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服务业
一、农垦服务业
国营农场创建时,尽管条件艰苦,经济十分紧张,但为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各场都开办了农具修理、洗澡理发、职工食堂等设施,为职工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服务。随着生产发展和职工增加,这些服务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农具修理组扩建为农机修理厂、修造厂,从对农具修理发展到修理机电设备等。澡堂和理发店增设了铺(座)位,职工食堂盖了餐厅,商店增加了商品供应品种,其他服务项目也逐年增加。
随着农垦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发展,服务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一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从总公司到各场有关部门,对职工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各项物质资料,都分部门进行管理,组织货源,落实到人,以保证及时为职工进行生产和生活服务;二是服务范围拓宽。除对职工进行生活服务外,总公司和各场供销商业公司都把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作为重点来抓。国营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经营管理体制后,职工家庭农场在生产过程和产品销售中出现了一些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各级商业、供销部门都积极主动地为家庭农场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三是走向城市。有的农场在以场部为依托建设的“小城镇”或“商业一街”上大力开办饮食、商店、照像、浴池、缝纫、理发、修理等各种服务业,为农场和周围群众服务。有的农场在省内大中城市设立综合服务性设施,建立了商业大厦或饭店。这些大厦或饭店,集饮食、旅馆、商场、娱乐为一体,销售农垦系统内外产品,为城市居民和过往旅客服务;四是个体服务业的出现。农场待业青年和有一技之长的职工,或停薪留职、或提前退休,到场部小城镇、周围集镇直至大中城市,从事照像、缝纫、维修家电、钟表等各种服务活动。
二、农垦服务业特色
立足生产搞好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和农副产品的销售服务,主要是通过供销商业的购销活动完成的。进行农业生产的科技服务,如成立“科技兴农”协作组织,实施各项“丰收计划”,引进推广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改善作物栽培模式等,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进行各类人才培训服务,以提高农垦农工商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水平。从农垦总公司到各场(公司),采取“提高现有人员水平,委培接班人才,招聘急用人才”的方式,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农业先后培训人员5000多人次,工业培训人员400多人次,供销商业培训人员500多人次,还送培和引进一些人才,提高了农工商的生产经营水平。
拓宽生活服务领域。对农垦职工的生活服务,在改善和丰富物质资料供应的同时,还大力拓宽与职工生活有关的服务领域。改善生活环境,职工以自我服务和相互服务的形式改善生活条件。生产队组织集资修路、绿化、建自来水等,美化周围环境。开展文化娱乐服务,各场(公司)一般都建有电影院。随着电视的普及,各场和生产队还架设了闭路电视,设立了电视放映室,开设了图书阅览室,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开办托儿所和幼儿园,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寓经营于服务中。农垦的各项服务工作虽然是有偿的,但重点是搞好服务,把经营寓于服务之中。服务方式有就近供货服务上门。对钢材、化肥、水泥、竹木等生产资料,由于大部分布在全省物资部门、厂家和山区生产地。经农垦供销公司与供货单位协商,由农场直接提取,以减少中间环节和费用。在农场收种大忙季节或防汛抢险时间,农垦供销公司对农场急需的物资随要随发,并组织车辆昼夜兼程送往农场。农垦供销公司向农场供应货物,坚持低标准收费,为了支持贫困农场,就是在市场材料价格上涨时,供销公司还是把高价进的材料以平价售给农场,并低标准收取管理费。仅1989年、1990年两年,就向农场让利160多万元。各场(公司)向当地农民供应的化肥、农药等生产材料,也比当地生资部门的质量好、价格低,深受农民欢迎。
搞好社会服务。农垦商业部门在搞好内部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服务。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买难和卖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农场供销商业部门一方面对农民进行生产和生活资料服务,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收购农民多余的农副土特产品,帮助农民解决买难和卖难问题。农场在收购农民产品中,坚持按质论价,公平合理,随到随收,不压级压价,不克扣斤两,不打白条。因此,不少农民自愿把产品卖给农场。农垦服务业从农场走向城市,一些农场(公司)建在城市中的商业服务大楼,在经营活动中,商品按国家定价销售,宾馆、旅社按标准收费,餐馆供应大众化便民饭菜,在接待当地各种会议时,也一样热情周到,成为当地的便民服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