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军运机械与设施
民国12年(1923年)11月,北洋政府制定《铁路军运暂行条例》,控制省境津浦铁路的军方在蚌埠站设军事运输主任。民国18年8月,执行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制定的《铁路军运条例》,蚌埠站不设军事运输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在蚌埠站设立军运办公处。1949年省境铁路先后获得解放,普遍实行军事管制,但无专门的军运机构。
1951年2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驻蚌埠铁路分局军事运输代表办事处(以下简称蚌埠分局军代处),编制10人,5月组建完毕,7月正式办理运输,下设驻合肥站、裕溪口站军事运输代表办事处(下简称站军代处)。1953年裕溪口站军代处撤销。1954年9月,增设蚌埠站军代处。1957年3月,撤销蚌埠、合肥站军代处。1958年10月,合肥铁路局成立,翌年4月军代处由分局级升格为路局级军运处,地址由蚌埠迁至合肥。1961年2月,合肥军运处迁驻蚌埠,改称蚌埠军运处。1964年9月,增设三界站、芜湖站军事代表室。1965年11月15日,增设滁县站军事代表办事处,撤销三界站军事代表室。1969年1月,蚌埠军运处降格为分局级军代处,由原来两科定员23人,改编为5人,归属上海铁路局军运处领导。同时撤销芜湖站军代处。1973年3月,复设芜湖、合肥站军运室。1977年5月,成立芜湖地区办事处军事运输处,撤销芜湖站军运室。1985年7月,组建屯溪站军代处。1987年5月正式承办军运任务。
1986年4月恢复三界站军代处建制。1987年,蚌埠分局军代处定编10人,芜湖铁路办事处和合肥站军代处各定编4人,屯溪、三界站各定编2人。
建国前,没有专门的军运设施。建国后,根据军运与战备的需要,逐步修建了必要的军用站台、仓库、平场和专用线。1952年1月,境内修建最早的蚌埠航空学校军事专用线竣工。在修建军运设施时,尽力贯彻平战结合,军民两用的方针。至1987年12月,已有军用站台12座,其中联合站台7座,顶端站台5座,仓库5座,专用线17条,总延展长度为39.098公里,军用到发线8条,设备齐全的军供站3个。
二、军运业务
1950年10月~1953年6月,主要完成了抗美援朝运输,经省境津浦铁路运送约23万志愿军入朝参战。1962年6~11月,主要完成了东南沿海紧急战备运输。1969年,支援珍宝岛作战运输。1974年,支援西沙群岛作战运输。1979年组织对越自卫反击战运输等。1984年,完成了赴滇备战运输。各级军代处经与铁路部门密切配合,妥善安排,精心组织,严格各项安全措施,做到了及时运输,安全运送,圆满完成了作战运输任务。
1949年9月1~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某军3千余名官兵及武器装备,由合肥站装载运至武汉。蚌埠铁路分局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调用各种车辆699辆,顺利完成了部队调防运输任务。1969年,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三北”(东北、华北、西北)的防御部署,驻三界、滁县坦克某师调往华北长治,于11月12日至17日装车485辆,开行22列,及时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
随着合成部队与技术兵种的建立与发展,军事演练运输不断增加,每年7~10月间,南京军区组织杭州、无锡、南京、徐州等地部队,到皖境内进行实弹演练活动。1980年以来,每年参加演练的官兵专列到、发20余列,800余辆。70年代,为加强国防能力,省境内铁路已有卫星发射和导弹部队的专列运输。80年代,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驻皖南某部军事基地,每年组织一次专列,运送特种部队到西北某地进行实弹发射演习。在军路共同努力下,安全、准确、保密、迅速地完成了部队演练运输。
建国初期,新老兵运输量较小。1957年国家实行兵役制后,境内铁路各级军运机构,协调当地民政、部队、运输等部门,按期完成了一年一度的新老兵运输工作。1965年前,铁路部门使用棚车运送,以后,逐步使用客车。1981年后,全部改用客车运送,改善了运输条件。各主要车站还成立了服务组,开辟服务新项目,开展延伸服务,深入部队托运行李和预售车票,主动为新老兵服务。
建国以来,安徽省境内铁路沿线部队驻军、军用仓库、军工厂等增多,随着国防建设的发展,日常军事运输亦逐年递增,军运品种渐趋复杂,要求亦越来越高。主要有武器、弹药、油料、军用水泥、煤炭等物资运输。1980年以来,月装车量约13000吨。省境内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部队抢险救灾年年都有。铁路部门对部队抢险救灾运输的车辆,随要随到,及时装车,优先放行。
三、军交工作建设
在军运业务建设上,分局军代处加强以军运计划为重点的管理工作。接上级下达的月度军运计划后,及时将有关内容通知上级铁路部门。建立对月度计划发站、到站、品名变更等核准制度。军代处军运调度员与铁路分局调度所计划调度员按照核实后的月计划,安排到日计划中,将月、日计划兑现率作为军路双方考核指标。在实施日计划中,军事运输调度员掌握好装载、运行、卸载三个环节。军代处对整列方案运输、整列人员运输均派人到军运现场,指导部队装车,组织部队按时登车。由于军路双方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使计划兑现率显著提高。1984年以来,月装车计划兑现率由原99.1%提高到99.5%,日装车计划兑现率由原98.6%提高到100%。
1984年2月,总后勤部发出《交通沿线军交工作正规化的要求》。其后,总后勤部与铁道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铁路军运基础建设工作的通知》。依据文件精神,各级军代处以建立责任制为核心,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标准;铁路部门本着“结合、纳入、一道”的原则,建立了军运组织,配备了专(兼)职军运员。蚌埠分局和驻蚌埠分局军代处联合制定了5万余字的《军运工作细则》,经上级批准印刷成册下发执行。由于军路双方努力,使省境内军运工作做到了岗位职责分明,各项制度健全,作业程序完整,考核评比有据,检查验收统一,为迅速准确、安全保密、综合运用、经济合理地完成军事运输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7年9月,蚌埠分局军代处、芜湖铁路办事处军代处分别被总后勤部和南京军区授予“军交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蚌埠分局,合肥、蚌埠东站、滁县车务段被铁道部和总后勤部授予“铁路军运基础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芜湖车务段被南京军区授予“铁路军运基础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