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质量管理
一、概况
安徽省冶金系统的质量管理,在1978年以前属于检验管理阶段,各企业均以检验为中心开展质量管理,特点是“事后把关”。自1978年全国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特别是学习了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后,质量管理开始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79年,马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合钢公司、芜湖冶炼厂、合肥铝厂等大型企业以及部分中型企业陆续开展了学习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工作。到1985年,全系统各企业普遍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管理素质的提高。
二、机构
安徽省冶金厅科技处是管理全省冶金行业质量工作的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推广全面质量,组织制订重要冶金产品质量升级规划,监督检查产品质量,综合全系统质量管理情况,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
为了加强对冶金行业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从1981年起,冶金系统先后建立了3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即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9号站(设在马钢公司钢研所)、10号站(设在合钢公司钢研所)和32号站(设在铜陵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1985年由省标准计量局和省冶金厅联合下文,将上述三个站分别改名为安徽省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一站、安徽省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二站和安徽省有色金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属省标准计量局和省冶金厅共同领导。
各冶金企业在建厂初期即设有相应的产品质量检查机构,多数叫技术监督科(处)或产品检验科(处),1980年起,为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大多数改为质量管理科(处),除产品质量外,还负责企业的综合质量工作。到1985年,各企业的质量管理机构大致可分四种类型:一种以马钢公司为代表,是完全独立的质量管理机构,其职能包括综合质量工作,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的检查和监督(但联合企业中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均另设);另一种以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为代表,除质量职能外,还兼有计量管理的职能;第三种以合钢公司为代表,质量工作与技术工作合设一个机构;第四种是把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和产品质量的检查监督工作分开,将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合设一个机构,而将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查与监督工作独立设置,或与计量、技术等合设机构。各企业为适应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从1985年起,相继都成立了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任主任的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下设的办事机构为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
三、管理工作
〔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
冶金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主要分国家、部、省三级。1984年以前,省级检查不定期进行,主要检查重点产品、创优产品和用户反映较差的产品。1985年起,监督检查进入正常阶段,每年由省标准计量部门和省冶金厅共同下达抽检计划,由冶金产品的三个省级质量监督检验站执行,抽查结果报省冶金厅和省标准计量局,必要时,由省冶金厅通报全系统。
1985年8月,根据国家经委的部署,开展全国性的质量大检查,安徽省冶金系统分钢铁、有色两个组进行,重点检查优质产品质量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检查结果表明,冶金系统优质产品的质量稳定,基本保持创优水平。但发现有个别企业合格率等质量指标下降幅度较大,这些企业通过检查找出原因,及时整改,扭转了指标下滑的局面。
〔质量统计〕
从1980年开始,省冶金厅建立了质量统计台帐,并实行了质量指标的按月统计考核制度。先后共考核生铁合格率、平炉钢锭合格率、侧吹转炉钢合格率、顶吹转炉钢合格率、电炉钢锭合格率、初轧坯合格率、钢材合格率、金属制品合格率、焦炭合格率、粗铜合格率、电解铜合格率、电解铝一级品率等11项质量指标。每月将全系统的考核结果上报冶金部和省经委,必要时在全系统通报,反馈信息。通过考核,使企业的质量情况得以反映。马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合钢公司、芜湖钢铁厂、铜陵钢铁厂等单位每月还对重点产品质量、优质品率、废品情况、质量事故、质量异议等进行了质量分析。
〔推广全面质量管理〕
安徽省冶金系统从1979年起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开始了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把关(检查),向事先预防的转变和从单一部门的质量管理,向“三全”(全员、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的转变,促进了企业质量意识、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1979~1983年,主要是宣传教育,开展试点。马钢公司、合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芜湖冶炼厂、马鞍山钢丝绳厂等企业都派人参加了部、省举办的全面质量管理学习班,并在厂内举办了各类学习班多期,培训了一批骨干。马钢公司举办了厂(矿)处长学习班、骨干学习班和班组长学习班;合钢公司举办了科级以上干部和技术人员学习班;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也举办了厂、处长、各厂矿质管科长和技术人员学习班。其他企业也对干部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大多数企业还对参加学习人员进行了考试。
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起始于1980年。这一年,马钢公司和铜陵有色公司都开展了QC(即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活动,此后逐渐在冶金系统推广开。对于登记注册的QC小组,要求定期开会,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小组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开展活动,课题的选择从一开始围绕解决产品质量问题逐步发展到生产、科研、经营、后勤等各个方面,不仅攻克了生产技术和管理中的许多难点,同时也促使了职工素质的提高。如早在1980年,马钢公司第一炼铁厂就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生产过程实行质量控制,使生铁含磷处于受控状态,稳定了生铁质量;铜陵有色公司第一冶炼厂开展QC小组活动后,使粗铜一级品率达到99.2%;合钢中型厂则通过1984年的QC小组活动,解决了扁钢弯曲问题,使优材合格率由97.13%提高到97.5%,成材率由92.5%提高到93%。
为使QC小组活动深入持久,马钢公司、合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等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小型企业,每年举办1~2次QC小组成果发布会,交流成果,评选优秀QC小组。1984年起,省冶金厅每年举行一次全省冶金系统QC小组成果发布会,进一步开展评选活动。从这一年起,每年都有一批省、部级优秀QC小组产生,其中马钢公司一铁厂11号高炉QC小组、马钢公司机修厂二铸钢5吨电炉QC小组和合金铸钢轧辊QC小组还分别获得1982、1983、1984年全国优秀QC小组称号。
1984年起,在国家经委的统一部署下,全省冶金企业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分期达标”活动。1984年9月,由马鞍山市经委和省冶金厅联合组成的检查组,对马钢公司第一炼铁厂和机修厂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验收合格;10月,省冶金厅检查组对马钢公司第一轧钢厂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合格。1985年,马钢公司机修厂分别获得冶金部和安徽省质量管理奖,这一年7月,马钢公司一铁厂亦被评为省冶金企业质量管理先进单位。
〔广泛开展创优质产品活动〕
从1979年开始,安徽省冶金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争创优质产品的活动,以创优为龙头,带动了企业各项质量工作的开展。从1980年起,每年都有一批产品分别被省、部或国家评为优质产品。1981~1985年止,共有50项产品获优质产品称号,其中获国优4项,部优20项,省优26项。
安徽省冶金优质产品一览表

安徽省冶金系统的质量管理,在1978年以前属于检验管理阶段,各企业均以检验为中心开展质量管理,特点是“事后把关”。自1978年全国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特别是学习了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后,质量管理开始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79年,马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合钢公司、芜湖冶炼厂、合肥铝厂等大型企业以及部分中型企业陆续开展了学习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工作。到1985年,全系统各企业普遍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管理素质的提高。
二、机构
安徽省冶金厅科技处是管理全省冶金行业质量工作的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推广全面质量,组织制订重要冶金产品质量升级规划,监督检查产品质量,综合全系统质量管理情况,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
为了加强对冶金行业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从1981年起,冶金系统先后建立了3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即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9号站(设在马钢公司钢研所)、10号站(设在合钢公司钢研所)和32号站(设在铜陵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1985年由省标准计量局和省冶金厅联合下文,将上述三个站分别改名为安徽省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一站、安徽省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二站和安徽省有色金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属省标准计量局和省冶金厅共同领导。
各冶金企业在建厂初期即设有相应的产品质量检查机构,多数叫技术监督科(处)或产品检验科(处),1980年起,为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大多数改为质量管理科(处),除产品质量外,还负责企业的综合质量工作。到1985年,各企业的质量管理机构大致可分四种类型:一种以马钢公司为代表,是完全独立的质量管理机构,其职能包括综合质量工作,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的检查和监督(但联合企业中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均另设);另一种以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为代表,除质量职能外,还兼有计量管理的职能;第三种以合钢公司为代表,质量工作与技术工作合设一个机构;第四种是把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和产品质量的检查监督工作分开,将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合设一个机构,而将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查与监督工作独立设置,或与计量、技术等合设机构。各企业为适应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从1985年起,相继都成立了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任主任的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下设的办事机构为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
三、管理工作
〔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
冶金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主要分国家、部、省三级。1984年以前,省级检查不定期进行,主要检查重点产品、创优产品和用户反映较差的产品。1985年起,监督检查进入正常阶段,每年由省标准计量部门和省冶金厅共同下达抽检计划,由冶金产品的三个省级质量监督检验站执行,抽查结果报省冶金厅和省标准计量局,必要时,由省冶金厅通报全系统。
1985年8月,根据国家经委的部署,开展全国性的质量大检查,安徽省冶金系统分钢铁、有色两个组进行,重点检查优质产品质量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检查结果表明,冶金系统优质产品的质量稳定,基本保持创优水平。但发现有个别企业合格率等质量指标下降幅度较大,这些企业通过检查找出原因,及时整改,扭转了指标下滑的局面。
〔质量统计〕
从1980年开始,省冶金厅建立了质量统计台帐,并实行了质量指标的按月统计考核制度。先后共考核生铁合格率、平炉钢锭合格率、侧吹转炉钢合格率、顶吹转炉钢合格率、电炉钢锭合格率、初轧坯合格率、钢材合格率、金属制品合格率、焦炭合格率、粗铜合格率、电解铜合格率、电解铝一级品率等11项质量指标。每月将全系统的考核结果上报冶金部和省经委,必要时在全系统通报,反馈信息。通过考核,使企业的质量情况得以反映。马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合钢公司、芜湖钢铁厂、铜陵钢铁厂等单位每月还对重点产品质量、优质品率、废品情况、质量事故、质量异议等进行了质量分析。
〔推广全面质量管理〕
安徽省冶金系统从1979年起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开始了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把关(检查),向事先预防的转变和从单一部门的质量管理,向“三全”(全员、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的转变,促进了企业质量意识、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1979~1983年,主要是宣传教育,开展试点。马钢公司、合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芜湖冶炼厂、马鞍山钢丝绳厂等企业都派人参加了部、省举办的全面质量管理学习班,并在厂内举办了各类学习班多期,培训了一批骨干。马钢公司举办了厂(矿)处长学习班、骨干学习班和班组长学习班;合钢公司举办了科级以上干部和技术人员学习班;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也举办了厂、处长、各厂矿质管科长和技术人员学习班。其他企业也对干部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大多数企业还对参加学习人员进行了考试。
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起始于1980年。这一年,马钢公司和铜陵有色公司都开展了QC(即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活动,此后逐渐在冶金系统推广开。对于登记注册的QC小组,要求定期开会,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小组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开展活动,课题的选择从一开始围绕解决产品质量问题逐步发展到生产、科研、经营、后勤等各个方面,不仅攻克了生产技术和管理中的许多难点,同时也促使了职工素质的提高。如早在1980年,马钢公司第一炼铁厂就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生产过程实行质量控制,使生铁含磷处于受控状态,稳定了生铁质量;铜陵有色公司第一冶炼厂开展QC小组活动后,使粗铜一级品率达到99.2%;合钢中型厂则通过1984年的QC小组活动,解决了扁钢弯曲问题,使优材合格率由97.13%提高到97.5%,成材率由92.5%提高到93%。
为使QC小组活动深入持久,马钢公司、合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等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小型企业,每年举办1~2次QC小组成果发布会,交流成果,评选优秀QC小组。1984年起,省冶金厅每年举行一次全省冶金系统QC小组成果发布会,进一步开展评选活动。从这一年起,每年都有一批省、部级优秀QC小组产生,其中马钢公司一铁厂11号高炉QC小组、马钢公司机修厂二铸钢5吨电炉QC小组和合金铸钢轧辊QC小组还分别获得1982、1983、1984年全国优秀QC小组称号。
1984年起,在国家经委的统一部署下,全省冶金企业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分期达标”活动。1984年9月,由马鞍山市经委和省冶金厅联合组成的检查组,对马钢公司第一炼铁厂和机修厂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验收合格;10月,省冶金厅检查组对马钢公司第一轧钢厂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合格。1985年,马钢公司机修厂分别获得冶金部和安徽省质量管理奖,这一年7月,马钢公司一铁厂亦被评为省冶金企业质量管理先进单位。
〔广泛开展创优质产品活动〕
从1979年开始,安徽省冶金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争创优质产品的活动,以创优为龙头,带动了企业各项质量工作的开展。从1980年起,每年都有一批产品分别被省、部或国家评为优质产品。1981~1985年止,共有50项产品获优质产品称号,其中获国优4项,部优20项,省优26项。
安徽省冶金优质产品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