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职工队伍
民国8年(1919年),门台子烟叶复烤厂正式投产,长年雇工20人,烟叶收购复烤季节临时招雇400人,此为安徽烟草产业工人队伍形成之开端。20年代以后,随着卷烟作坊、卷烟厂的兴起,烟草产业工人逐年增多。民国35年,蚌埠有私营卷烟厂46家,工人3500多人。民国37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卷烟厂纷纷倒闭。民国38年3月,国营东海烟厂从苏北迁移到蚌埠市,有职工222人,之后成为安徽省烟草行业首批国营企业职工。
建国初期,国家扶持轻工业生产,各地兴起办烟热潮。芜湖市兴办长江、新生、益民、大东、江南等机制卷烟厂11个,手工卷烟厂8个,切丝厂6个。蚌埠市有裕民、江淮等33家私营卷烟厂。安庆有福华、大星、大中华等卷烟厂。之后,经过“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经济情报)运动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卷烟厂组织起来成立公私合营卷烟厂,至1956年末,全省共有国营卷烟厂10个,公私合营卷烟厂2个。1980年,安徽省烟草工业公司接收上划(注:根据皖政[1980]159号文件《关于成立安徽省烟草工业公司的通知》,全省烟草系统建立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集中管理体制,将原分属地方管理的烟草工商企业,统一划归省烟草工业公司管理。)企业职工6943人,1981年接收上划分、市公司、县公司后,年末职工12459人。1982~198年间,继续组建上划接收新建的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职工,1986年末,全省职工1804人。1995年全省共有国有企业91个,职工20587人。隶属烟草行业管理的集体企业9个职工3478人。
1981~1995年,全省烟草系统新增职工9794人(含部分上划单位职工),其中国家统一分配的转业、复员、退伍军人3192人,大中专院校和技校毕业生2597人,共占所增人员总数59.1%。安徽省烟草公司成立后历年职工总数,见表5-7-1,新增人员情况见表5-7-2。
安徽省烟草公司成立以来职工总数一览表

说明:该表摘自安徽烟草公司历年劳动工资年报。
安徽省烟草系统新增职工人数一览表

说明:该数据摘自安徽省烟草公司劳动工资年报。
*含当年上划单位人数;**含当年劳动制度改革,新增合同制工人人数。
工商企业职工比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结构调整而变化。按同一统计口径计算,1984年工商企业职工比为2.55∶1;1988年上升到最高值为3.44∶1;之后,逐年下降,至1995年为2.87∶1。
1995年,全省烟草职工20587人,其中女职工7817人,占38%。工业企业15094人,其中按照职务职称岗位划分:管理人员1706人,工程技术人员903人,生产工人10210人,服务人员1336人,其他939人,分别占职工总数11.3%、6.0%、67.6%、8.9%、6.2%。按文化程度划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038人、中专及高中9902人、初中以下8647人,分别占职工总数的9.9%、48.1%、42%。
二、用工制度
1950~1984年间,安徽烟草系统执行国家“统包统配”的固定工制度,企业所有工人统由当地人民政府劳动管理职能机构分配。劳动部门根据烟叶收购、复烤工作季节性强的特点和卷烟厂年终生产任务重、用工多的实际情况,允许烟草企业使用部分季节工(临时工)。1984年,安徽省烟草公司部署烟草企业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用工制度的决定,执行省劳动局1982年关于新增职工实行合同制用工制度的规定。1985年,蚌埠卷烟厂新增的3名职工,成为安徽烟草系统第一批合同制工人。1986年,蚌埠、合肥、芜湖卷烟厂分别在当地向社会公开招收474名合同制工人。1995年,省烟草公司组织全省企业职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的部署,逐步实行劳动合同制。
三、劳动调配
1980年以前,安徽省烟草企业工人调配由企业主管部门与同级劳动局管理。安徽省烟草工业公司成立后,负责全省烟草系统工人调配管理工作。1981年5月,安徽省劳动局、省第一轻工业厅联合下达《关于省各级烟草工业公司劳动工资有关问题暂行规定》,对烟草企业工人调配管理权限作了规定。1983年,根据省烟草公司上划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实际情况,安徽省烟草公司与省劳动局于是年10月联合下达《关于全省烟草系统工人调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各级烟草公司的工人调动统一归省烟草公司管理,并对工人调动审批权限作出具体规定:工人在烟草分公司内部调动,由分、市公司审批办理;跨地、市、县调动的,由分、市公司审查,报省公司审批;省内跨系统调入烟草系统的,分市公司审查,报省公司审批,调出或对调的,由分、市公司联系办理,报省公司备案;省外调入的,省公司审查,省劳动局审批,报总公司备案;调出省外或与安徽对调的,省公司直接办理,报省劳动局备案。1987年,省烟草公司根据企业管理“简政放权”精神,下达《安徽省烟草系统工人调动暂行规定》,允许企业自主调入工人。是年,各企业系统外照顾性调入工人164人,是省公司成立后调入工人最多的一年。1990年,省烟草公司贯彻执行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控制职工总数的要求,及时下达《关于加强劳动计划管理严格控制职工人数增长的通知》,除少数技术骨干和配备领导班子外,严格控制系统外调入。从此调入工人逐年减少,1995年仅调入21人。
1981~1995年,全省烟草系统共调配职工4290人,其中系统外调入847人,为全省职工内部交流和引进技术骨干,促进烟草工商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四、劳动定额
建国前,私营卷烟厂招雇包烟、撕烟叶临时工,确定日劳动定额,按件付资。建国后,卷烟厂固定工人实行岗位责任制,对临时工实行定额管理或计时管理。1965年,蚌埠烟草分公司部署各企业执行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编制的卷烟劳动定额,联系各厂实际情况制定各工种劳动定额,开始实行劳动定额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额管理难以付诸实施。
1980年,安徽省烟草工业公司成立后,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工作。1983年,省烟草公司编制下发《安徽省烟草工业企业劳动定员定额试行标准》。1985年,执行中国烟草总公司修订颁发的烟草工业劳动定额标准。各厂制定具体定额指标,落实到人、机组,开展贯彻标准、全面达标竞赛活动。1992年1月,省公司针对企业制丝定员定额管理混乱的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卷烟生产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制丝部分)。1995年,各企业贯彻执行国家劳动部、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编制的行业推荐标准,即LD/T 78.1—1995—LD 78.9—1995标准。
10多年来,劳动定额管理成效显著。全省烟草企业YJ14/23、劳格2、PROTOS、莫林9-5、帕斯姆卷接机组,SASIB、BE、GD、YB 22包装机,KDF 2滤棒成型机等主要设备的产量定额、定员定额实际水平平均接近或达到国家标准。1995年,全省主要烟厂实际万箱卷烟用工水平:蚌埠卷烟厂51人,芜湖卷烟厂65人、合肥卷烟厂85人,阜阳卷烟厂65.8人,滁州卷烟厂59人,亳州卷烟厂60人,砀山卷烟厂52.3人,处于全国同行业中等水平。
五、劳动生产率
安徽省烟草公司成立后,在国家统一的劳动政策下,加强劳动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政治、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推行与工资挂钩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激发职工劳动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按照国家统计口径计算,全省卷烟工业劳动生产率1991年比1984年提高252%,年递增14.1%;1995年比1991年提高16.3%,年递增5.1%。全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91年比1984年提高232.5%,年递增12.6%;1995年比1992年提高20.3%,年递增6.34%,见图5-7-1。
图5—7—11984~1995年安徽省烟草系统劳动生产率示意图

说明:空心条形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实心条形为“卷烟劳动生产率”。
六、工人技师
1956年,安徽省轻工业厅制定卷烟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划分一至七个等级,确定每个工种每个等级应知应会考核标准。1959年,全省曾评定数名工人技术员(技师),之后,技师考评工作中断。1963年,卷烟工人技术等级重新划分为一至八个等级。1979年,轻工业部颁发《卷烟工人技术等级标准》[试行本]。198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修订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划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部分工种)4个等级,正式将技师列为技术等级和工人技术职称,恢复技师考评工作。1988年,省烟草专卖局制定下发《安徽省烟草行业技师聘任制工作实施方案》,并在合肥卷烟厂试点,全面开展技师考评工作。1988~1990年,全省对制丝、制丝设备修理、卷接操作、卷接设备修理、包装、包装设备修理、复烤、复烤设备修理、滤棒成型、滤棒成型设备修理、电工、车工、刨工、钳工、厨师、汽车驾驶和修理等17个工种进行技师评聘,共评聘61名工人技师。
七、劳动模范
建国以来,全省烟草系统职工中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好、政治觉悟高、业务技术能力强、懂经营、善管理的劳动模范。据不完全统计,从1954~1995年受到全国和省级表彰的个人达37人次,详见表5-7-3。
获全国、省先进模范称号人物表

说明:1994年7月22日,李邦福因经济问题败露后被捕,检察机关正在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