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皖南供电企业
一、芜湖供电局
芜湖市自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发电至建国初期,发供电业务由明远电灯公司管理。1953年引进马鞍山电源后,供电业务改由南京电业局管辖。1958年7月,原由南京电业局管辖的皖南沿江地区发供电设备和供用电业务,划归安徽省水利电力厅后,1959年7月成立芜湖电业局,下设皖南供电所,管辖马鞍山、芜湖、铜陵的供电业务。1960年11月,芜湖电业局撤销,马鞍山、铜陵分别成立发供电单位,皖南供电所更名为芜湖供电所,由芜湖电厂领导。1962年8月,芜湖供电所单独经营。1963年1月,皖南供电局成立,统一管理长江南岸3市供用电业务。1966年,皖南供电局接管当涂、芜湖、繁昌、南陵、宣城、贵池、铜陵7县供电所。1973年3月,皖南供电局撤销,成立芜湖供电局,另设马鞍山、铜陵、池州3个供电局,分别管理各自供电区的供用电业务。1985年5月,宣城地区供电局成立后,宣城县供电局划归宣城地区供电局领导。至此,芜湖供电局的供电区域为芜湖市和芜湖、繁昌、南陵、青阳(一部分)4县,其中青阳为趸售县,其余为直供县。设有8个生产单位,职工达1522人,在363名干部中,助理工程师以上的107人,助理会计师、经济师以上的18人。在1159名工人中,五级以上的658人。管理的输变电设备有35~500千伏线路31路,总长828.08公里;35~220千伏变电所10个,总容量77.90万千伏安;在建500千伏变电所1个,主变压器容量50万千伏安。全局固定资产原值达1.65亿元。1985年,最高负荷14.51万千瓦,供电量8.84亿千瓦·时,售电量8.32亿千瓦·时,线损率3.61%,平均日负荷率89.68%。从1978年起,改革经济考核办法,将各项指标分解到基层。1979~1985年,平均电价由75.16元/千千瓦·时,提高到81.5元/千千瓦·时,6次被评为全省电力系统先进单位。
二、马鞍山供电局
马鞍山地区供电业务,在解放前由铁矿自备发电厂直接管理。建国初期由南京电业局管理。1958年7月,皖南沿江地区电力系统由南京电业局划归安徽省水利电力厅管辖后,成立安徽省马鞍山供电所(科级单位),管理110千伏南马线、马铜线、铜铜线,35千伏马芜线、弋(弋江变电所)桃(桃冲矿)线的运行检修和马鞍山钢铁公司、向山矿、当涂西门变电所、芜湖小官山变电所、繁昌县、桃冲矿、铜官山总变电所7个大用户的供用电业务。次年7月,并入新成立的皖南供电所,属芜湖电业局领导。1960年11月,芜湖电业局撤销,重新成立马鞍山供电所,仍由马鞍山电厂代管。1963年1月皖南供电局成立改属该局管辖。1964年7月,原管理市区供用电的马鞍山供电站并入马鞍山供电所,并接管马钢公司、向山矿的部分输变电设备,统一管理全市供用电业务。1973年3月,成立马鞍山供电局,升格为县级单位,直属省水利电力局领导。
1983年12月该局建成220千伏采石变电所,至1985年,马鞍山供电局管辖的输变电设备共有35~220千伏输电线路28路,总长307公里。(内有马钢公司自备110千伏线路8.20公里,35千伏线路5.90公里)。变电所24个,总容量71.86万千伏安;其中110千伏变电所5个,总容量26.15万千伏安。局管固定资产0.34亿元。供电范围北至江苏省江宁县陆朗镇,南到芜湖县扁担河,西起马鞍山电厂,东达220千伏龙采线31号杆,面积693平方公里。下辖当涂县供电局。1985年最高负荷19.10万千瓦,供电量13.96亿千瓦·时,售电量13.68亿千瓦·时,平均日负荷率97.40%,共有用户20274户,其中马鞍山钢铁公司用电量占75%。
三、铜陵供电局
建局前,1952年铜陵扫把沟电厂建成,设配电股,管理矿区3个配电所和外线班,后改为供电工区。1958年又改为供电车间,属铜陵水电厂领导。1959年,供电车间并入皖南供电所,属芜湖电业局管辖。1960年11月,芜湖电业局撤销,皖南3市供用电业务分开。1963年1月,成立铜官山供电所,属皖南供电局领导。1973年3月成立县级建制铜陵供电局,直属省水利电力局管辖。1985年2月以前,供电区域包括铜陵市、铜陵、青阳、贵池3县和南陵县部分地区;此后,池州供电局重新成立,青阳、贵池县划出。现在铜陵供电局主要向本市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纺织、电子等工业部门的231个企业及铜陵县供电。至1985年,该局设有6个生产单位,下辖铜陵县供电局,共有职工562人,管辖35~ 220千伏线路405公里,变电所9个,总容量26.58万千伏安(220千伏铜陵至陈村输电线路长68公里正在施工中)。固定资产原值0.4 1亿元,供电最高负荷7.6 9万千瓦,供电量5.28亿千瓦·时,平均日负荷率96.80%。1981~1985年,平均电价由67.55元/千千瓦·时,提高到71.68元/千千瓦·时,线损率由1.68%降到0.78%。
四、池州供电局
池州供电局成立于1973年3月,县级建制,至1979年,在地区原有供用电设备基础上,先后建成七都至石台、陈村至太平、陵阳至青阳35千伏输变电工程,扩建110千伏殷汇变电所和35千伏杏花村变电所;接管原由芜湖供电局管理的110千伏桂陵线、陈陵线、陵七线和陵阳开关站、七都变电所,年供电量由1975年的0.50亿千瓦·时,增至0.89亿千瓦·时(不含原上海后方703供电所的供电量)。1980年4月,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撤销池州供电局,成立安庆供电局池州分局,科级建制,供电范围不变。1985年2月,省电力工业局根据皖南西部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再次成立池州供电局,恢复县级建制。下设5个生产单位,职工343人。是年末,供电区内共有35~110千伏线路63路,总长1285.04公里;变电所34个,总容量125.50万千伏安。其中,由池州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有28路,总长629.37公里;变电所12个,总容量20.05万千伏安,固定资产原值0.31亿元。该局除向直供用户供电外,还向贵池、青阳、东至、石台、黄山5个县(市)趸售电力,1985年供电量1.23亿千瓦·时,售电量1.14亿千瓦·时,供电最高负荷2.33万千瓦,平均日负荷率78.62%,平均电价75.75元/千千瓦·时,线损率7.66%,主设备完好率100%。
五、徽州电业局
徽州电业局是1966年10月在地方企业徽州电厂基础上成立的,属省电业管理局领导,统一管理徽州地区发、供、用电业务。1966~1970年,主要管辖地区南部35千伏电网,向歙县、屯溪、休宁、黟县、祁门5县(市)和“三线”军工企业供电。1971~1974年,接管110千伏电网后,全地区所属县(市),先后与省电网联网,局属电厂尚有2台0.25万千瓦机组作保安电源。1985年4月,接管上海后方703供电所的部分输变电设备。至1985年末,全地区共有35~110千伏输电线33路,总长781.11公里;变电所26个,总容量20.60万千伏安。其中,徽州电业局直接管辖的线路9路,总长313.98公里;变电所5个,总容量14.10万千伏安;固定资产原值0.47亿元。局机关设有5个生产单位,职工553人,其中工人387人,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124人。1985年供电量1.55亿千瓦·时,售电量1.42亿千瓦·时,供电最高负荷2.97万千瓦,平均日负荷率79.55%,线损率4.05%,和1970年18.10%、1980年9.09%相比,线损率大幅度下降。
六、宣城地区供电局
宣城地区供电局成立于1985年5月,县级建制。建局前,1982年3月,省电力工业局在宣城设芜湖供电局宣城地区供用电处(副县级建制),管理地区各县供用电业务。建局后,直属省电力工业局领导。直供县宣城县供电局兼理用电管理所业务,宁国、广德、郎溪、泾县4县为趸售县供电局。该局有职工201人。1985年,全地区共有35~220千伏线路1011公里,变电所43个,总容量30.19万千伏安。宣城地区供电局将逐步接管辖区境内的输变电设备。
芜湖市自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发电至建国初期,发供电业务由明远电灯公司管理。1953年引进马鞍山电源后,供电业务改由南京电业局管辖。1958年7月,原由南京电业局管辖的皖南沿江地区发供电设备和供用电业务,划归安徽省水利电力厅后,1959年7月成立芜湖电业局,下设皖南供电所,管辖马鞍山、芜湖、铜陵的供电业务。1960年11月,芜湖电业局撤销,马鞍山、铜陵分别成立发供电单位,皖南供电所更名为芜湖供电所,由芜湖电厂领导。1962年8月,芜湖供电所单独经营。1963年1月,皖南供电局成立,统一管理长江南岸3市供用电业务。1966年,皖南供电局接管当涂、芜湖、繁昌、南陵、宣城、贵池、铜陵7县供电所。1973年3月,皖南供电局撤销,成立芜湖供电局,另设马鞍山、铜陵、池州3个供电局,分别管理各自供电区的供用电业务。1985年5月,宣城地区供电局成立后,宣城县供电局划归宣城地区供电局领导。至此,芜湖供电局的供电区域为芜湖市和芜湖、繁昌、南陵、青阳(一部分)4县,其中青阳为趸售县,其余为直供县。设有8个生产单位,职工达1522人,在363名干部中,助理工程师以上的107人,助理会计师、经济师以上的18人。在1159名工人中,五级以上的658人。管理的输变电设备有35~500千伏线路31路,总长828.08公里;35~220千伏变电所10个,总容量77.90万千伏安;在建500千伏变电所1个,主变压器容量50万千伏安。全局固定资产原值达1.65亿元。1985年,最高负荷14.51万千瓦,供电量8.84亿千瓦·时,售电量8.32亿千瓦·时,线损率3.61%,平均日负荷率89.68%。从1978年起,改革经济考核办法,将各项指标分解到基层。1979~1985年,平均电价由75.16元/千千瓦·时,提高到81.5元/千千瓦·时,6次被评为全省电力系统先进单位。
二、马鞍山供电局
马鞍山地区供电业务,在解放前由铁矿自备发电厂直接管理。建国初期由南京电业局管理。1958年7月,皖南沿江地区电力系统由南京电业局划归安徽省水利电力厅管辖后,成立安徽省马鞍山供电所(科级单位),管理110千伏南马线、马铜线、铜铜线,35千伏马芜线、弋(弋江变电所)桃(桃冲矿)线的运行检修和马鞍山钢铁公司、向山矿、当涂西门变电所、芜湖小官山变电所、繁昌县、桃冲矿、铜官山总变电所7个大用户的供用电业务。次年7月,并入新成立的皖南供电所,属芜湖电业局领导。1960年11月,芜湖电业局撤销,重新成立马鞍山供电所,仍由马鞍山电厂代管。1963年1月皖南供电局成立改属该局管辖。1964年7月,原管理市区供用电的马鞍山供电站并入马鞍山供电所,并接管马钢公司、向山矿的部分输变电设备,统一管理全市供用电业务。1973年3月,成立马鞍山供电局,升格为县级单位,直属省水利电力局领导。
1983年12月该局建成220千伏采石变电所,至1985年,马鞍山供电局管辖的输变电设备共有35~220千伏输电线路28路,总长307公里。(内有马钢公司自备110千伏线路8.20公里,35千伏线路5.90公里)。变电所24个,总容量71.86万千伏安;其中110千伏变电所5个,总容量26.15万千伏安。局管固定资产0.34亿元。供电范围北至江苏省江宁县陆朗镇,南到芜湖县扁担河,西起马鞍山电厂,东达220千伏龙采线31号杆,面积693平方公里。下辖当涂县供电局。1985年最高负荷19.10万千瓦,供电量13.96亿千瓦·时,售电量13.68亿千瓦·时,平均日负荷率97.40%,共有用户20274户,其中马鞍山钢铁公司用电量占75%。
三、铜陵供电局
建局前,1952年铜陵扫把沟电厂建成,设配电股,管理矿区3个配电所和外线班,后改为供电工区。1958年又改为供电车间,属铜陵水电厂领导。1959年,供电车间并入皖南供电所,属芜湖电业局管辖。1960年11月,芜湖电业局撤销,皖南3市供用电业务分开。1963年1月,成立铜官山供电所,属皖南供电局领导。1973年3月成立县级建制铜陵供电局,直属省水利电力局管辖。1985年2月以前,供电区域包括铜陵市、铜陵、青阳、贵池3县和南陵县部分地区;此后,池州供电局重新成立,青阳、贵池县划出。现在铜陵供电局主要向本市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纺织、电子等工业部门的231个企业及铜陵县供电。至1985年,该局设有6个生产单位,下辖铜陵县供电局,共有职工562人,管辖35~ 220千伏线路405公里,变电所9个,总容量26.58万千伏安(220千伏铜陵至陈村输电线路长68公里正在施工中)。固定资产原值0.4 1亿元,供电最高负荷7.6 9万千瓦,供电量5.28亿千瓦·时,平均日负荷率96.80%。1981~1985年,平均电价由67.55元/千千瓦·时,提高到71.68元/千千瓦·时,线损率由1.68%降到0.78%。
四、池州供电局
池州供电局成立于1973年3月,县级建制,至1979年,在地区原有供用电设备基础上,先后建成七都至石台、陈村至太平、陵阳至青阳35千伏输变电工程,扩建110千伏殷汇变电所和35千伏杏花村变电所;接管原由芜湖供电局管理的110千伏桂陵线、陈陵线、陵七线和陵阳开关站、七都变电所,年供电量由1975年的0.50亿千瓦·时,增至0.89亿千瓦·时(不含原上海后方703供电所的供电量)。1980年4月,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撤销池州供电局,成立安庆供电局池州分局,科级建制,供电范围不变。1985年2月,省电力工业局根据皖南西部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再次成立池州供电局,恢复县级建制。下设5个生产单位,职工343人。是年末,供电区内共有35~110千伏线路63路,总长1285.04公里;变电所34个,总容量125.50万千伏安。其中,由池州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有28路,总长629.37公里;变电所12个,总容量20.05万千伏安,固定资产原值0.31亿元。该局除向直供用户供电外,还向贵池、青阳、东至、石台、黄山5个县(市)趸售电力,1985年供电量1.23亿千瓦·时,售电量1.14亿千瓦·时,供电最高负荷2.33万千瓦,平均日负荷率78.62%,平均电价75.75元/千千瓦·时,线损率7.66%,主设备完好率100%。
五、徽州电业局
徽州电业局是1966年10月在地方企业徽州电厂基础上成立的,属省电业管理局领导,统一管理徽州地区发、供、用电业务。1966~1970年,主要管辖地区南部35千伏电网,向歙县、屯溪、休宁、黟县、祁门5县(市)和“三线”军工企业供电。1971~1974年,接管110千伏电网后,全地区所属县(市),先后与省电网联网,局属电厂尚有2台0.25万千瓦机组作保安电源。1985年4月,接管上海后方703供电所的部分输变电设备。至1985年末,全地区共有35~110千伏输电线33路,总长781.11公里;变电所26个,总容量20.60万千伏安。其中,徽州电业局直接管辖的线路9路,总长313.98公里;变电所5个,总容量14.10万千伏安;固定资产原值0.47亿元。局机关设有5个生产单位,职工553人,其中工人387人,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124人。1985年供电量1.55亿千瓦·时,售电量1.42亿千瓦·时,供电最高负荷2.97万千瓦,平均日负荷率79.55%,线损率4.05%,和1970年18.10%、1980年9.09%相比,线损率大幅度下降。
六、宣城地区供电局
宣城地区供电局成立于1985年5月,县级建制。建局前,1982年3月,省电力工业局在宣城设芜湖供电局宣城地区供用电处(副县级建制),管理地区各县供用电业务。建局后,直属省电力工业局领导。直供县宣城县供电局兼理用电管理所业务,宁国、广德、郎溪、泾县4县为趸售县供电局。该局有职工201人。1985年,全地区共有35~220千伏线路1011公里,变电所43个,总容量30.19万千伏安。宣城地区供电局将逐步接管辖区境内的输变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