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获奖成果
一、烤烟优质适产栽培技术研究 任务来源:农业部。 完成单位: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王钦良、李道纯、程龙文、周艳荣、王兆善、王祥龙。 起止年月:1982~1986年。 鉴定者:1986年由省科委组织鉴定。 获奖:获1987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要点及应用推广:自1982年开始,经过4年试验研究和2年大面积示范,基本获得预期目标要求。提出适合安徽烟区的烤烟优质适产指标为125~175公斤/亩;提出控氮增钾,一般每亩施纯氮3.5~4.5公斤,在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不宜超过2.5公斤,在雨量较多的皖南烟区可增加到5~6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1∶2,相应的合理密度为1500~1700株/亩。化验分析评吸鉴定结果表明,本试验主要指标符合或接近优质烟的标准。 二、提高烟叶品质的栽培加工新技术研究 任务来源:安徽省农科院。 完成单位: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束鸿烈、汪廷录、王钦良、阎玉秋、陆天胜、韦有轩、李道纯、朱怀帮、王志德、杨清友等。 起止年月:1982~1985年。 鉴定者:1986年由安徽省农科院组织鉴定。 获奖:获1987年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成果要点:提出烤烟优质适产烟田的5项长相指标和适合安徽烟区生态条件特点的烤烟优质适产指标。 三、全国烤烟优质适产栽培技术研究 任务来源:农业部。 完成单位:中国农科院青州烟草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协作单位: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王钦良、李道纯、程龙文、王兆善、王祥龙。 起止年月:1982~1986年。 鉴定:1987年由农业部组织鉴定。 获奖:获198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要点及应用推广:该课题自1982年开始,经过4年试验研究和两年大面积示范推广,达到预期目标和要求,初步提出适合安徽烟区烤烟优质适产指标及其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适产指标125~175公斤/亩;施肥指标在中等肥力下每亩施纯氮3.5~4.5公斤,皖南烟区可增加到5~6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1∶2比较适宜;密度指标一般1500株/亩。1985年,在省内烟区推广种植累计达8万亩以上,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恢复安徽烤烟质量,实现规范化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四、烟草花叶病研究 任务来源:安徽省科委。 完成单位:安徽省农学院植保系、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李彦勇、金思明、李皖湘、王培琳、王杰、钱玉梅、程增林、丁守伟、伍万荣、高正良。 起止年月:1981~1988年。 鉴定:1989年12月27日由省科委组织鉴定。 获奖:获1990年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成果要点:研究查明安徽烟草花叶病毒优势种为黄瓜花叶病毒(CNW),烟草花叶病毒(TW V),马铃薯芽病毒(PVY)。用酶标记(ELISA)反向见接血凝等多种方法,能快速、准确检测病毒,其灵敏度达到标准化、定量化和规范化的程度。在病毒预测方面,根据多年观察记载资料,对12个生态因子用逐步回归法,经微机处理建立预测式,准确度高,用途广泛,同时探索出一套综合治理的防治策略。 五、烟草上斑须蝽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 任务来源:安徽省农科院。 完成单位: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亳州市烟叶经理部、固镇县烟草公司、宣城烟草分公司烟叶技术推广站。 主要完成人:钱玉梅、高正良、许权格、李甲林、徐永言、孙启钧。 起止年月:1987~1989年。 鉴定:1989年由安徽省农科院组织鉴定。 获奖:获1990年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成果要点及应用推广:查明斑须蝽在安徽烟区的分布与发生情况、年生活史、生活习性、发生的环境条件,以及空间分布类型,对烟叶产区的危害,防治指标和防治方法,可填补省内对该种害虫研究的空白,丰富和发展了烟草害虫的综合防治内容。1982~1989年在省内主要烟区调查验证和推广应用,直接减少经济损失63万元。 六、烤烟新品系S79—1选育及其栽培调制研究 任务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完成单位: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省烟草公司烟叶经理部。 协作单位: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安徽省烟叶产区各县烟草公司。 主要完成人:汪廷录、方传斌、张三却、王钦良、王民。 起止年月:1986~1989年。 鉴定:1989年6月27日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鉴定。 获奖:获1990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成果要点及应用推广:在1979年全国推广的优质品种长脖黄变异单株系统选育的基础上,选育出S 79—1新品系并研究出相应的配套技术。经4年试验示范和初步卷制评吸鉴定,该品系平均单产达158公斤/亩,亩收益390.6元,上等烟比例为13.17%,中抗黑胫病(优于长脖黄),耐花叶病和抗气候斑点病(优于G 140),内在质量及其协调性均优于原种,无地方杂气。4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1.9万亩,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安徽省第一轮烤烟良种区域及良种推广应用研究 任务来源:中国烟草总公司。 完成单位:安徽省烟草公司、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王民、金运芳、王志德。 起止年月:1986~1990年。 鉴定:1990年12月由安徽省科委组织鉴定。 获奖:获1991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成果要点及应用推广:准确地鉴定出各供试品种的主要性状、抗病性、栽培与烘烤特点以及适应性,并进行综合评价,为良种推广和区域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筛选出NC 89、G 140两个最优品种和G 80、S 79—1、K 399三个较优品种,确定各品种适宜的种植地区和范围,制定出主要栽培和烘烤技术要点。经过成果应用,使省内烟叶品质有明显提高,上等烟比率由1985年的0.14%猛增到1987年的39.19%。该项目研究首次应用模糊数学原理,从定量角度将产量、均价、尼古丁、糖碱比4个主要指标转化为一个非负实数的综合指标。 八、安徽省烟草侵染性病害调查研究 任务来源:中国烟草总公司。 完成单位:安徽省烟草公司烟叶生产购销公司、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 协作单位:亳州、芜湖、滁州、宣城、蚌埠等烟草分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民、钱玉梅、王正刚、高正良、邓正夫、李甲林、许权格、汪开保、张道统、周发权、孙启钧、姜平、冯开萍、李海峰等51人。 起止日期:1989年1月~1991年12月。 鉴定:1993年2月14日由安徽省科委组织鉴定。 获奖:获1993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成果要点:鉴定和查清安徽省烟草侵染性病害共31种,其中有6种为省内未报道过的病害;查明这些病害在安徽省25个产烟县分布情况;记述3年内12种病害在21个县发生和危害情况;进行主要病害流行规律、损失测估和防治试验及对白绢病、菌核病病原的生物学研究。共撰写论文和专项报告12篇,制作出比较完整和水平较高的标本、图片,为深入烟草病害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九、皖南优质烟综合技术研究 任务来源:安徽省科委。 完成单位: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皖南烤烟生产技术推广站、宣城地区行署科委。 协作单位:宣州市烤烟生产办公室、芜湖县烟草公司、芜湖县烤烟生产办公室、郎溪县烟草公司、郎溪县烤烟生产办公室、广德县烟草公司。 主要完成人:汪廷录、舒文成、兰志峰、刘崇山、韦有轩、孙敬权、张道统、徐子正、孙启钧、肖宏德、曹建生、张宗尧、吴瑞滕、汪开保、杜月健。 起止日期:1989~1992年。 鉴定:1993年2月12日由安徽省科委组织鉴定。 获奖:获1993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成果要点及应用推广:结合皖南烟区实际,推广应用纸筒育苗、平衡施肥、完熟采收、七步烘烤等7项新技术,在皖南烟区综合配套示范,烟叶内在质量达到国内现阶段优质主料烟指标,经评吸鉴定认为皖南烟叶其香气类型、风格与淮北烟相比,有明显的改变和提高,烟叶地方性杂气基本消除,烟叶质量接近云南、贵州烟叶。3年累计示范种植76857.5亩,取得社会经济效益934.2万元。该项研究居省内领先水平。 十、优质香料烟规范化配套技术研究 任务来源:安徽省科委、安徽省烟草公司。 完成单位:安徽省烟草公司烟叶生产购销公司、歙县烟草研究所。 协作单位: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滁州卷烟厂。 主要完成人:张宗尧、汪廷录、黄宣正、殷文定、邓正夫、刘承鹏、方传斌、李克华、程金奎、张均明、唐景林等27人。 起止日期:1991年1月~1993年12月。 鉴定:1994年3月27日由安徽省科委组织鉴定。 获奖:获1994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要点及应用推广:以提高香料烟质量为中心,采取单项研究与综合开发相结合,对品种、栽培、土壤肥料、调制、植保等课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总结出香料烟配套生产技术,并形成一定规模的香料烟产区,为香料烟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1993年示范片平均亩产烟叶63.9公斤,产出投入比为7∶1。烟叶样品经评吸鉴定,质量属中偏上到较好,经烟厂配方使用,基本达到优质香料烟的要求。该项研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填补了安徽省香料烟研究的空白。 十一、安徽省地方晒晾烟资源普查、性状鉴定、利用评价研究 任务来源:国家烟草专卖局。 完成单位:安徽省烟草公司、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陈学平、张宗尧、邓正夫、王志德、郭家旺。 起止日期:1988~1991年。 鉴定:1993年6月7日由安徽省科委组织鉴定。 获奖:获1994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成果要点:对全省地方晒晾烟的历史、种类、分布及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地普查,取得应用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兼具的成果。该研究征集种质资源16份,抢救了濒临灭绝的安徽省晒晾烟资源,丰富了种质资源库。通过对种质进行较全面的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内在品质特性鉴定,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具有较好潜力,可供工业利用的品种资源,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型卷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参数。对安徽省晒晾烟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品质特性和经济性状作了鉴定分析,总结出安徽省晒晾烟品种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度和较强的遗传改良潜力以及实际可用性,为发展和利用品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发展安徽省地方晒晾烟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已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十二、高效节能垄上热风道烤烟房的研制与应用 完成单位:亳州烟草分公司。 协作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能源办。 主要完成人:李阳村、许权格、孙学勤、祝文山、桑传杰等9人。 起止日期:1990~1994年。 鉴定:1995年6月13日由安徽省烟草专卖局组织鉴定。 获奖:获1995年安徽省科技星火四等奖、1995年阜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要求及推广应用:研制的新烤房其垄道呈垄上垄式,主垄上面的土坯改进成生铁板装置;垄上增设热风道,并对烤房的天窗和棚距作一定改进;进风口设在火门两侧,能减轻烘烤人员劳动强度,并保证烤房内升温平稳。烤房热能利用率为36.38%,比对照烤房提高15.39个百分点,每千克干烟耗煤1.16~1.27公斤,比对照烤房降低约40%。新烤房在亳州市烟区已普遍推广,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十三、YG 19型微机程控真空回潮机 任务来源:中国烟草总公司。 完成单位:杭州长城烟草机械设备厂。 协作单位:芜湖卷烟厂、杭州4509厂。 主要完成人:黄宝泉、邹秋生、王连元、怀剑平、张忠群、潘华新、金孝华。 起止年月:1988年6月~1989年12月。 鉴定:1990年7月26日由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部和浙江省计经委组织新产品技术鉴定。 获奖:获1990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90年度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要点及推广应用:YG 19型微机程控真空回潮机是在消化、吸收引进先进设备(法国马莱公司产品),结合全国卷烟厂实际的基础上研制的新产品。该机在真空活动门启闭机构和烟包传动机构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活动门采用上下直拉式,在门两边槽钢加强筋内装有与门等重量的配重,使门开闭轻盈自如,安全可靠。同时门与真空室之间的距离可调,抽真空一开始门即被自动吸合,去掉原进口产品上的4个拉门气缸机构;烟包平板小车采用链条传动,支承小车的活动平台、真空室内导轨的接轨与脱轨由电动推杆驱动,动作可靠,定位准确。该机具有3个特点:控制部分采用微机程序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方式,操作简便;综合能耗低;烟包回透率比YG 18高3%以上。 十四、W S-1型卷烟机微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任务来源:中国软件技术公司安徽分公司和合肥卷烟厂签定的合同。 完成单位:中国软件技术公司安徽分公司。 协作单位:合肥卷烟厂。 主要完成人:沈臣利、刘昌信、林锦煌、于林生、张柏林、曹曙光。 起止年月:1987~1989年。 鉴定:1989年12月18日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获奖:获1990年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成果要点及推广应用:该系统在省内首次采用霍尔集成开关电路制作传感器,每台卷烟机上有烟支计数显示器。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对降低卷烟盘纸消耗,加强车间生产管理起到积极作用,经济效益显著。 十五、JTY型振动输送机在线金属探测仪 任务来源:安徽大学与滁州卷烟厂签定的合同。 完成单位:安徽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协作单位:滁州卷烟厂、滁州无线电二厂。 主要完成人:吴先良、王良知、李晓东、王德华、乔国宝、张国玉。 起止年月:1988年7月~1989年12月。 鉴定:1990年6月6日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获奖:1991年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工商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国务院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技术监督局等5部委评为“1991年度国家级新产品”;同年获安徽省第二届发明展览会银奖;1992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成果要点及推广应用:JTY型振动输送机在线金属探测仪是在消化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德国HAU NI公司产品)的优点,结合全国卷烟厂实际的基础上研制的产品。该机为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除选择合理的传感器结构设计之外,在电路上采用了差动连接接收天线,锁定放大技术,脉冲鉴宽,隔离电源等一系列技术措施。通过采用相敏检波技术,使得检测不受被测物含水率的影响。在电路设计上,解决了生产线开关干扰等问题。该产品抗干扰能力优于进口同类产品,而且价格便宜,完全可以替代烟草制丝线上的进口金属探测仪。目前该产品已在全国很多卷烟厂得到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该产品不仅适用于烟草加工,也适用于纺织、造纸、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十六、YF-1型废烟支处理机 任务来源:安徽省经济委员会。 完成单位:阜阳县农机二厂。 协作单位:阜阳卷烟厂。 主要完成人:于树堂、徐建华、韩旭斌、杜长生、张万顺、周志奋。 起止年月:1990年12月~1991年12月。 鉴定:1992年1月19日由安徽省经济委员会组织样机鉴定。 获奖:获1993年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成果要点及推广应用:YF-1型废烟支处理机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引进先进设备的优点,结合全国卷烟厂实际的基础上研制的产品。该机采用独特的浅湿、辊压、搓开法工艺回收废烟支烟丝。烟丝回收率、整丝率高,烟丝色、香、味不变,可直接用于卷制烟支。该机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较,具有能耗低,噪声小,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使用维修方便等特点,现已在全国部分卷烟厂推广使用。 十七、W YP—180型自动化烟草薄片生产线 任务来源:中国烟草总公司。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河南开封东方石油机械厂、合肥卷烟厂。 协作单位:安徽烟草物资公司。 主要完成人:杨德来、谢海明、罗杰、张友传、杜世平、王纪录、李家勤、葛孝和、杨世植、樊传国等。 起止时间:1990~1994年。 鉴定:1994年10月20日由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科学院组织鉴定。 获奖:1995年被国家科委等5部委评为国家级新产品、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成果要点及应用推广:把烟草残质、废料加工成再生烟草——“烟草薄片”的辊压法生产线。它在吸收国内YBⅢA型90公斤/小时生产线和国外同类设备优点的基础上,对净化、贮料、混合、成型、烘焙和分切等工序设备作大量试验改进,研制了“S”形输片路径、引入热风、余热利用等技术的节电高效烘箱和具有阻燃及循环反吹风除尘功能新型负压贮料仓,采用先进可靠的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对生产线设备状况和主要工艺参数实现实时监控和数据处理。该成果较好地克服YBⅢA型料仓存在的工艺起火和需依靠空气压缩机等附加设备除尘问题,解决了国内烟草薄片生产设备存在的产量较低、电耗较高、控制单一等问题,在国内首次实现全线生产能力达到180公斤/小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该成果是国内唯一实现计算机全线自动化控制的烟草薄片生产线,其单线生产能力是国内现有设备的2倍,单位产量电耗下降1/3以上,水耗下降近1/2,具有控制先进、设备维修及人员费用低等特点。仅电耗一项,该生产线单线每年可节电40余万度,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八、SA/SIB 6000型卷烟横包机组DELTA—P进纸驱动控制系统国产化研制 任务来源:中国烟草总公司。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合肥卷烟厂。 协作单位:安徽烟草物资公司。 主要完成人:杨德来、张友传、杜世平、樊传国、刘学松、沈国强、潘安民等。 起止时间:1989~1990年。 鉴定:1994年1月28日由中国烟草总公司组织鉴定。 获奖:获199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科技双百二等奖。 成果要点及应用推广:针对6000型横包机组故障率高,维修难度大,国内无备件,且对国产条包纸大部分不适应,频繁堵卡停机的实际状况,参考原系统设计和指标,废弃其全硬逻辑组合的控制方案,引进微机控制新技术,采用旨在实现原系统功能,达到和超过其技术指标的全新设计。该国产化系统在可靠性和易维护性大为提高的前提下,明显改善堵卡纸现象,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该项成果采用了“转矩自动均衡”和“无滞后高压恒流驱动”两项步进电机驱动新技术,使该系统在功耗降低65%、走纸精确度提高33%的情况下全面实现进口系统的功能。丰富的微机软、硬件资源还使国产系统增加了过载、超温、纸位等检测和自动保护处理,这些智能化控制大大提高了驱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对环境、电网波动等的适应能力。 该成果为6000型卷烟横包机组(软条)DELTA—P进纸驱动和控制专用系统,可为该机组提供较进口原件价格远为低廉的维修配件和生产备件。同时在6000型机组国产化的工作中,该系统作为关键件之一可取代进口,提高6000型机组的国产化水平及国产化程度。在数控设备及其它运用步进电机场合,该项目的单元技术成果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十九、“罗布麻”药物卷烟 任务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完成单位:合肥卷烟厂、安徽医学院附院。 协作单位: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安徽医学院慢支小组。 主要完成人:于林生、丁士苗。 起止年月:1976~1982年。 鉴定:1983年2月21日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鉴定。 获奖:获1983年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国家轻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国家经委新产品金龙奖。 成果要点及应用推广:“罗布麻”药物卷烟具有药物治疗效果,对吸烟而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验证有止咳、平喘、祛痰、消炎作用,对肝、肾实质脏器无损害。“罗布麻”药物卷烟配方结构合理、药物和烟叶无干扰现象,产品经用户和现场评吸烟味醇和,质量符合卷烟轻工部部颁同等级标准,填补了省内药物卷烟的空白。“罗布麻”药物卷烟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量消费者反映该产品既能满足吸烟者的要求又能减少危害,罗布麻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合肥卷烟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