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办学
翠峰华严道场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华严学者月霞(1858——1917)偕楚僧普照等来九华,见后山翠峰一带山色秀丽,十分依恋。时翠峰寺(上院)已毁,山僧净雅等得当地士绅汪文鼎资助,开始修复翠峰寺。 1898年月霞在此创办“华严道场”(又称“华严大学”),“讲华严,造大经”。“普照主讲,月霞、可安佐之”(《开建翠峰华严道场碑志》)。当时江南禅宗五老之一的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亦曾来九华,于“华严大学”颇有赞助。
“华严道场”学制3年,当时就读的学僧共32名。其中有后来成为近代名僧的虚云、心坚等人。“华严道场”开创了中国僧伽教育史上办佛学院的先例,受到高度评价。后人曾记:“自明清以来,未有讲华严经如此其久者,其道行之高,可想见矣。”(民国《九华山佛教档案》)。
翠峰华严道场,后因办学诸僧意见分歧,办完一期,即告结束。
江南九华佛学院
1919年初,九华山佛教会常委主席、东崖寺方丈容虚倡议成立“江南九华佛学院”,此举得到九华山各丛寮响应、资助,安徽省政府教育厅批准成立。同时附设九华平民小学,僧俗子弟同校。
同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佛学院在化城寺开学。学制分普通与专修两科,普通科定为3年,专修科无定期,至少以修满一专宗为准。学僧分别来自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
佛学院领导成员:院长容虚,副院长宽明(九华山佛教会委员)。受聘的教授僧有:教务主任兼国文、地理课任寄尘(武昌佛学院大学部肄业,历任合肥佛学院教务主任、厦门闽南佛学院教授);佛学兼历史课任唯周(武昌佛学院肄业,常州清凉学院毕业,曾任上海清凉学院助教);佛学兼科学课任蕙庭(南京支那内学院研究部毕业,历任闽南佛学院高中部主任、常熟兴福寺法界学院院长、浙江僧学院院长)。其它课任教师有现月、推道、道航、渡航、梁石等人。
佛学院课程设有:小乘佛学概论、佛教宗派源流、摄论、佛学概论、贤首(华严)学、英文、国文、文章作法、算术,以及历史、地理、自然、音乐、艺术、体育等。
佛学院经费来源于:1.水陆法会,每会捐20元(银币);2.社会名流和名僧捐助;3.各寺庙认捐若干。不足部分由东崖寺、祇园寺、百岁宫、甘露寺、乐善寺、大士阁、莲花寺等七大丛林承担。每年经费3000元(银币)。
九华佛学院开办后,受到佛教界的支持。1929年太虚法师参观佛学院并作演讲,佛教刊物(海潮音)撰文介绍九华佛学院;中华全国佛教总会特发嘉奖令,表彰容虚、普明、慈航等人联合安庆、贵池、青阳、铜陵各丛林创办九华佛学院与两所小学,“首先提倡,不惮艰巨,热心毅力,殊堪嘉奖”。
九华佛学院开办期间与各地佛教界进行学术交流,共磋教义,弘扬佛法,研讨“庙产兴学”,还派出现月、若飘等人参加第三、四届全国佛教代表大会,认捐会议经费200元(银币),向大会递了提案,并参与筹建安徽省佛学院。
1935年,因连年灾歉,寺庙收入减少,经费困难,九华佛学院停办。
九华山僧伽培训班
九华山佛教协会于1985年举办僧伽培训班,学制为一年。面向全省各地寺庙招生,经考试择优录取。5月,第一期僧伽培训班(青年学僧24人)在祇园寺开学。其教育方针是:教学育人,学修并重,提高学僧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僧对佛教文化的研讨兴趣和知识水平,培养他们成为立足佛门、关心和拥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佛教人才。
僧伽培训班由安徽省佛教协会、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任班主任,释明心、体灵、居士赵家谦等任教师,分别教授佛学、佛教史和语文,另外还开设历史、书法、经忏唱诵、自然科学常识和政治等课。学僧在校期间早晚皆作功课,结业时要求达到能阅读经典,能做修持,并能参与规模较大的佛事活动。该班学僧于1985年底受了沙弥戒。
九华山佛教协会举办僧伽培训班,得到了安徽省宗教事务处及合肥、安庆、滁县、六安、宿松、亳县、宣城等地佛教团体和佛教徒的支持和赞助。培训班的经费一方面来自九华山香火与化缘收入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省宗教事务处拨款。为了给学僧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九华山管理处和佛教协会修缮甘露寺作为校舍,培训班于1986年1月由祇园寺迁至甘露寺。1986年10月第一期僧伽培训班结业,学僧大都回到原地从事寺院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