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电线损情况
1976年以前,农村电网存在着:近电远供、线路迂回、导线“卡脖子”、用电设备质量差、损耗大等情况,加之管理不容,偷电、漏电现象严重,每年不合理损失电量近1亿千瓦·时,约需1个2万千瓦的发电厂专供这项损耗。相当每年浪费6.5万吨煤,损失0.06亿余元。
1978年11月,国家经济委员会组织检查组来安徽省芜湖、滁县地区及无为、肥东县检查后指出:“农电死人多、浪费大、线损高、管理差、问题多,要加强农电管理工作”。同年全省农电线损率14.40%。此后,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降低线损。
二、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
[电网改造]电网升压改造,简化电压等级,减少重复变电容量;调整电网布局,缩短供电半径,减少近电远供和迂回供电;进行经济技术指标比较,合理调整导线截面,提高送电能力,减少电能损耗;搞好电网规划、设计,合理选择设备容量;招高一级的电压引入负荷中心,实行高压供电。
[变压器经济运行]变电所有2台以上主变压器的实行经济调度;搞好轻、空截主、配电变压器停用和大变压器换小的工作,提高设备利用率,以降低损耗;采用高效低损耗变压器,改造或更换劣质变压器。
[无功补偿]开展无功经济当量和节约当量的计算,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设备,提高力率;加强无功管理,挖掘设备潜力,提高投用小时率;实行力率奖惩制度,挖掘用户无功潜力,提高用电率;采用各种调压手段,改善电压质量,减少电能损耗。
1981年全省安排对15个35千伏农用变电所进行技术改造;改造输配电线路0.19万公里;对0.05万公里3千伏配电线路进行升压改造。改造配电变压器2.55万千伏安;安装电容器0.30万千乏。总投资0.06亿元,其中国家补助近0.04亿元。由于降损措施与农村供电线路整顿改造工程结合进行,农电线须率由1980年的12.70%降到12.45%。但县供电局综合线损率在20%以上的尚有亳县、萧县、砀山和肥东,其中最高的亳县达33.50%。
1982年安排17个35千伏农用变电所技术改造。改造35千伏变电线路56公里;改造配电线路、恢复三线制供电0.03万公里;对0.04万公里配电线路进行升压改造;改造配电变压器80台。总投资近0.05亿元,其中国家补助近0.03亿元。是年农电线损率降至11.15%。
1984年,省农电局结合农村高压供电设备整改和资产代管更新,安排经费更换部分高损耗配电变压器,升压和改造“卡脖子”配电线路,整改0.03万公里农村供电线路,改造不合格线路0.04万公里和0.03万公里两线一地制线路,恢复三线制供电,更换高损耗配电变压器31台,配电变厌器升压193台。全省农电线损率由上年的11.03%降到9.68%。
1985年5月,省经济委员会和省电力工业局联合发出“关于抓紧更换高损耗变压器的通知”,指出安徽高损耗变压器容量达238.40万千伏安,其中黑铁皮变压器1824台,每年多损失电量达0.90亿千瓦·时。当年,更换高损耗变压器400台,总容量4.73万千伏安,节约电运约0.01亿千瓦·时。
各地落实技术措施,并认真开展理论计算和实测。根据农电负荷季节性强的特点,分别停用空载和轻载主、配电变压器及调整主、配电变压器的容量,以提高负载率,降低线损。1985年,停用主变压器136台,停用835台次,总容量22.04万千伏安;停用配电变压器1748台,停用19914台次,总容量25.83万千伏安,合计节约电量0.18亿千瓦·时。同时加强无功管理,并装低压电容器1.81万千乏。
1980~1985年,全省用于农村供电设备改造的总投资达0.44亿元,其中水利电力部补助0.19亿元,华东电业管理局补助0.01亿元,省电力工业局更改资金安排0.04亿元。新建35千伏线路30条0.03万公里,增补建35千伏变电所27个,容量7.30万千伏安;改造简易变电所105个;改造35千伏线路24条0.05万公里;改造10千伏线路0.56万公里;更换配电变压器2.60万千伏安;解决县级无线电通信调度装置25个。
三、降低线损的管理措施
[用电管理]开展用电大普查,建立健全用电管理制度,严禁私拉乱接和无表用电;实行计划用电,减少峰谷差,提高负荷率;严格抄、核、收制度,防止错抄、漏抄、不抄、代抄、估抄等现象,提高抄见正确率;对农电线损指标实行分级管理,分线、分电压、分区核算或考核,明确责任制,克服吃“大锅饭”现象,搞好农电线损的统计、分析、检查、总结,并组织经验交流。
[计算管理]计算和考核农电线损的设备应配齐装全,定期轮换校验,提高计量的准确性;对配电变压器总表和计量设备(包括表箱)实行封印,严防偷电。
巢湖地区是用电负荷密度较大、电网结构较复杂、农业用电比重大的地区。农村供电设备大多数较而易,管理任务重。1981年3月,巢湖地区供电局抽调技术人员赴各县调查,搜集电压、无功、线损等有关资料,制成表格。调查结果,巢湖地区1980年线损率超过20%的有9个供电所,其中5个超过30%,甚至有的供电所个别月份的线损率高达60%以上。调查后,除落实技术降损工程外,开展营业大普查,降低管理线损,并制订“电压、无功、线损管理办法”和“线损小指标竞赛计分算奖办法”,使线损率逐年下降。1985年全地区线损率降至7.21%,比1972年下降13.4%。
四、综合线损率
1916年以前,大部分县的农电线路损失率在20~40%之间。1977年线损率,泾县达27.5%,铜陵县25.0%,和县27.0%,含山县25.4%,巢县35千伏夏阁——柘皋——黄山线路的线损率高达62.4%,夏阁区沿河乡1配电线7月份高达91.0%(同未按时抄表也有关系)。1978年,农电线路损失电量在0.10亿千瓦·时以上的有巢县、和县、含山、无为、庐江、肥东、肥西、长丰、芜湖、当涂、怀远等11个县,浪费现象严重。
经采取各项措施,线损率逐年下降。1985年,全省农电线损率8.58%,为历年来的最低值,并已基本消灭线损率超过20%的县,“六五”期间(1981~1985年)累计降低线损节约电量1.85亿千瓦·时。
全省1975年以来,农村电网综合线损率,见表4—3—5。
全省1975年以来农村电网综合线损率

注:表中数字由省农电局提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