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文艺创作
[文学]
马鞍山建市以来,涌现出大批专业和业余文艺创作人员,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文艺创作队伍,发表了多篇优秀文艺作品。截至1987年,全市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25人,马鞍山市文学协会会员111人。全市创作发表小说300余篇(部),诗歌80余首,散文和报告文学50多篇。
60年代,比较好的文学作品有曹玉模的小说《一滴水的故事》,李黎的小说《两个工段长》,梁建华的小说《炮手和方针》,孙立真的诗作《防风林》和《挂旗》。70年代,宋振国创作的长篇小说《茶山春》,顾鸣创作的小说《书记看彩排》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80年代,文学创作有新的突破,张弦创作的《记忆》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分别获得1980年和1981年度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1986年,《人民文学》发表马鞍山市5位作者的8篇小说。(附表23—2)
[戏剧]
1959年3月,市文教局始设一名专职编剧人员,1961年正式成立戏剧创作剧目组,1985年扩充为市文化局剧目创作室。此后,专职和业余戏剧创作队伍不断扩大,戏剧创作成果日益增多。现有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1人,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58人,市文联戏剧协会会员105人。历年创作剧本54部,其中6部电影在全国上映,13部电视剧在中央及省、市电视台播映,13个剧目参加省级以上会(调)演并获奖,影片《苦难的心》和《大桥下面》分别获得文化部优秀剧本创作奖和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附表23—3)
[音乐]
截止1987年,全市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人,安徽省音乐协会会员38人,市文联音乐协会会员92人。全市共创作歌曲、器乐曲、歌剧、舞剧、黄梅戏乐曲上百首(部),其中获奖作品14首(部)。音乐工作者盘石一人独作34首(部)。(附表23—4)
附表23—21980~1987年马鞍山市文学作品创作成果统计表
附表23—3马鞍山市影、视、戏剧创作成果统计表
附表23—4马鞍山市歌曲创作成果统计表
[舞蹈]
马鞍山建市前,舞蹈创作活动稀少。建市后,随着群众性舞蹈活动的兴起,舞蹈创作开始增多,舞蹈创作队伍日益扩大。全市现有安徽省舞蹈协会会员9人,市文联舞蹈协会会员41人。
1970年以来,马鞍山市歌舞团先后编演《夺钢》、《女电焊工》、《骨肉情深》、《红旗代代传》、《霸王别姬》、《钢》、《欢庆》、《勘探曲》等一批舞剧。其中,舞剧《夺钢》和《女电焊工》获1972年全省现代歌舞调演演出奖。80年代,全市创作舞蹈10余个,其中周水英创作的《荷池蛙声》参加全省“六·一”调演,获全省少儿音乐舞蹈会演一等奖,朱莲芳、杨康的《霸王别姬》获1982年全省舞蹈创作调演创作奖,王海浪的《炉前的河》获1983年全省职工文艺汇演创作奖,俞敏的《青春》获安徽省1985年“大学生之春”演出二等奖,俞敏的《小草》获安徽省电力系统会演二等奖,朱莲芳的《采槟榔》获全省师范学校江南片演出优秀节目奖。
[美术]
1970年,安徽省决定创作《毛主席在安徽》大型组画,市文化馆以毛泽东主席两次视察马鞍山为题材,由徐世斌、宋水星等8人合作,历时8个月,创作出《炉火正红》和《高炉朝晖》两幅反映毛主席视察马钢的油画,被省博物馆收藏。同年,安徽省举办《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专题画展,由王纲、胡德旌等人取材马钢一铁厂工人时克启的先进事迹,集体创作组画8幅送展。1971年,全市共创作连环画6套、组画11套、油画2幅、年画4幅、装饰画18幅。1972年,创作版画6幅、国画3幅,送北京参加全国版画、国画创作选展,数量为历年参加全国画展之最。其中,张仲则创作的版画《夺钢》,被选送瑞士、瑞典、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国展出。1974年,王立宣、张振瑞合作的版画《车轮滚滚》,经省评选送北京参加建国25周年美展。1979年,全市集中美术创作人员20名,经过半年的创作加工,选送《出钢》等17幅作品参加安徽省庆祝建国30周年画展。刘原的《家家都在欢乐中》、石宾的《青春献给四化》,参加1980年全省首届科普美展。郑世木的水彩画获省首届科普美展一等奖。1981年,两次入选省展美术作品22幅,其中张锡明创作的版画《希望在你身上》,展后于《安徽青年报》发表。1983年,省、市群众艺术馆联合编辑出版《马鞍山画选》一期,收入作品30幅。1984年,罗屏创作的连环画《李白求诗》,沈雷震创作的油棒风景画《矿山》及王苏的连环画,参加安徽省“建国35周年美展”获二等奖。杨阳的《金色晒匾》获“长安杯”大奖赛优秀奖。1985年,全市创作较好的美术作品近70件,其中,送“国际青年画展”13件;选送安徽省民间美术展览41件;入选全国冶金系统书画展2件。严南林、封学文的作品在全国冶金系统书画展中获金牌奖,张锡明和刘新芳合作版画《寒窗》获铜牌奖。1986年,张锡明、封学文的组画《元宵同乐图》中的11幅入选全国首届藏书票展,5幅入选全国首届小版画书票展。
1987年,邢齐山被列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鲍诗度的国画《非用兵之错》收入《中国美术作品选集》,杭法基的版画《长街行》、《金曲声声》和《迪斯科》等4幅参加省版画展,徐世斌的国画《清香》、《祝寿图》被《安徽画报》选用,罗屏的国画《太白》被香港《文汇报》采用。到1987年底,全市共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39人,市文联美术协会会员159人。
[书法]
“文化大革命”前,马鞍山有影响的书法作品不多。“文化大革命”后,书法创作渐趋活跃。1981年,陈艾中的草书楹联入选《当代槛联墨迹选》。1985年,宋世法的书法在江苏《周末》刊登,获“银牛牌”佳作奖。1986年,徐难易的书法作品获全国“神龙”大奖赛银牌,诸圣宝的篆刻获合肥画廊优秀奖,徐世斌获上海钢笔、圆珠笔书法比赛优胜奖,陈艾中的隶书条幅入选“全国首届民族大家庭美术、书法、摄影展览”。1987年,邢齐山的书法作品和陈艾中的隶书条幅由省组织送日本等国展出。陈艾中的隶书条幅获得“黄山杯书法大赛”二等奖和“全国墨苑群芳书法大赛”二等奖。郑滋坤的楷书作品在“黄河碑林奖”诗、书、画、印国际征稿评选活动中获“碑林奖”在“全国首届东峰碑林书法篆刻大奖赛”中获佳作奖。全市现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3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9人,市文联书法协会会员104人。
[摄影]
1963年,惠慈创作的摄影作品《唱一个》入选安徽省第二届摄影艺术展览,同年发表于《安徽日报》,并参加由中国摄影协会安徽分会组织的影展,在全省各地巡回展出。
1971~1973年,全市创作摄影作品96件,其中有13件选送安徽省影展。1977~1981年,全市报刊发表摄影作品100余件。其中,陈洪涛的《炼钢工人》,李显智的《轮箍生产》,陈艾中、陈洪涛、张本生合摄的《轮箍淬火》,入选全国影展。陈艾中的《矿山预裂爆破》参加安徽省首届科技摄影展获优秀作品奖,《采石矶畔》获安徽省“建国30周年优秀摄影作品”二等奖。1982年,陈艾中摄制的《采石太白楼》,由中国影协和香港联合举办的“中国旅游风光摄影展览”展出,并选送香港展出。同年,陈洪涛的《轻舟晨曲》入选全国第12届艺术影展,《黄山电视台》获安徽省影展二等奖,《春江花月夜》获“天龙杯”全国摄影比赛鼓励奖。1984年,全市创作摄影艺术作品16件参加省影展,陈艾中的《醉月斋雪霁》参加全国建筑摄影艺术展览。1985年,陈艾中的《苦寒见高洁》选入《中国花卉画册》,《采石矶帆影》选入由人民画报社编辑出版的《中华揽胜》大型画册。在冶金部举办的影展中,曾明宣的《试车》获金牌,张世清的《材源》获铜牌。同年,陈艾中、曾明宣、李显智、陈洪涛收入《中国摄影家辞典》。1986年,陈洪涛的《渔火》及张泰沛的《日出》参加北京影展。在公安部举办的摄影比赛中,毛世福的摄影作品《越》获优秀奖。1987年10月,毛世福的摄影作品《事故分析》和《南天下的灯》参加全国“道路、交通管理摄影大奖赛”,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同年11月,在由宣城、芜湖、徽州、马鞍山四地区联合举办的“皖南风貌摄影作品展览”中,马鞍山市有17位作者的30幅作品参展,获一等奖2幅、二等奖4幅、三等奖3幅。全市共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3人,安徽省摄影协会会员11人,市文联摄影协会会员78人。
马鞍山建市以来,涌现出大批专业和业余文艺创作人员,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文艺创作队伍,发表了多篇优秀文艺作品。截至1987年,全市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25人,马鞍山市文学协会会员111人。全市创作发表小说300余篇(部),诗歌80余首,散文和报告文学50多篇。
60年代,比较好的文学作品有曹玉模的小说《一滴水的故事》,李黎的小说《两个工段长》,梁建华的小说《炮手和方针》,孙立真的诗作《防风林》和《挂旗》。70年代,宋振国创作的长篇小说《茶山春》,顾鸣创作的小说《书记看彩排》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80年代,文学创作有新的突破,张弦创作的《记忆》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分别获得1980年和1981年度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1986年,《人民文学》发表马鞍山市5位作者的8篇小说。(附表23—2)
[戏剧]
1959年3月,市文教局始设一名专职编剧人员,1961年正式成立戏剧创作剧目组,1985年扩充为市文化局剧目创作室。此后,专职和业余戏剧创作队伍不断扩大,戏剧创作成果日益增多。现有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1人,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58人,市文联戏剧协会会员105人。历年创作剧本54部,其中6部电影在全国上映,13部电视剧在中央及省、市电视台播映,13个剧目参加省级以上会(调)演并获奖,影片《苦难的心》和《大桥下面》分别获得文化部优秀剧本创作奖和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附表23—3)
[音乐]
截止1987年,全市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人,安徽省音乐协会会员38人,市文联音乐协会会员92人。全市共创作歌曲、器乐曲、歌剧、舞剧、黄梅戏乐曲上百首(部),其中获奖作品14首(部)。音乐工作者盘石一人独作34首(部)。(附表23—4)
附表23—21980~1987年马鞍山市文学作品创作成果统计表
附表23—3马鞍山市影、视、戏剧创作成果统计表
附表23—4马鞍山市歌曲创作成果统计表
[舞蹈]
马鞍山建市前,舞蹈创作活动稀少。建市后,随着群众性舞蹈活动的兴起,舞蹈创作开始增多,舞蹈创作队伍日益扩大。全市现有安徽省舞蹈协会会员9人,市文联舞蹈协会会员41人。
1970年以来,马鞍山市歌舞团先后编演《夺钢》、《女电焊工》、《骨肉情深》、《红旗代代传》、《霸王别姬》、《钢》、《欢庆》、《勘探曲》等一批舞剧。其中,舞剧《夺钢》和《女电焊工》获1972年全省现代歌舞调演演出奖。80年代,全市创作舞蹈10余个,其中周水英创作的《荷池蛙声》参加全省“六·一”调演,获全省少儿音乐舞蹈会演一等奖,朱莲芳、杨康的《霸王别姬》获1982年全省舞蹈创作调演创作奖,王海浪的《炉前的河》获1983年全省职工文艺汇演创作奖,俞敏的《青春》获安徽省1985年“大学生之春”演出二等奖,俞敏的《小草》获安徽省电力系统会演二等奖,朱莲芳的《采槟榔》获全省师范学校江南片演出优秀节目奖。
[美术]
1970年,安徽省决定创作《毛主席在安徽》大型组画,市文化馆以毛泽东主席两次视察马鞍山为题材,由徐世斌、宋水星等8人合作,历时8个月,创作出《炉火正红》和《高炉朝晖》两幅反映毛主席视察马钢的油画,被省博物馆收藏。同年,安徽省举办《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专题画展,由王纲、胡德旌等人取材马钢一铁厂工人时克启的先进事迹,集体创作组画8幅送展。1971年,全市共创作连环画6套、组画11套、油画2幅、年画4幅、装饰画18幅。1972年,创作版画6幅、国画3幅,送北京参加全国版画、国画创作选展,数量为历年参加全国画展之最。其中,张仲则创作的版画《夺钢》,被选送瑞士、瑞典、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国展出。1974年,王立宣、张振瑞合作的版画《车轮滚滚》,经省评选送北京参加建国25周年美展。1979年,全市集中美术创作人员20名,经过半年的创作加工,选送《出钢》等17幅作品参加安徽省庆祝建国30周年画展。刘原的《家家都在欢乐中》、石宾的《青春献给四化》,参加1980年全省首届科普美展。郑世木的水彩画获省首届科普美展一等奖。1981年,两次入选省展美术作品22幅,其中张锡明创作的版画《希望在你身上》,展后于《安徽青年报》发表。1983年,省、市群众艺术馆联合编辑出版《马鞍山画选》一期,收入作品30幅。1984年,罗屏创作的连环画《李白求诗》,沈雷震创作的油棒风景画《矿山》及王苏的连环画,参加安徽省“建国35周年美展”获二等奖。杨阳的《金色晒匾》获“长安杯”大奖赛优秀奖。1985年,全市创作较好的美术作品近70件,其中,送“国际青年画展”13件;选送安徽省民间美术展览41件;入选全国冶金系统书画展2件。严南林、封学文的作品在全国冶金系统书画展中获金牌奖,张锡明和刘新芳合作版画《寒窗》获铜牌奖。1986年,张锡明、封学文的组画《元宵同乐图》中的11幅入选全国首届藏书票展,5幅入选全国首届小版画书票展。
1987年,邢齐山被列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鲍诗度的国画《非用兵之错》收入《中国美术作品选集》,杭法基的版画《长街行》、《金曲声声》和《迪斯科》等4幅参加省版画展,徐世斌的国画《清香》、《祝寿图》被《安徽画报》选用,罗屏的国画《太白》被香港《文汇报》采用。到1987年底,全市共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39人,市文联美术协会会员159人。
[书法]
“文化大革命”前,马鞍山有影响的书法作品不多。“文化大革命”后,书法创作渐趋活跃。1981年,陈艾中的草书楹联入选《当代槛联墨迹选》。1985年,宋世法的书法在江苏《周末》刊登,获“银牛牌”佳作奖。1986年,徐难易的书法作品获全国“神龙”大奖赛银牌,诸圣宝的篆刻获合肥画廊优秀奖,徐世斌获上海钢笔、圆珠笔书法比赛优胜奖,陈艾中的隶书条幅入选“全国首届民族大家庭美术、书法、摄影展览”。1987年,邢齐山的书法作品和陈艾中的隶书条幅由省组织送日本等国展出。陈艾中的隶书条幅获得“黄山杯书法大赛”二等奖和“全国墨苑群芳书法大赛”二等奖。郑滋坤的楷书作品在“黄河碑林奖”诗、书、画、印国际征稿评选活动中获“碑林奖”在“全国首届东峰碑林书法篆刻大奖赛”中获佳作奖。全市现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3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9人,市文联书法协会会员104人。
[摄影]
1963年,惠慈创作的摄影作品《唱一个》入选安徽省第二届摄影艺术展览,同年发表于《安徽日报》,并参加由中国摄影协会安徽分会组织的影展,在全省各地巡回展出。
1971~1973年,全市创作摄影作品96件,其中有13件选送安徽省影展。1977~1981年,全市报刊发表摄影作品100余件。其中,陈洪涛的《炼钢工人》,李显智的《轮箍生产》,陈艾中、陈洪涛、张本生合摄的《轮箍淬火》,入选全国影展。陈艾中的《矿山预裂爆破》参加安徽省首届科技摄影展获优秀作品奖,《采石矶畔》获安徽省“建国30周年优秀摄影作品”二等奖。1982年,陈艾中摄制的《采石太白楼》,由中国影协和香港联合举办的“中国旅游风光摄影展览”展出,并选送香港展出。同年,陈洪涛的《轻舟晨曲》入选全国第12届艺术影展,《黄山电视台》获安徽省影展二等奖,《春江花月夜》获“天龙杯”全国摄影比赛鼓励奖。1984年,全市创作摄影艺术作品16件参加省影展,陈艾中的《醉月斋雪霁》参加全国建筑摄影艺术展览。1985年,陈艾中的《苦寒见高洁》选入《中国花卉画册》,《采石矶帆影》选入由人民画报社编辑出版的《中华揽胜》大型画册。在冶金部举办的影展中,曾明宣的《试车》获金牌,张世清的《材源》获铜牌。同年,陈艾中、曾明宣、李显智、陈洪涛收入《中国摄影家辞典》。1986年,陈洪涛的《渔火》及张泰沛的《日出》参加北京影展。在公安部举办的摄影比赛中,毛世福的摄影作品《越》获优秀奖。1987年10月,毛世福的摄影作品《事故分析》和《南天下的灯》参加全国“道路、交通管理摄影大奖赛”,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同年11月,在由宣城、芜湖、徽州、马鞍山四地区联合举办的“皖南风貌摄影作品展览”中,马鞍山市有17位作者的30幅作品参展,获一等奖2幅、二等奖4幅、三等奖3幅。全市共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3人,安徽省摄影协会会员11人,市文联摄影协会会员7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