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隋代屯田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朝廷下令改革兵制,实行兵农合一、兵民合一的广泛性的军屯制度。从此,广大士兵(军户、府户)一方面仍由军府统率,另一方面要和全国百姓一样归州县管辖,兵士不再有单独户籍,改变了魏晋以来兵民分治的现象,府兵制进一步与均田制结合起来。“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这是且耕且战的军屯制度在隋代的进一步发展。隋代的芍陂(今寿县安丰塘)依然是重要的屯田区。隋文帝时(581~604年),赵轨为寿州(今寿县)总管长史时,修复芍陂五门堰,更开36门,溉田5000余顷,人民得益。
二、唐代屯田
唐代屯田区主要在边防地带,用屯田收获供养军队。两淮是唐朝的心腹地区,设置了不少屯田区。显庆时(656~660年),修复符离(今宿州市符离集)的隋故牌堤,溉田500余顷;修复宣城东的德政陂,南陵的大农陂,青弋江中的永丰陂等水利设施,举办水屯稻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命中书令张九龄为河南开稻田使,他在许、豫、陈、亳(今亳州市)、寿(今寿县)等地方,“本开稻田,将利百姓。度其收获,甚役功庸。何如令地均耕,令人自种,先所置屯田,宜并定其地,量给逃还及贫下百姓”。玄宗命令把水屯稻田340余顷,分给归还的逃户和贫民耕种(《旧唐书》卷9,《玄宗纪》)。在河南东部和淮南、淮北设置水田107屯,占当时全国屯田总数的九分之一。肃宗上元中(760~761年),修复千人塘开水屯,在历阳(今和县)办水屯稻田,当时有“其食粳稻,场黄堆晚稻”之誉。贞元五年(789年),淮南节度使杜佑,“决雷陂(今江苏江都县北)以广灌溉,斥海濒弃地为田,积米至50万斛”。
三、五代屯田
五代十国时期,是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在战争间隙和真空地带,统治者为了保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积极推行屯田和营田(用兵以耕,名曰屯田;募民以耕,名曰营田。营田之名始于隋末唐初,到南宋,屯田营田,实同名异)。由于北方连年战乱,百姓被迫逃到江南,人口不断增加,垦殖事业十分兴旺,江南的农业生产从此开始逐渐超过江北。
淮南在五代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营田区。南唐在寿州修复安丰塘,可溉田万顷。南唐屯田淮南,是为了“兴后旷土,为屯田以广兵食”。显德三年(956年),孙羽为寿州营田使,在淮南发展营田,由于强制侵夺农民营田,百姓怨声载道,“夺民田甚众,民愁怨无诉”(《资治通鉴》卷291,《后周纪二》,广顺三年十二月),“夺民田为屯田,江淮骚然”,“民皆苦之”。可见五代的封建小王朝对营田农民的剥削是十分残酷惨重的。当周世宗征伐南唐时,淮南营田农民纷纷“争奉牛酒迎劳”,“民皆感悦,争献刍粟”(《资治通鉴》卷293,《后周纪四》显德三年)。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淮南营田农民,多么殷切希图早日解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