宣传造林的好处和知识,还携带数千株桑苗和捐款购买马尾松苗100多万株,分发给乡民绿化荒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安徽各国营林场均设置林业技术推广股(组),负责宣传林业知识;推广育苗造林技术。1955年1月,省林业厅创办了《安徽林业》月刊,同年8月开始不定期编辑出版《安徽林业宣传画》,用以报道各地护林。造林、采伐利用等林业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宣传林业方针政策和森林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传播林业科学技术知识。1956年林业厅增设宣教处,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宣传普及林业知识。1950~1958年,省林业部门三次办了安徽省农览会林业馆,展出的展品有照片、图表、模型、实物标本等。通过展品向观众宣传安徽省丰富的森林主、副产品资源及开发利用前景,介绍1949年后安徽林业建设成就。1959年,省林业厅办公室设置林业电影放映队,深入林区巡回放映电影和有关林业知识的幻灯片和电影故事片,至1968年底,10年共放映1850场次,观众达400万人次。1958~1964年间,省林业部门先后召开了“四季插杉”、“育苗造林技术”、“矿柱林基地建设”、“育苗集材工具改革”、“松针综合利用”、“天然次生林改造”以及1976年召开的“国外松母树林经营”、“成林抚育”、“油椰榄栽培管理”等现场会议,通过现场宣传推广林业生产技术经验。同时,组织林业科技人员编写了《林业知识手册》、《安徽省主要造林树种介绍》、《采种育苗》、《油茶》,《油桐》、《乌桕》、《板栗》、《毛竹》、《麻栎》、《怎样采剥栓皮》等20多种林业知识的宣传普及读物和林业生产技术经验资料。这一时期,省林业部门确定专人和发动广大林业干部和职工,经常为安徽日报、电台撰写文章,宣传林业方针政策、森林作用和林业牛产动态及其新成就、新经验,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的认识,帮助大家增长林业知识。
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安徽林业宣传机构被撤销,人员星散。1970~1975年间,安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宣传护林法规、植树造林动念和营林技术,1975年创办《安徽林业科技》,宣传推广林业科技知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加强了林业宣传工作。1978年12月行林业局设置宣传科,各地、市、县林业局确定专人负责林业育传工作,组织宣传队伍,扩大宣传阵地,购置宣传工具。1982年,《安徽林业》复刊,徽州、六安两地区创办林业科技刊物。1985年,省林业厅购置了录像设备,开展声像宣传。除省林业厅设立专门机构专职开展林业宣传工作外,各地、市、县特别是山区各地市县林业主管部门,普遍确定一个职能单位配备专人负责林业宣传工作,各地市县都组织有关人员成立了林业通讯组,共16个。在通讯组的组织下,共聘请林业系统内外200多名通讯员,采取撰写文稿、拍摄照片等形式投向林业报刊,宣传林业。为了充份利用社会宣传力量开展林业宣传,省林业厅恢复宣传机构以后,带动各地市县林业部门宣传工作者,广泛联系省内外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和其他相关新闻宣传单位,大规模、全方位开展林业宣传。平均每年发稿都在200篇以上。每年都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林业宣传月活动。结合林业生产、工作的中心,开展植树造林、“爱鸟周”和森林保护、森林防火以及防治森林病虫害等专题宣传。从80年代初到1985年,省林业厅5次组织社会上专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和作家、诗人等文艺工作者赴省内各林区考察林业,进行创作,然后以他们的作品宣传林业。
1977~1985年,全省各级林业部门结合林业生产活动,利用多种方式宣传中央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绿化祖国的决策;持续深入地宣传《森林法》和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意义;宣传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和搞好木材生产经营等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民承包荒山造林。这一时期,还突出宣传安徽在1958年、1968年,1978年三次发生大规模滥伐森林,导致森林资源锐减,水土严重流失、河床抬高、水库淤塞、旱涝灾害濒繁、农作物产量不稳的教训,呼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从大自然惩罚中清醒起来,积极投入林业建设;宣传淮北平原建设的农田防护林和皖东丘陵营造200万亩成片人工林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宣传一些林业专业户发展衫木、泡桐、板栗、桂花和培育苗木等致富的事迹和经验。同期,还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杉木》、《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麻栎》、《毛竹》、《水冬瓜》、《池杉》、《油桐》、《青檀》、《棕榈》、《油茶》、《乌桕》、《漆树》、《山苍子》、《山核桃》、《枣树》、《香榧》、《板栗》、《猕猴桃》、《杜仲》等树种科普读物和《丰产林技术要点》、《农田林网》、《泡桐栽培技术》、《泡桐丛枝病研究》、《杨树营造技术》、《泡桐檩条林造林技术》等资料。通过宣传教育,各级领导和群众对发展林业的好处和毁林的害处有了新的认识,林业科学技术知识,得到较好的普及,林业建设加快了前进步伐,育苗造林面积逐年增加,苗本质量和造林质量逐步提高。1985年,全省育苗28.9万亩,与1980年比,增加了12.5万亩,合格苗达85%以上,其中黄山松、火炬松、檫树、樟树等12种苗木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1985年,全省造林207.4万亩,比1980年增加52.2万亩,丰产林造林成活率达90.5%。
二、科技成果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林业部门根据林业建设的需要,及时总结采种、育苗、造林、育林、采伐利用、林产化工等方面的科学试验研究成果和群众林业生产技术经验,大力进行推广。50年代推广的技术经验有:“五烧五不烧”的炼山办法、“四季插杉、月月栽竹”、“杉木全光育苗”、“林粮间作”、“林木速生丰产”、“园林化规划设计”、“造林典型设计”、“采剥栓皮技术”、“采割松脂技术”、“松针综合利用”、“酸枣嫁接大枣”等。1958~1960年,林业职工创造和推广先进工具有180余种。60年代推广的技术项目有:“环山带状整地技术”、“石质山地造林技术”、“苦楝抹芽速生丰产技术”、“毛竹丰产技术”、“以纤维板为中心的木材综合利用”技术等。
1970年后,安徽加强了林业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1979年3月,省编委批准设立林业基地技术指导站,4月改为林业技术指导站,事业编制10人,隶属省林业局造林处。为了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1985年7月省林业厅决定成立安徽省林业技术推广站,隶属科教处,同科技管理科为一套人马,不增加编制,对外以“安徽省林业技术推广站”开展工作。截至1985年,全省共有林业技术推广站15个(含省站、个),职工175名。1970~1985年,全省林业技术推广项目27项,其中获得显著成效的有:
〔火炬松、湿地松的引进推广〕
民国37年(1948年),安徽省立第二农区林场(即马鞍山市林场)和省立第三农区林场(即今泾县马头林场)从美国引进火炬松、湿地松种子,进行育苗造林。至70年代,两场尚保存火炬松树900株,湿地松树2900多株,生长良好。据测定:马鞍山市林场23年生火炬松林分平均高14米,平均胸径22厘米,最大株胸径34厘米;泾县马头林场23年生湿地松林分平均高9.5米,平均胸径18.7厘米,最大株胸径29厘米,比同一立地条件的马尾松林分材积大2~3倍。引种实践证明火炬松、湿地松是速生优良树种,淮河以南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能够满足火炬松、湿地松生长发育的要求。省林业厅组织科研、教学、生产单位技术力量,从1973年起大力推广营造火炬松、湿地松科技成果,至1982年止,安徽从荷兰、加拿大、美国引进火炬松种子2022公斤,湿地松种子1730公斤;滁县、巢湖、六安、安庆、芜湖、徽州等6个地区50多个县营造火炬松和湿地松林33万亩。据各地测定,70年代初期营造的火炬松、湿地松已郁团成林,树高年平均生长量0.7~0.9米,胸径年平均生长量1.5厘米,相当于原产地(美国东南部)的生长指标。安徽丘陵地区把火炬松、湿地松列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此推广项目于1982年荣获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奖,奖状3张,奖金1000元。
〔应用白僵菌防治森林害虫〕
1973年,霍邱县西山林场利用自产的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取得明显效果后,省林业主管部门总结了该场的经验,从1977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至1981年,全省各地兴办40个小型白僵菌厂,6年生产白僵菌粉260万斤,防治松毛虫面积185万亩,防治效果达50~90%。此项目于1982年荣获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奖,奖状1张,奖金800元。
〔农田林网化〕
1971年,省林业主管部门在组织淮北平原绿化工程中推广了农田林网化的技术,即:一般林网的大方1万亩,中方1千亩,小方200亩左右,至1980年,实现林网化的农田面积达1000万亩。在此期间,还总结推广了沟河林带化、道路林荫化和村庄园林化的经验。到1985年,淮北平原地区基本上建成由点、片、带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初步起到抵御风、霜、旱等自然灾害,保障农田稳产高产的作用。
〔引种推广大官杨〕
1968年,淮北太和县许寨公社从河南省中牟县引进经过选育的大官杨种根进行育苗,苗期生长旺盛,造林成活率高。由于推广大官杨育苗造林,许寨公社1969年实现了2万亩农田林网化,并绿化了48个村庄。70年代初,阜阳、宿县两地区各县普遍引种推广大官杨树种和育苗造林技术,共栽植大官杨4.3亿株。1981年,涡阳县采伐大官杨,生产木材50万立方米,用于建房23万间,制作家俱57万件,农俱29万件。
〔推广板栗良种及丰产枝术〕
省林业厅于80年代初在广德、金寨、舒城等地推广经过筛选的10个优良板栗品种,六安地区营造良种板栗林11.9万亩,推广板栗高枝换头技术并建立示范林800亩。省林业厅还为各地培训板栗丰产技术人员1000多人。发展良种板栗,已成为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脱贫致富、繁荣山区经济的重要生产项目。
〔推广铅笔柏育苗造林技术〕
1973年萧县凤虎山林场从南京引进铅笔柏种子育苗,次年在石质山地造林300亩,成活率高,生长良好。80年代初,省林业厅和宿县地区林业局总结推广铅笔柏育苗造林技术。宿县地区建立6个示范点,育苗343万株,造林1563亩,城市绿化1.3万株,支援外省苗木20万株。
〔推广池杉栽培技术〕
1984年,省林业厅总结东至、天长两县在水网地区栽培池杉的经验,同年9月,在天长县召开池杉造林现场会议,动员水网地区大力发展池杉。至1985年,天长县营适池杉成片林8848亩,其中丰产林5016亩,池(杉)粮(粮食作物)间作1万亩,池杉、粮、鱼、桑、蚕综合经营229亩。宿松县在圩区营造池杉5000亩。东至县营造池杉林3750亩。黄山市在太平湖滩地营造池杉林80亩。
此外还有,安徽省“水网地区生态林业良性循环综合技术”、“太和香椿丰产及加工技术”和“竹子丰产培育及综合利用技术”三项均列入国家经济委员会1985年技术开发项目,有偿投资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