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企业
安徽省合成材料以合成树脂为主,合成橡胶极少。
1987年安徽省合成材料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

注:马钢江东第一化工厂设在马钢焦化厂内。
一、安徽省维尼纶厂
安徽省维尼纶厂,位于巢湖市北郊,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省纺织工业厅,占地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9.2万平方米。是省内唯一的化工化纤联合企业。
1969年10月开始筹建,由于原设计、设备和建设安装都存在严重问题,1978年试生产后,停车频繁,事故不断,环境污染严重,先后增建改建工程50多项,更换设备100多台,1983年通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此后,又扩建改建热电、涤纶、煤气三大工程,基建投资累计2.24亿元,因主体工程返工重建和管理不善造成浪费达3000多万元。1986年首次实现盈利63万元,次年10月涤纶长丝工程前纺部分(主设备从意大利引进)建成投产。
1987年底,有职工3862人,其中技术人员111人。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净值1.05亿元。年生产维纶(短纤、中长、粗丝)0.32万吨,聚乙烯醇1.22万吨,电石2.68万吨,水泥2.80万吨,白乳胶0.18万吨,涂料0.18万吨,溶解乙炔0.16万瓶,涤纶长丝230吨。工业总产值5184万元,创利税478万元。
二、合肥软木厂
合肥软木厂,位于合肥市和平路西段,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第一轻工业局,占地面积3.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0.56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软木的主要厂家。
1954年9月创建,国家投资19万元,1956年4月投产,开创了我国软木生产的先河。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生产的软木砖曾多次出口到苏联和东欧国家。1968年投产了酚醛树脂。1976年对软木砖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建成一条半机械化生产线,使年产量增加到0.4万立方米。1984年与安徽大学共同研制了水乳型聚氨酯皮革涂饰剂。1985年对酚醛树脂工段进行大规模改造获得成功,能生产几种不同型号酚醛树脂,生产能力0.25万吨/年。
1987年底,有职工373人。酚醛塑料粉产量0.24万吨。工业总产值759万元。
三、蚌埠市有机硅化工厂
蚌埠市有机硅化工厂,位于蚌埠市大庆三路1号,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蚌埠市化工公司,占地面积2.5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有机硅唯一厂家。
1958年成立,前身为蚌埠市胶水社,1971年底改名为蚌埠市有机硅化工厂。1972年建成有机硅粗单体车间,生产出201甲基硅油,受到化工部重视,投资30万元扩大有机硅生产。1973年硅油滞销被迫转产。同年10月年产300吨总溶剂车间建成投产。1976年,恢复硅油生产。1982年停止生产总溶剂,开始兴建年产0.1万吨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1984年5月一次试车成功。1987年初,由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投资173.6万元,筹建一个年产120吨苯基单体项目。
1987年底,有职工422人,其中技术人员6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45万元。年生产201#硅油58、67吨,107#硅橡胶7.86吨,阳离子羟乳61.27吨,阴离子羟乳21.22吨,203#硅油36.7吨。工业总产值654.5万元。
四、歙县树脂厂
歙县树脂厂,位于县城西干山下的练江之滨,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歙县经委,占地面积5.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4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1.43万平方米。
1971年始建,1979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停建。1980年9月省政府决定复建,1981年6月聚氯乙烯树脂试车投产。1984年建成塑料制品车间。1986年新建电缆料生产线,通过省级鉴定。已投产各类产品的设计规模为:聚氯乙烯0.3万吨/年,烧碱0.35万吨/年(折100%)和电石0.66万吨/年。
1987年底,有职工781人,其中技术人员51人。固定资产原值1214万元,净值978万元。年生产聚氯乙烯树脂0.25万吨,烧碱4072吨(折100%),31%盐酸0.1万吨,漂液0.59万吨,电石0.4万吨,液氯146吨,氧气1.9万瓶,电缆料50吨。工业总产值695.3万元,创利税134.7万元。
五、安庆市曙光化工厂
安庆市曙光化工厂,位于安庆市华中东路64号,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安庆市化工公司。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有机玻璃和氰化钠的唯一厂家。
1956年初筹建,前身系苏州嘉美克钮扣厂的制坯分厂,1958年移交安庆市,取名安庆市钮扣厂,生产有机玻璃钮扣。1966年,省二轻局决定以该厂为基础筹建安庆市有机玻璃厂,系集体所有制。1969年开始生产有机玻璃,并由三机部投资5万元,增建300吨/年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生产车间。同年9月,根据三机部扩散布点文件要求,成立安庆市曙光化工厂,为全民所有制,同原有的安庆市有机玻璃厂形成一厂两牌。1977年12月撤消安庆市有机玻璃厂牌子。1979年,为解决生产原料,开始筹建100吨/年氰化钠车间,1982年液体工序建成投产,1983年固体工序建成投产。1985年投资65万元,对有机玻璃生产装置进行扩建改造,建成0.1万吨/年甲基丙烯酸甲酯车间,成为当时全国6个千吨级有机玻璃厂之一。1986年对有机玻璃中间体丙酮氰醇进行改造,由氰化发生法改为直接法生产,减少了污染,降低了成本。同年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1987年底,有职工535人,其中技术人员45人。固定资产原值431万元,净值266万元。主要产品:珠光有机玻璃、工业有机玻璃、氰化钠。年工业总产值921万元,利税160万元。
六、安庆市有机化工厂
安庆市有机化工厂,位于安庆市曙光路5号、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安庆市化工公司,占地5.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81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0.43万平方米。
原为安庆市竹器社,1970年11月投产顺丁烯二酸酐。1972年10月,并入安庆市纸品厂苯酚车间,用糠醛作原料,生产顺酐。1975年10月顺酐车间从北郊马家岭迁东郊曙光路扩建。1976年7月,顺酐车间从纸品厂划出,与安庆市跃进化工厂合成洗衣粉车间组成独立厂,沿用安庆市东风化工厂为厂名。1977年行业归口,洗衣粉系轻化产品,仍归“跃进化工厂”,隶属市手工业局;顺酐属重化工产品,隶属市重工业局。同年8月,顺酐氧化工段能力扩大到300吨/年,原料由糠醛改为纯苯。1982年9月,原安庆市糠醛厂的环烷酸车间移交该厂生产,能力300吨/年。1983年12月建成500吨/年不饱和聚酯树脂车间,1984年元月,建成新的固定床法500吨/年顺酐前工段装置,原300吨/年沸腾床装置停产。1985年元月改用现厂名,同年通过技术改造,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能力由500吨/年扩大到0.1万吨/年。
1987年底,有职工208人,其中技术人员20人。固定资产原值267万元,净值179万元。年产顺酐379吨,不饱和聚酯树脂443吨,环烷酸216吨,固化剂17吨,促进剂13吨。工业总产值526.96万元,税利76.3万元。
1987年安徽省合成材料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

注:马钢江东第一化工厂设在马钢焦化厂内。
一、安徽省维尼纶厂
安徽省维尼纶厂,位于巢湖市北郊,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省纺织工业厅,占地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9.2万平方米。是省内唯一的化工化纤联合企业。
1969年10月开始筹建,由于原设计、设备和建设安装都存在严重问题,1978年试生产后,停车频繁,事故不断,环境污染严重,先后增建改建工程50多项,更换设备100多台,1983年通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此后,又扩建改建热电、涤纶、煤气三大工程,基建投资累计2.24亿元,因主体工程返工重建和管理不善造成浪费达3000多万元。1986年首次实现盈利63万元,次年10月涤纶长丝工程前纺部分(主设备从意大利引进)建成投产。
1987年底,有职工3862人,其中技术人员111人。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净值1.05亿元。年生产维纶(短纤、中长、粗丝)0.32万吨,聚乙烯醇1.22万吨,电石2.68万吨,水泥2.80万吨,白乳胶0.18万吨,涂料0.18万吨,溶解乙炔0.16万瓶,涤纶长丝230吨。工业总产值5184万元,创利税478万元。
二、合肥软木厂
合肥软木厂,位于合肥市和平路西段,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第一轻工业局,占地面积3.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0.56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软木的主要厂家。
1954年9月创建,国家投资19万元,1956年4月投产,开创了我国软木生产的先河。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生产的软木砖曾多次出口到苏联和东欧国家。1968年投产了酚醛树脂。1976年对软木砖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建成一条半机械化生产线,使年产量增加到0.4万立方米。1984年与安徽大学共同研制了水乳型聚氨酯皮革涂饰剂。1985年对酚醛树脂工段进行大规模改造获得成功,能生产几种不同型号酚醛树脂,生产能力0.25万吨/年。
1987年底,有职工373人。酚醛塑料粉产量0.24万吨。工业总产值759万元。
三、蚌埠市有机硅化工厂
蚌埠市有机硅化工厂,位于蚌埠市大庆三路1号,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蚌埠市化工公司,占地面积2.5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有机硅唯一厂家。
1958年成立,前身为蚌埠市胶水社,1971年底改名为蚌埠市有机硅化工厂。1972年建成有机硅粗单体车间,生产出201甲基硅油,受到化工部重视,投资30万元扩大有机硅生产。1973年硅油滞销被迫转产。同年10月年产300吨总溶剂车间建成投产。1976年,恢复硅油生产。1982年停止生产总溶剂,开始兴建年产0.1万吨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1984年5月一次试车成功。1987年初,由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投资173.6万元,筹建一个年产120吨苯基单体项目。
1987年底,有职工422人,其中技术人员6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45万元。年生产201#硅油58、67吨,107#硅橡胶7.86吨,阳离子羟乳61.27吨,阴离子羟乳21.22吨,203#硅油36.7吨。工业总产值654.5万元。
四、歙县树脂厂
歙县树脂厂,位于县城西干山下的练江之滨,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歙县经委,占地面积5.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4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1.43万平方米。
1971年始建,1979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停建。1980年9月省政府决定复建,1981年6月聚氯乙烯树脂试车投产。1984年建成塑料制品车间。1986年新建电缆料生产线,通过省级鉴定。已投产各类产品的设计规模为:聚氯乙烯0.3万吨/年,烧碱0.35万吨/年(折100%)和电石0.66万吨/年。
1987年底,有职工781人,其中技术人员51人。固定资产原值1214万元,净值978万元。年生产聚氯乙烯树脂0.25万吨,烧碱4072吨(折100%),31%盐酸0.1万吨,漂液0.59万吨,电石0.4万吨,液氯146吨,氧气1.9万瓶,电缆料50吨。工业总产值695.3万元,创利税134.7万元。
五、安庆市曙光化工厂
安庆市曙光化工厂,位于安庆市华中东路64号,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安庆市化工公司。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有机玻璃和氰化钠的唯一厂家。
1956年初筹建,前身系苏州嘉美克钮扣厂的制坯分厂,1958年移交安庆市,取名安庆市钮扣厂,生产有机玻璃钮扣。1966年,省二轻局决定以该厂为基础筹建安庆市有机玻璃厂,系集体所有制。1969年开始生产有机玻璃,并由三机部投资5万元,增建300吨/年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生产车间。同年9月,根据三机部扩散布点文件要求,成立安庆市曙光化工厂,为全民所有制,同原有的安庆市有机玻璃厂形成一厂两牌。1977年12月撤消安庆市有机玻璃厂牌子。1979年,为解决生产原料,开始筹建100吨/年氰化钠车间,1982年液体工序建成投产,1983年固体工序建成投产。1985年投资65万元,对有机玻璃生产装置进行扩建改造,建成0.1万吨/年甲基丙烯酸甲酯车间,成为当时全国6个千吨级有机玻璃厂之一。1986年对有机玻璃中间体丙酮氰醇进行改造,由氰化发生法改为直接法生产,减少了污染,降低了成本。同年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1987年底,有职工535人,其中技术人员45人。固定资产原值431万元,净值266万元。主要产品:珠光有机玻璃、工业有机玻璃、氰化钠。年工业总产值921万元,利税160万元。
六、安庆市有机化工厂
安庆市有机化工厂,位于安庆市曙光路5号、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安庆市化工公司,占地5.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81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0.43万平方米。
原为安庆市竹器社,1970年11月投产顺丁烯二酸酐。1972年10月,并入安庆市纸品厂苯酚车间,用糠醛作原料,生产顺酐。1975年10月顺酐车间从北郊马家岭迁东郊曙光路扩建。1976年7月,顺酐车间从纸品厂划出,与安庆市跃进化工厂合成洗衣粉车间组成独立厂,沿用安庆市东风化工厂为厂名。1977年行业归口,洗衣粉系轻化产品,仍归“跃进化工厂”,隶属市手工业局;顺酐属重化工产品,隶属市重工业局。同年8月,顺酐氧化工段能力扩大到300吨/年,原料由糠醛改为纯苯。1982年9月,原安庆市糠醛厂的环烷酸车间移交该厂生产,能力300吨/年。1983年12月建成500吨/年不饱和聚酯树脂车间,1984年元月,建成新的固定床法500吨/年顺酐前工段装置,原300吨/年沸腾床装置停产。1985年元月改用现厂名,同年通过技术改造,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能力由500吨/年扩大到0.1万吨/年。
1987年底,有职工208人,其中技术人员20人。固定资产原值267万元,净值179万元。年产顺酐379吨,不饱和聚酯树脂443吨,环烷酸216吨,固化剂17吨,促进剂13吨。工业总产值526.96万元,税利76.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