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计划管理
一、概况
建国至1958年6月前,安徽冶金企业先后归南京军管会、中央重工部、冶金部管理,安徽没有单独的冶金工业省级管理机构。1958年6月设立安徽省冶金工业局,同年11月改为安徽省冶金工业厅,内设综合计划处,负责全省冶金工业的计划管理。此后,因形势的变化,机构几经变动,企业隶属关系的变化,但计划管理职能始终保持着。1985年3月,安徽冶金主管部门定为安徽省冶金工业厅,内设计划财务处,负责其计划职能。全省冶金计划管理分三个层次:冶金部和有色总公司直属单位由部和有色总公司直接管理;省属及部、省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的单位,由省冶金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地(市)县属单位,由省、地(市)县冶金主管部门分级管理。在编制计划过程中,部和有色总公司所属企业由部、有色总公司与国家计委衔接平衡后,由部和省计委下达;省、地(市)、县属企业,由省冶金主管部门与冶金部、有色总公司和省计委对口衔接后,省属企业经省计委平衡后由省冶金主管部门直接下达,地(市)、县属企业由省计委下达市计委,逐级落实到企业。
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编制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内容的长远规划及中期规划,组织中远期市场调查与预测,提出全省冶金工业发展战略、布局、改革的调研报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搞好年度及长远生产计划综合平衡工作(包括原料、燃料、动力及建设规模、产品品种和资金),重点企业关键生产设备大中修计划的平衡、技术改造和技术措施的平衡等;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负责编制年度生产建设计划(包括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负责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审查、报批和批准建设项目的下达;负责编报冶金系统月、季、年统计报表,加强统计管理,出版年报手册。
建国初期,因国际形势紧张和国防工业的需要,冶金工业被国家列为计划管理的重点,冶金产品为国家和省控制的产品,项目的审批权集中到国家和省里。直到1983年以前,主要冶金产品全部实行指令性计划,县属以上的全民所有制冶金企业生产全部实行指令性计划。生产计划由国家或省制定后,按归口管理渠道下达,主要原材料、燃料和电力由国家和省统一调拔,产品由国家和省统一分配。1984年,随着国家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安徽省冶金工业的生产也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计划管理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方针。对省指令性生产计划在省提供的原料、燃料、电力、运输计划保证的条件下,由省冶金主管部门核定冶金行业上交统配钢、钢材、生铁、铜、铝,超产部分转向市场调节。建设项目的审批权发生了变化,原来集中在国家和省里的审批权限,根据限额的不同,分别由国家、省和地市审批。
二、年度计划
铜陵、马鞍山两地相继解放后,分别组建了“华东工业部马鞍山矿务局”和“铜官山矿工程处”,年度计划由中央直接下达,后又由重工部分管,并直接下达年度计划,成立冶金部后,年度计划由冶金部直接下达。
1958年安徽省冶金工业厅建立后,正值大办钢铁时期,“大跃进”的浪潮冲击了计划管理体制。生产计划服从于“高指标”,很少考虑综合平衡和客观物质条件,所编计划与实际生产是完全脱节的,计划赶不上变化。196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国家计委颁发了《计划工作条例(草案)》,冶金部制定了《钢铁企业计划工作条例(草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下达了《关于工业企业调整方案的报告》。省冶金厅根据这三个政策性文件,制定了贯彻执行意见,逐步恢复冶金计划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对代管的部属企业,主要是协助企业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计划指标,解决省内平衡的物资和劳动力调配;对省属企业则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计划,经过综合平衡,对企业下达产量、质量、品种、主要原材料消耗、劳动工资和财务成本等经济技术指标,并定期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帮助企业完成国家计划。对地(市)、县属及系统外企业主要是平衡生产计划。
1962年10月,安徽省冶金工业厅与省石化厅合并办公,1963年6月更名为安徽省重工业厅,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管理机构几经变更,计划管理职能一直未变。随着企业管理权限的变更,计划管理范围和管理体制也随之变化。
1973年3月,安徽省再度建立冶金工业局,自此,冶金工业计划管理趋向正常。其计划编制程序采取“两上两下”的方法。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是通过对项目进行论证以后,对资金、建材、设备配套等各方面平衡后制定并下达。通过对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经过对原材料和产品的供需等平衡后,结合实际生产能力,编制并下达该年度生产计划,主要包括:工业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及产品品种、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成本、利润、劳动生产率等计划,以及原材料、燃料、半成品、动力、废钢铁、运输和外部条件综合平衡计划。
1984年,计划体制改革后,年度计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其内容变动不大,主要是除必保的指令性计划外,作为指导性计划,给企业生产发展留有一部分自己控制的余地。
三、中长期规划
作为省一级的冶金工业的5年中期规划和10年长期规划设想,是根据冶金部和有色总公司制订的全国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纲要,以及全省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编制的。安徽冶金工业的中长期规划的主要内容有:指导思想,发展步骤,整体布局,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条件,投资估算,资金来源,政策、措施等。一般以编制五年规划为主,与国家五年计划相衔接。发展规划确定后,按既定的目标和方针,制定分年度具体的实施计划。在年度计划执行过程中,根据综合平衡,结合实际,不断调整,使五年规划在分年度实施过程中,成为边执行边调整的滚动式计划。
安徽冶金工业,在“一五”时期主要是分解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划。在“二五”计划编制时期,受当时“左”的思想影响,规划的指导思想脱离实际。安徽冶金工业制订规划从“四五”开始步入正轨。
“一五”计划重点是马鞍山炼铁炉的改造,铜官山矿增建一座年产2000吨粗铜的冶炼厂,实现了安徽冶金工业“夺铜出铁”的目标,建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一座炼铁厂和全国第二大铜工业基地。“二五”计划期间,大办钢铁浪潮席卷全国,国家进一步加大马钢建设和合肥钢铁厂的建设,同时还兴建了芜湖钢铁厂、繁昌钢铁厂、安庆市钢铁总厂、淮南钢铁厂、六安铁厂、慈湖铁厂、蚌埠轧钢厂等,全省共有58个钢铁企业。安徽钢铁工业初具规模,钢产量达到13.9万吨、生铁150万吨、钢材10万吨、焦炭37万吨、铁矿石327万吨。在此期间,国家在钢铁行业共投入7.42亿元。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步伐也较快。重点规划了铜陵有色公司的扩建,合肥铝厂和芜湖冶炼厂的兴建。此外还兴建了滁县铜矿、拔茅山铜矿、青阳铅锌矿。三年经济整顿和“三五”计划期间,安徽冶金工业几乎处于下降和停滞状态。“四五”期间,制定了全省冶金工业规划,其指导思想是:“全省保马钢,马钢带全省”和“两条腿走路”。再次掀起了冶金工业生产和建设的热潮。全省有15个市、县办起了18个中小铁厂,先后恢复和兴建炼铁高炉29座,总容积1129立方米。五年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3亿元。由于仓促上马,建设不配套,管理跟不上,经济效益和技术经济指标很差。“五五”处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和调整、整顿时期,着眼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调整结构。“六五”计划和“七五”远景规划,主要是根据“挖掘潜力,提高效益,滚动发展,改造扩建,扩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的发展战略,依据自身的情况和发展目标,统筹规划,调整布局。重点规划了马钢的200万吨配套工程和双六百万吨扩建改造,金光钢厂的搬迁,铜陵有色公司技术改造。“六五”计划五年执行的结果,全行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2.58亿元,钢平均递增7.35%,生铁平均递增2.55%,钢材平均递增12.21%,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6.81%,实现利税年均递增14.81%,马钢公司跨入了全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行列。
省冶金厅于1985年编制了全省冶金工业“七·五”期发展规划及后10年的发展设想。
〔规划奋斗目标〕
根据中共十二大提出的到20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要求,规划全省冶金工业力争实现翻两番以上。其中“七·五”期末实现翻一番,使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1980年不变价);后十年设想在1990年的基础上实现平均增速9%,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1990年不变价),为1990年的2.38倍。
在生产力布局上,在现实基础上重点开发利用马鞍山市、铜陵市、合肥市和芜湖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冶金矿产资源,科技和人才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优越的交通和市场条件,大力发展钢铁,有色金属产品的冶炼和深加工,形成4个钢铁、铜、铝等主要产品的生产基地,以此带动全省冶金工业实现稳定、快速、高效发展。至时,安徽省将成为全国冶金工业重要省份之一。
〔规划的主要内容〕
钢铁工业:计划到“七·五”期末,全省钢铁生产规模将实现“双三百”万吨,即270万吨钢、270万吨铁、230万吨钢材,其中地方中小企业实现钢46万吨、铁58万吨、钢材50万吨;到20世纪末形成三个五百万吨,即510万吨钢、505万吨铁、470万吨钢材,其中地方中小企业形成三个一百万吨,即110万吨钢、105万吨铁、103万吨钢材。主要建设内容是:马钢公司改扩建,“七·五”期按照钢铁各三百万吨生产能力配套改造,确保1990年实际生产规模达到220万吨钢、205万吨铁、180万吨钢材;后10年里,按钢、铁生产能力各五百万吨改扩建,力争到2000年形成钢400万吨、铁400万吨、钢材370万吨的实际生产规模,至时,马钢将成为国家级特大型钢铁联合生产企业。合肥钢铁公司的配套改造大体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力争“七·五”期末或“八·五”期初,形成“五·六·五”的生产规模,即50万吨铁、60万吨钢、50万吨钢材;第二步到2000年,力争形成80万吨钢,60万吨铁,70万吨钢材,使合钢成为全省地方大型骨干钢铁联合企业。
配套芜湖钢铁厂,改变该厂缺钢少材的不配套状况,本世纪内,按照“三·二·二”的生产规模,即30万吨铁,20万吨钢,20万吨钢材实施改造炼铁,配套炼钢,更新轧钢。
有色金属工业:在本世纪内,以老企业改扩建为重点,力争全省主要有色金属的生产规模到1990年达到6.5万吨电解铜(地方中小企业3.5万吨)、1.5万吨电解铝(全为地方中小企业),1.5万吨铜材(地方中小企业1万吨);到2000年达到电解铜15万吨(地方中小企业5万吨),电解铝4万吨(全为地方中小企业)、铜材5万吨(地方中小企业2万吨),铝材1万吨(全为地方中小企业)。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强化矿山开发,扩大冶炼,发展深加工,力求主要产品生产规模每五年登上一个新台阶。1990年计划达到粗铜6万吨,电解铜3万吨,铜材0.5万吨;2000年达到电解铜10万吨,铜材3万吨。
芜湖冶炼厂的改造,首先完善铜电介系统,其次重点发展深加工,一是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开发光亮铜杆和电解铜箔等新产品,二是增建板、带、缆等产品生产线,三是改扩建线、管、棒系列产品生产线,力求1990年形成3.5万吨电解铜,1万吨铜材生产规模;到2000年达到5万吨电解铜,2万吨铜材。
合肥铝厂、计划“七·五”开始用6万安培电解槽逐步替换原有的4.5万安培电解槽并进行扩建;同步对石墨电极生产系统实施配套、扩建,以开发大规模和高功率的电极产品。到1990年将形成1万吨电解铝,0.5万吨石墨电极的生产规模;2000年力求达到2万吨电解铝、1万吨石墨电极。
〔措施〕
“七·五”期规划和后10年发展设想的基本思路是:依靠改革、开放,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政策,走挖潜、改造、扩建的路子,实现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扩大产量、增强效益的发展目标。为此,着重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强技术开发和引进:充分激发全省各冶金科研设计院、所,各大型冶金企业和冶金各大专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潜能,重点研究和开发全省冶金矿产资源中伴生的钒、钼、钴、铂、金等高价、稀贵金属的分离提炼深加工和硫酸渣综合利用等专门技术;同时积极有效地引进先进技术及装备,开发和发展高速线材,预应力钢丝钢绞线,连铸连轧钢材,球墨铸铁管,无氧铜杆,电解铜箔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注重智力投资扩大人才培养:努力改善有色工业学校、冶金技校的教研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保障有计划、高质量地为冶金行业培养出适应生产需要的专门中等技术人才;大力提倡和鼓励职工在职自学成材,发展多种形式的职工专业技术教育,扩大委培和办好各种专业轮训班,以造就大批高级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以保障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着力企业技术改造:20世纪内,着重对马钢公司的300立方米高炉、冶金炼焦炉、车轮轮箍,合钢公司的侧吹炼钢转炉,5吨炼钢电炉,焦化系统,金光钢厂的3吨炼钢电炉等进行更新、改造、扩建;对铜陵有色公司的粗铜冶炼、芜冶铜材加工、合肥铝厂和濉溪铝厂的铝电解系统、池州冶炼厂的铅、锌冶炼等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后的上述大多数生产系统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将达到当时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规模亦登上新台阶。
加强企业管理:宣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管理若干问题决定》等有关规定,全面规划、分类指导,督促和帮助企业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增强企业效益”,从夯实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结合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严格规章制度逐步实现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求得以少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产出。
〔统计管理〕
安徽冶金工业统计属双重指导。一是省统计局,二是冶金部和有色总公司。统计工作是以企业为基础,分别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统计科目和表式、冶金部和有色总公司编制的统计科目表式填报。其中统计局统计的企业范围较大,归类方法也有区别。
1958年以前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局直接统计的。1958年冶金厅成立以后,统计工作作为冶金行业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从厅到基层企业都设立了统计部门,将统计结果层层上报,到厅汇总。以日调度为准,出月产快报,指导日常工作,抓生产动态变化。根据月、季、年的最终统计资料,按报送制度,省冶金主管部门汇总。每年全省冶金系统都要将年终统计资料汇编,作为检查和考核计划执行情况。同时也将根据报送制度按月、季、年统计结果报送省统计局、冶金部和有色总公司。省冶金统计管理部门也负责地(市)冶金管理部门和企业统计管理部门的行业指导工作。
自1985年开始,组织了全省冶金系统开展第二次工业普查工作,并获得部、省的表彰。
安徽省冶金工业总产值表

说明: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安徽省主要冶金产品产量表

建国至1958年6月前,安徽冶金企业先后归南京军管会、中央重工部、冶金部管理,安徽没有单独的冶金工业省级管理机构。1958年6月设立安徽省冶金工业局,同年11月改为安徽省冶金工业厅,内设综合计划处,负责全省冶金工业的计划管理。此后,因形势的变化,机构几经变动,企业隶属关系的变化,但计划管理职能始终保持着。1985年3月,安徽冶金主管部门定为安徽省冶金工业厅,内设计划财务处,负责其计划职能。全省冶金计划管理分三个层次:冶金部和有色总公司直属单位由部和有色总公司直接管理;省属及部、省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的单位,由省冶金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地(市)县属单位,由省、地(市)县冶金主管部门分级管理。在编制计划过程中,部和有色总公司所属企业由部、有色总公司与国家计委衔接平衡后,由部和省计委下达;省、地(市)、县属企业,由省冶金主管部门与冶金部、有色总公司和省计委对口衔接后,省属企业经省计委平衡后由省冶金主管部门直接下达,地(市)、县属企业由省计委下达市计委,逐级落实到企业。
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编制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内容的长远规划及中期规划,组织中远期市场调查与预测,提出全省冶金工业发展战略、布局、改革的调研报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搞好年度及长远生产计划综合平衡工作(包括原料、燃料、动力及建设规模、产品品种和资金),重点企业关键生产设备大中修计划的平衡、技术改造和技术措施的平衡等;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负责编制年度生产建设计划(包括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负责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审查、报批和批准建设项目的下达;负责编报冶金系统月、季、年统计报表,加强统计管理,出版年报手册。
建国初期,因国际形势紧张和国防工业的需要,冶金工业被国家列为计划管理的重点,冶金产品为国家和省控制的产品,项目的审批权集中到国家和省里。直到1983年以前,主要冶金产品全部实行指令性计划,县属以上的全民所有制冶金企业生产全部实行指令性计划。生产计划由国家或省制定后,按归口管理渠道下达,主要原材料、燃料和电力由国家和省统一调拔,产品由国家和省统一分配。1984年,随着国家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安徽省冶金工业的生产也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计划管理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方针。对省指令性生产计划在省提供的原料、燃料、电力、运输计划保证的条件下,由省冶金主管部门核定冶金行业上交统配钢、钢材、生铁、铜、铝,超产部分转向市场调节。建设项目的审批权发生了变化,原来集中在国家和省里的审批权限,根据限额的不同,分别由国家、省和地市审批。
二、年度计划
铜陵、马鞍山两地相继解放后,分别组建了“华东工业部马鞍山矿务局”和“铜官山矿工程处”,年度计划由中央直接下达,后又由重工部分管,并直接下达年度计划,成立冶金部后,年度计划由冶金部直接下达。
1958年安徽省冶金工业厅建立后,正值大办钢铁时期,“大跃进”的浪潮冲击了计划管理体制。生产计划服从于“高指标”,很少考虑综合平衡和客观物质条件,所编计划与实际生产是完全脱节的,计划赶不上变化。196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国家计委颁发了《计划工作条例(草案)》,冶金部制定了《钢铁企业计划工作条例(草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下达了《关于工业企业调整方案的报告》。省冶金厅根据这三个政策性文件,制定了贯彻执行意见,逐步恢复冶金计划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对代管的部属企业,主要是协助企业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计划指标,解决省内平衡的物资和劳动力调配;对省属企业则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计划,经过综合平衡,对企业下达产量、质量、品种、主要原材料消耗、劳动工资和财务成本等经济技术指标,并定期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帮助企业完成国家计划。对地(市)、县属及系统外企业主要是平衡生产计划。
1962年10月,安徽省冶金工业厅与省石化厅合并办公,1963年6月更名为安徽省重工业厅,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管理机构几经变更,计划管理职能一直未变。随着企业管理权限的变更,计划管理范围和管理体制也随之变化。
1973年3月,安徽省再度建立冶金工业局,自此,冶金工业计划管理趋向正常。其计划编制程序采取“两上两下”的方法。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是通过对项目进行论证以后,对资金、建材、设备配套等各方面平衡后制定并下达。通过对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经过对原材料和产品的供需等平衡后,结合实际生产能力,编制并下达该年度生产计划,主要包括:工业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及产品品种、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成本、利润、劳动生产率等计划,以及原材料、燃料、半成品、动力、废钢铁、运输和外部条件综合平衡计划。
1984年,计划体制改革后,年度计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其内容变动不大,主要是除必保的指令性计划外,作为指导性计划,给企业生产发展留有一部分自己控制的余地。
三、中长期规划
作为省一级的冶金工业的5年中期规划和10年长期规划设想,是根据冶金部和有色总公司制订的全国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纲要,以及全省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编制的。安徽冶金工业的中长期规划的主要内容有:指导思想,发展步骤,整体布局,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条件,投资估算,资金来源,政策、措施等。一般以编制五年规划为主,与国家五年计划相衔接。发展规划确定后,按既定的目标和方针,制定分年度具体的实施计划。在年度计划执行过程中,根据综合平衡,结合实际,不断调整,使五年规划在分年度实施过程中,成为边执行边调整的滚动式计划。
安徽冶金工业,在“一五”时期主要是分解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划。在“二五”计划编制时期,受当时“左”的思想影响,规划的指导思想脱离实际。安徽冶金工业制订规划从“四五”开始步入正轨。
“一五”计划重点是马鞍山炼铁炉的改造,铜官山矿增建一座年产2000吨粗铜的冶炼厂,实现了安徽冶金工业“夺铜出铁”的目标,建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一座炼铁厂和全国第二大铜工业基地。“二五”计划期间,大办钢铁浪潮席卷全国,国家进一步加大马钢建设和合肥钢铁厂的建设,同时还兴建了芜湖钢铁厂、繁昌钢铁厂、安庆市钢铁总厂、淮南钢铁厂、六安铁厂、慈湖铁厂、蚌埠轧钢厂等,全省共有58个钢铁企业。安徽钢铁工业初具规模,钢产量达到13.9万吨、生铁150万吨、钢材10万吨、焦炭37万吨、铁矿石327万吨。在此期间,国家在钢铁行业共投入7.42亿元。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步伐也较快。重点规划了铜陵有色公司的扩建,合肥铝厂和芜湖冶炼厂的兴建。此外还兴建了滁县铜矿、拔茅山铜矿、青阳铅锌矿。三年经济整顿和“三五”计划期间,安徽冶金工业几乎处于下降和停滞状态。“四五”期间,制定了全省冶金工业规划,其指导思想是:“全省保马钢,马钢带全省”和“两条腿走路”。再次掀起了冶金工业生产和建设的热潮。全省有15个市、县办起了18个中小铁厂,先后恢复和兴建炼铁高炉29座,总容积1129立方米。五年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3亿元。由于仓促上马,建设不配套,管理跟不上,经济效益和技术经济指标很差。“五五”处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和调整、整顿时期,着眼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调整结构。“六五”计划和“七五”远景规划,主要是根据“挖掘潜力,提高效益,滚动发展,改造扩建,扩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的发展战略,依据自身的情况和发展目标,统筹规划,调整布局。重点规划了马钢的200万吨配套工程和双六百万吨扩建改造,金光钢厂的搬迁,铜陵有色公司技术改造。“六五”计划五年执行的结果,全行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2.58亿元,钢平均递增7.35%,生铁平均递增2.55%,钢材平均递增12.21%,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6.81%,实现利税年均递增14.81%,马钢公司跨入了全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行列。
省冶金厅于1985年编制了全省冶金工业“七·五”期发展规划及后10年的发展设想。
〔规划奋斗目标〕
根据中共十二大提出的到20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要求,规划全省冶金工业力争实现翻两番以上。其中“七·五”期末实现翻一番,使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1980年不变价);后十年设想在1990年的基础上实现平均增速9%,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1990年不变价),为1990年的2.38倍。
在生产力布局上,在现实基础上重点开发利用马鞍山市、铜陵市、合肥市和芜湖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冶金矿产资源,科技和人才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优越的交通和市场条件,大力发展钢铁,有色金属产品的冶炼和深加工,形成4个钢铁、铜、铝等主要产品的生产基地,以此带动全省冶金工业实现稳定、快速、高效发展。至时,安徽省将成为全国冶金工业重要省份之一。
〔规划的主要内容〕
钢铁工业:计划到“七·五”期末,全省钢铁生产规模将实现“双三百”万吨,即270万吨钢、270万吨铁、230万吨钢材,其中地方中小企业实现钢46万吨、铁58万吨、钢材50万吨;到20世纪末形成三个五百万吨,即510万吨钢、505万吨铁、470万吨钢材,其中地方中小企业形成三个一百万吨,即110万吨钢、105万吨铁、103万吨钢材。主要建设内容是:马钢公司改扩建,“七·五”期按照钢铁各三百万吨生产能力配套改造,确保1990年实际生产规模达到220万吨钢、205万吨铁、180万吨钢材;后10年里,按钢、铁生产能力各五百万吨改扩建,力争到2000年形成钢400万吨、铁400万吨、钢材370万吨的实际生产规模,至时,马钢将成为国家级特大型钢铁联合生产企业。合肥钢铁公司的配套改造大体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力争“七·五”期末或“八·五”期初,形成“五·六·五”的生产规模,即50万吨铁、60万吨钢、50万吨钢材;第二步到2000年,力争形成80万吨钢,60万吨铁,70万吨钢材,使合钢成为全省地方大型骨干钢铁联合企业。
配套芜湖钢铁厂,改变该厂缺钢少材的不配套状况,本世纪内,按照“三·二·二”的生产规模,即30万吨铁,20万吨钢,20万吨钢材实施改造炼铁,配套炼钢,更新轧钢。
有色金属工业:在本世纪内,以老企业改扩建为重点,力争全省主要有色金属的生产规模到1990年达到6.5万吨电解铜(地方中小企业3.5万吨)、1.5万吨电解铝(全为地方中小企业),1.5万吨铜材(地方中小企业1万吨);到2000年达到电解铜15万吨(地方中小企业5万吨),电解铝4万吨(全为地方中小企业)、铜材5万吨(地方中小企业2万吨),铝材1万吨(全为地方中小企业)。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强化矿山开发,扩大冶炼,发展深加工,力求主要产品生产规模每五年登上一个新台阶。1990年计划达到粗铜6万吨,电解铜3万吨,铜材0.5万吨;2000年达到电解铜10万吨,铜材3万吨。
芜湖冶炼厂的改造,首先完善铜电介系统,其次重点发展深加工,一是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开发光亮铜杆和电解铜箔等新产品,二是增建板、带、缆等产品生产线,三是改扩建线、管、棒系列产品生产线,力求1990年形成3.5万吨电解铜,1万吨铜材生产规模;到2000年达到5万吨电解铜,2万吨铜材。
合肥铝厂、计划“七·五”开始用6万安培电解槽逐步替换原有的4.5万安培电解槽并进行扩建;同步对石墨电极生产系统实施配套、扩建,以开发大规模和高功率的电极产品。到1990年将形成1万吨电解铝,0.5万吨石墨电极的生产规模;2000年力求达到2万吨电解铝、1万吨石墨电极。
〔措施〕
“七·五”期规划和后10年发展设想的基本思路是:依靠改革、开放,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政策,走挖潜、改造、扩建的路子,实现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扩大产量、增强效益的发展目标。为此,着重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强技术开发和引进:充分激发全省各冶金科研设计院、所,各大型冶金企业和冶金各大专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潜能,重点研究和开发全省冶金矿产资源中伴生的钒、钼、钴、铂、金等高价、稀贵金属的分离提炼深加工和硫酸渣综合利用等专门技术;同时积极有效地引进先进技术及装备,开发和发展高速线材,预应力钢丝钢绞线,连铸连轧钢材,球墨铸铁管,无氧铜杆,电解铜箔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注重智力投资扩大人才培养:努力改善有色工业学校、冶金技校的教研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保障有计划、高质量地为冶金行业培养出适应生产需要的专门中等技术人才;大力提倡和鼓励职工在职自学成材,发展多种形式的职工专业技术教育,扩大委培和办好各种专业轮训班,以造就大批高级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以保障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着力企业技术改造:20世纪内,着重对马钢公司的300立方米高炉、冶金炼焦炉、车轮轮箍,合钢公司的侧吹炼钢转炉,5吨炼钢电炉,焦化系统,金光钢厂的3吨炼钢电炉等进行更新、改造、扩建;对铜陵有色公司的粗铜冶炼、芜冶铜材加工、合肥铝厂和濉溪铝厂的铝电解系统、池州冶炼厂的铅、锌冶炼等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后的上述大多数生产系统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将达到当时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规模亦登上新台阶。
加强企业管理:宣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管理若干问题决定》等有关规定,全面规划、分类指导,督促和帮助企业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增强企业效益”,从夯实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结合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严格规章制度逐步实现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求得以少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产出。
〔统计管理〕
安徽冶金工业统计属双重指导。一是省统计局,二是冶金部和有色总公司。统计工作是以企业为基础,分别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统计科目和表式、冶金部和有色总公司编制的统计科目表式填报。其中统计局统计的企业范围较大,归类方法也有区别。
1958年以前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局直接统计的。1958年冶金厅成立以后,统计工作作为冶金行业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从厅到基层企业都设立了统计部门,将统计结果层层上报,到厅汇总。以日调度为准,出月产快报,指导日常工作,抓生产动态变化。根据月、季、年的最终统计资料,按报送制度,省冶金主管部门汇总。每年全省冶金系统都要将年终统计资料汇编,作为检查和考核计划执行情况。同时也将根据报送制度按月、季、年统计结果报送省统计局、冶金部和有色总公司。省冶金统计管理部门也负责地(市)冶金管理部门和企业统计管理部门的行业指导工作。
自1985年开始,组织了全省冶金系统开展第二次工业普查工作,并获得部、省的表彰。
安徽省冶金工业总产值表

说明: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安徽省主要冶金产品产量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