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普通教育
农垦教育初创时期,中小学办学条件简陋,教师多数从职工队伍中选拔,教育质量不高。生产建设兵团时期,虽然中小学校数量上有很大发展,但办学条件没有多大改进,一大批城镇下放知青走上教师岗位,教师的素质较低,教育质量也就难于提高。1979年以后,随着农垦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垦厅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农垦教育逐步走出低谷。
1983年,农垦厅将26个办学农场,按地域划分五个教育协作区。每个协作区确定一个办学比较好的农场作牵头场,负责组织本协作区的教研活动,检查评比本协作区各场教育工作。5个教育协作区是:
龙亢协作区,包括龙亢、淮南、水家湖、马厂湖、夹沟、砀山等6个场,龙亢农场为牵头场。
寿西湖协作区,包括寿西湖、正阳关、焦岗湖、东风湖、阜蒙、保义等6个场,寿西湖农场为牵头场。
潘村湖协作区,包括潘村湖、白米山、方邱湖、大圹圩等4个场,潘村湖农场为牵头场。
沿江协作区,华阳河、皖河、普济圩、九城坂(1984年底划给司法厅)等4个场。牵头场为华阳河总场(后华、皖、普3场商定轮流牵头)。
江南协作区,十字铺、祠山岗、青草湖、周王、敬亭山、九连山、麻姑山等7个农茶场,十字铺茶场为牵头场。
全系统每年召开一次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部署下一年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财政厅每年拨给农垦系统中小学教育经费350万元。各场在厅拨经费基础上,再自筹50%以上的教育经费。按在校学生人均计算:1990年,小学生人均219元,中学生人均282元。十字铺茶场1988年用于教育基建和经常性教育经费投入高达70万元。
80年代起,各农茶场都重视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截止1990年,有11个场给中小学生盖了教学楼;全系统所有学校都改成砖瓦结构教室;农垦小学生人均占有校舍3.3平方米,中学生人均占有校舍4.7平方米,消灭了危房。1987~1990年,总公司拨专款,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实验室目录三类标准和小学教学自然教具二类标准,给各场场部中小学配备了成套教学仪器和教具。各场都积极按照省教委提出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验收标准改善办学条件。
农垦中学小学教师多来自职工和知青,学历合格率比较低。随着生源的减少,学校布局不断收缩,教师超编。1980~1985年,通过多次考试考核,淘汰了一批不称职教师。对在职的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各场通过组织脱产送培和在职进修,提高他们的学历。1982年以来,全系统每年都要从高等院校引进60人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据1990年统计,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76.8%,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54%,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38%。农垦教师虽然学历合格率低于地方教师,但他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华阳河农场中学物理教师王宗德,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老黄牛”。1985年被农牧渔业部、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教师”光荣称号。
农垦教育改革是以1982年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为突破口。1989年,十字铺茶场场直小学开展“直呼拼音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取得了成功。受到宣城地区教研室的肯定和表扬。皖河农场中心小学进行了数学跟踪教学实验,龙亢农场中学进行了“六单元”教学法实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抓教育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农垦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到1990年,多数农场的教育质量已达到或超过地方区乡同类学校水平。如大圹圩、周王、阜蒙、马厂湖、白米山、九连山等场小学、初中会考,经常名列全县前矛。华阳河、十字铺等农茶场高中已达到县中水平,高考升学率有时还高于县中。普济圩农场高中教育质量,在铜陵市仅次于省市重点中学。农场学生学雷锋、学赖宁,做好事,层出不穷。1990年,十字铺茶场场直小学学生耿伟,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学赖宁先进个人”。
农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进展较快,普及程度的各项指标已达到省教委验收标准。据1990年统计,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98.1%,留级率2.5%,小学毕业率96.4%,初等教育普及率99.2%,小学毕业升学率98%。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97.7%,留级率2.7%,初中毕业率93%,初级中学教育普及率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