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会计制度
安徽省烟草工业公司组建初期,集产供销于一体,没有统一的会计管理办法。为尽快建立正常的会计管理秩序,省公司于1980年底征得省财政厅同意,以财政部制订的《工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参照商业部,供销总社制发的《商业会计制度》拟定适合烟草行业产销统一经营和分类核算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后经几次修改补充,逐步完善,形成具有烟草行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基层企业按生产、收购和销售环节分类核算,省公司把产供销各个环节经营成果汇总为一套报表。既能正确反映生产收购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又简化报表的编制和汇总工作,会计报表数据真实可靠,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982年,总结两年来会计管理实践经验,制定下发《安徽卷烟工业经济核算试行办法》(简称试行办法)率先在合肥、蚌埠、芜湖、阜阳、滁县5家卷烟厂试行。各厂遵照《试行办法》规定,从健全完善原始记录,整顿会计基础工作入手,继而按照厂部、车间两级核算体制分别核算。各厂在经济核算实践中,结合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对经济核算内容、核算方法以及经济核算同经济责任制挂钩等问题进行探索,为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和经济核算办法积累经验。
1985年,安徽省烟草系统执行中国烟草总公司制发的《中国烟草总公司系统统一会计制度》。
1987年,安徽省烟草公司在开展二级核算基础上,试行内部银行,实行双轨制核算体系,把事后核算深化为事先监督,即把各个部门的各自核算指标纳入核算体系,有效地控制生产车间的领料、行政管理部门的各种支出。有的企业实行资金归口管理,进行技术经济承包,实行内部独立核算,做到资金有定额,指标讲承包,考核定标准,奖惩能兑现。
经营烤烟收购和卷烟销售企业也试行生产经营与奖惩挂钩的多种形式内部经济承包制。
1988年实行职工工资与企业实现税利挂钩核算办法,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效益挂起钩来,企业出现生气勃勃的局面,树立了人人关心核算,处处注意节约的风气和团结协作、讲贡献的高尚风格。1988年全行业实现税利15.1亿元,工资3290万元;到1995年实现税利34.86亿元,工资18881万元。职工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
1990年,安徽省烟草公司根据1988年后推行记帐凭证、帐簿格式、记帐方法、凭证封面、报表封面五统一的会计工作规范的效果和经验,制定下发《安徽省烟草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规定及安徽省烟草工商企业会计工作达标升级实施办法》,对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办理会计交接等7个方面作出统一规定。定期对企业会计工作达标进行验收。
从1993年起烟草行业贯彻执行财政部颁发的《财务管理通则》、《会计管理通则》和《工业企业财务制度》、《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布置所属企业按两则两制的要求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核算制度,使企业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组织企业认真执行财政部关于财务会计转轨有关文件精神,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专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盘点。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在文件规定的许可范围内及时进行了处理,使企业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顺利完成了财务、会计制度的转轨工作。
1994年实行新税制,安徽省烟草公司针对新税制带来的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及时整理归纳有关增值税、所得税、出口退税、外汇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问题,解答并印发例题,进行讲解,圆满地完成1994年初存货中的价税分离工作,明确了增值税的计算、抵扣卷烟出口退税,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等一系列税制及会计核算方面帐务处理,保证了国家的既得利益不受侵犯,维护了企业利益。
安徽省烟草公司针对该系统会计专业人员较少、业务水平较低、一批老会计即将退休的情况,从省烟草公司成立时起,采取以老带新以及通过整顿会计基础工作、填报会计报表、会计汇审等形式,培训在职会计人员。1982~1990年间,先后举办6期财会培训班(半年期),培训财会人员800人次。委托安庆商校、芜湖商校代为培训两期财会专业学生300人。1993年,省烟草公司举办多期财会培训班,专题学习财政部颁发的“两则两制”,培训面达80%。截止1995年底全省共有财会人员666人,其中大中专文化水平专业人员270人,占总数40.5%;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12人、初级职称214人、会计员119人,占总人数的61.7%。省公司财务处在中国烟草总公司组织的1985年、1995年两次全国烟草行业财会工作评比中被总公司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在全国烟草系统会计报表单项评比中,安徽每年都被评为一等奖。
二、成本管理
安徽烤烟、卷烟生产相当一段时间内沿用30年代的生产工具与旧的传统工艺,成了企业增产增收、降低物耗的一种阻力。安徽省公司成立以来,合肥,蚌埠、芜湖、阜阳、滁州5家大中型卷烟厂陆续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新技术,使企业的固定资产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固定资产原值由1991年的2433万元增至1995年的200645万元。固定资产结构也更趋于合理、先进。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主要是建帐建制工作,一般企业都建立了固定资产帐簿,设置固定资产卡片,建立正常的添置和报废审批手续及盘点制度,保证了国家财产的安全。1987年以前卷烟工业实行综合折旧率,1987年至1993年实行分类折旧率。1993年实行新的财政制度,各厂在制度规定的折旧年限弹性区间内,选择适合本厂需要的折旧年限。卷烟销售、烤烟收购这两大业务,基本上是原供销、商业分出后的业务,大部份企业在初建阶段是一无资金,二无仓库,三无办公地点,开始归并省烟草行业时,固定资产原值仅为1814万元,1995年已达到57990万元。商业企业1981年至1993年实行综合折旧率,1993年以后采用的折旧方法与工业相同。
安徽省烟草公司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5个卷烟企业和1个烟叶复烤企业上。在成本管理中贯彻执行中国烟草总公司修定的《卷烟工业全国统一成本核算规程》和《烟叶复烤全国统一成本的核算规程》。根据这两个规程要求,制定有关定额分摊办法,统一成本计算口径,进行同行业成本指标的对比分析,汇总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成本的事先控制,开展经济活动分析,探索降低成本的途径。从1994年起全省烟草工业企业开展学邯钢,抓管理活动,产品成本的控制从“源头”抓起,先测定市场能按受的价格,再确定各项成本可控制的目标以及产品的盈利,实现部门抓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由以前的二级核算,扩展到三级核算,每一个班组,每一个机台都搞责、权、利挂钩,拓宽成本考核范围,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既考核产品的售前成本,又考核产品的后续成本。从1994年开始在原辅材料采购价格上实行最高限价,在原辅材料入库上执行验收制度,把住质量关。根据测算制定生产环节先进合理的定额,在销售环节确立最低限价,推行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管理。各企业间兴起比抓管理、比效益、比贡献、争先进的风气。
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着重于加强商品售价及3项费用(经营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管理,建立正常的商品毛利及费用率考核分析制度,卷烟毛利核算到每一个厂家,费用考核到每一个具体项目,各项费用以年初计划指标控制监督执行,使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事后反映变为事前参与,超前控制,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三、经济效益
安徽省烟草行业是安徽省财政收入的一大支柱,多年来烟草行业为省财政和国家积累大量资金,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自1981年实行烟草行业集中管理以来至1995年底止,累计为国家积累税利257.56亿元,烟草企业自身也得到迅速发展,固定资产由1981年的4981万元增至1995年底的25.86亿元;流动资金、固定资金,1981年为7141万元,截止1995年底,企业所有者权益达27.15亿元,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