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轮船招商局芜湖办事处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李鸿章令朱其昂筹备,招商集股,于次年一月十七日正式成立总局,设于上海。清光绪二年(1876年),招商局在安徽芜湖设立办事处(行栈),在芜湖购入张顺兴等座落驿前铺基地7块,建货栈3座,容积为34万立方尺。清光绪四年又添置鸡窝街(现吉和街)基地6块,置趸船1艘,开办业务。民国2年(1913年)至民国15年,招商局先后在芜湖兴建正式码头1座,有2千吨“新安”趸船1艘,两层钢筋水泥仓库1座,面积1814平方米,容量为3000吨。并有平栈房一座,楼房15处,平房101间,地产面积32.47亩,民国21年,招商局改为官营,划归国民政府交通部管辖。后改称为招商局芜湖分局。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轮船招商局组织长江业务管理处,随国民党机关退于武汉,后入四川。同年,芜湖沦陷,招商局芜湖分局全部资产被日本侵略军侵吞。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4年(1945年)10月,招商局派陈照普到芜湖接收日伪产业,筹办招商局芜湖办事机构,重开业务,称轮船招商局芜湖办事处,拥有码头7座,仓库8座,容量为4.1万吨,地产面积32.472亩。火轮3艘,拖轮10艘,铁驳18艘,木驳6艘,木客驳两艘。民国35年9月10日,招商局芜湖办事处改为芜湖分局。民国37年10月1日,又改称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1949年芜湖解放前夕,招商局芜湖分公司开始遣散人员,业务基本停顿。1951年1月招商局改组为中国人民轮船公司,同年2月成立人民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1951年3月,人民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和长江航务管理局南京分局芜湖办事处合并为长江航运管理局芜湖办事处。1952年8月改称长江航务管理局芜湖港务局。
二、太古航业公司芜湖办事处
由英商太古洋行经营。太古洋行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成立于上海。清光绪二年中英《烟台条约》签定后,太古航业公司开始在安徽芜湖、安庆等处设置码头和堆栈,停靠客货班轮。清光绪三十三年在芜湖租界内建4大货栈。翌年,建成芜湖最早的栈桥浮码头两座。民国7年又建仓4座,总容量7500吨。据统计:清光绪四年至民国3年,英商每年在芜湖进出口贸易船只总吨位,占芜湖进出口贸易船只总吨位的70%以上。主要出口大米,其他有菜籽、茶叶、杂粮等。主要进口布匹、食盐、百杂货为大宗。民国19年添造“芜湖”号新轮1艘,载重量2000吨,开芜湖与各地航线。抗日战争期间,所有码头、仓库均被日本侵略军侵吞。抗日战争胜利后,因码头被毁,太古航业公司停止在芜湖的航运业务,在芜湖码头的设施仅有趸船1艘,铁跳板1个,仓库4座,办公房屋1座。1955年,英商太古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办事处职员钱良铨造具财产清册,将该公司全部财产移交给芜湖港务局。
三、怡和轮船公司芜湖办事处
由英商怡和洋行(即渣甸洋行)经营。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怡和洋行在上海设分行,经营北洋航运。随后派船进入长江。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怡和轮船公司在安徽芜湖设趸船1艘。清光绪三十三年开始在芜湖租界内购置滩地,建筑码头、贷栈。民国8年(1919年)在芜湖有码头1座,仓库1座,容量为880吨,货物运输主要出口米、麦、菜籽、茶叶等,进口以布匹、百杂货为主。抗日战争时间,怡和轮船公司的码头、仓库,均被日本侵略军侵占。抗日战争胜利日军投降时,怡和洋行的码头栈桥及趸船全被毁坏。仅存仓库1座,办公室8间,由民生实业公司租用。
四、日清轮船公司芜湖出张所
即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由日商经营。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原先经营长江航运的日本邮船会社,大孤商船会社,湖南汽船会社,大东汽船会社合并组成。资本总额810万日元,日本政府年补助80万日元。日清轮船公司创立之初,曾招纳少数中国股份,故名为“日清”。但不久,中国股份均被日本商人陆续侵吞。
该公司在中国沿海和长江航行船只共28艘,总吨位6万多吨。其中航行申汉线的有“凤阳丸”、“岳阳丸”、“南阳丸”、“大员丸”、“大利丸”等9艘。日清轮船主要运出粮、油、猪鬃、生漆等农土特产,输进棉纱、布匹、啤酒、纸张等消费品,另还私运烟土,贩卖军火,到20世纪30年代,日清公司资本增至1620万日元。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清轮船公司在安徽芜湖设立“出张所”(即办事处)。并在芜湖关门洲外江设“大阪”、“菱边”两艘趸船。日清长江申汉线来往班轮均在芜湖、安庆等地停靠。民国22年(1933年),日清公司在芜仅剩1艘“贞安”趸船,容量为2500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日清、大阪、日邮、三井、三菱、山下等8家航运业,合组为庞大的垄断组织“东亚海运株式会社”,民国30年珍珠事件后,所有停泊在中国各港的太古、怡和和悬挂意大利旗帜的中国三北公司的船舶及水陆设施,均由日本军部下令归“东亚海运株式会社”接受改编使用。民国34年(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东亚海运株式会社”的在华产业遂为中国接收。
五、三北轮埠公司芜湖公司
民国4年由浙江镇海县人虞洽卿(即和德)为了发展家乡龙山地方经济,经与宁绍公司航线连络而设立的,因为龙山地居浙江镇海、慈溪、余姚之北,故名之曰“三北”(《中国轮运业的兴起》第480页),总公司设于上海、宁波。民国26年2月统计,三北轮埠公司分布在长江各线的船舶计24艘,总吨位3万余吨。其中汉申线有“长兴”、“龙兴”、“新宁兴”、“醒狮”、“松浦”、“新浦”、“清浦”8艘,计19606吨。三北轮埠公司于民国7年在芜湖今8号码头附近,购置滩地,建筑码头,民国8年在芜湖设立分公司,同年在安庆置趸船1艘。开办客货运输业务。三北轮埠公司芜湖分公司的办公地点在今新芜路邮电局对面,有码头1座,趸船1艘,货运出口主要是大米,还有牛皮、鸭毛、茶叶等,进口主要是杂货。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负责分公司总务的张拱北将三北公司移交给招商局芜湖分公司军代表接管,1954年1月7日移交芜湖港务局。
六、利淮河工小轮有限公司
是淮河最早开业的轮船运输企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安徽巡抚冯氏发起,经清政府农工商部、外务部许可,邮传部批准,正阳关商务总会出面,永昌钱庄老板王锦芬、大丰钱行经理管浦如等,官商集资15万两白银,购买挖泥船,于翌年开始在乔家口、老子山两处挖掘浅滩,并招聘技师,调查河道,清光绪三十四年在正阳关成立“利淮河工小轮有限公司”,由方皋、李德琦两人负责经营。在临淮关、盱眙两地设停泊分公司,购买两艘小轮船,命名为“利淮”、“九皋”,其船长9米、宽2.1米,吃水0.9米,载客70人,开辟正阳关至码头(江苏淮阴东南)。船程467.5公里,两艘船同时对开,三日1班,每逢农历二、五、八从正阳关开出,第一天停临淮关,第二天停盱眙,第三天到码头。停业时间有两说:一说次年秋因亏损停业;二说三年后,因船坏无修复能力,船废停业。
七、芜湖小轮业
芜湖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有立生祥小火轮公司设立,租用洋商小轮3艘,挂英商旗号,航行于芜湖至庐州一带。清光绪二十六年又有顺丰公司设立,亦挂英商旗号,来往于安庆、南京及巢湖间,清光绪三十年起有官商合办,商人集股,纷纷开办小轮船运输公司,统称小轮业,见表4-4-3。
芜湖小轮业情况表(清光绪三十一年~民国8年)

芜湖小轮业的开业和停业变化很快,每年都有新的小轮业开张和旧的小轮业停业。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向皖省注册开业的见表4-4-4。
芜湖海关报皖省内河行驶小轮表

民国11年~民国21年,芜湖地区先后开办并经注册发照的航运企业有泰昌、利济、协合、源丰、大安、洽商、永济、福记、隆兴9家航运公司。拥有小轮63艘。载重量最大的为泰昌公司“新升隆”号,载重233.78吨,最小的为利济公司的“浮槎”号为3.85吨。利济公司在芜湖江边以两艘木船设浮码头两处;协和、泰丰、泰昌、大安、源丰5家共同在芜湖江边以钢质船两艘设两处浮码头,到民国22年,安徽省江淮各口岸有19家小轮公司,拥有小轮53艘,见表4-4-5。
安徽全省江淮各口岸小轮一览表

抗日战争胜利后,小轮运输业兴起,长江航运呈现一派虚伪繁荣景象,芜湖地区建立起40多家小轮运输业,登记注册的有20家。见表4-4-6。
芜湖小轮业

八、长淮民营轮业合组公票处
利淮河工小轮有限公司开业不久,临淮关成立便商轮船公司,由一艘“祥贞”小汽轮,当天往返于临淮关、五河之间。民国4年(1915年)到民国21年,先后成立“通达”、“裕淮”、“淮新”、“护淮”、“兴淮”等轮船运输公司和“裕淮”、“通淮”、“利达”等轮船运输局,这10家轮船运输企业先后迁设于蚌埠,共有轮(汽)船26艘。其船名:泰来、裕顺、通江、兴昌、仁昌、飞鸾、飞腾、裕华、三星、建华、达利、永安、宁远、利商、瑞春、永平、同森、淮燕、江安、淮安、重庆、新裕汇、新裕淮、新公兴、新保元、新裕安等。其中最大为20马力,小的为8马力,最大载重吨为40吨。另有木驳30艘,沿河重点港口设有趸船10余艘。营运航线有:蚌埠~正阳关,蚌埠~阜阳,蚌埠~亳县,蚌埠~三河尖,蚌埠~田家庵,蚌埠~临淮关,蚌埠~怀远,临淮关~五河。经营范围以客运为主,顺捎小宗货物。进口以五洋百货食盐为主,出口茶、麻、禽、蚕、牛羊皮等。民国21年蚌埠商会出面,组织蚌埠轮船同业工会。民国23年春,为协调淮河各家之间的矛盾,由轮船同业工会出面,将10家公司26艘轮(汽)船折成364股,48户,联合组成“长淮民营轮业合组公票处”,公推陈儒臣任经理,总处及各地分支机构共有职工百余人,船员250余人。所有入股公司共同签订合同,统一规定班期、划定票价,实行联合经营。民国26年7月,日本侵略军侵华后,国民政府征调淮河轮船13艘、驳船8艘,其中公票处被征9艘,为此,公票处召集股东代表共同签订合同、规定福难同当,共同担负损失。民国27年2月,蚌埠沦陷前后,除被日机炸沉和自动沉没船舶外,只有3艘船舶逃至淮河上游支流沙河、界首一带继续航行。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公票处前董事长穆子君等人向国民政府敌产处理处领回轮船3艘,同时打沉船两艘,大修1艘,另从江南开回轮船9艘,总计15艘。于民国35年4月,经国民政府工商管理机关批准“长淮民营轮业合股公票处”正式复业。1949年8月,公票处股东季寿山等人另组“江淮水上运输公司”,后改名“江淮协记水上运输公司”,开业时并无船只,专为公票处招揽货源,收手续费10%,以此所得,购轮船6艘,稍后,此公司突然销声匿迹,轮船仍参加公票处营业。民国26年~38年公票处营业境况不佳,有半数股东退股单干。蚌埠解放时,公票处只有轮船8艘(其中5艘后经蚌埠市人民法院判决没收归公),且机构雍肿,亏损严重,劳资纠纷叠起,企业呈半倒闭状态。1952年,蚌埠市人民政府对公票处进行整顿,改选了经理,裁减冗员20余人,安排资方兼职10余人。同年,银行向公票处贷款16500元人民币,修理轮船4艘,至年底盈利2万余元。1955年1月1日,公票处改名为“蚌埠民营新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有轮船5艘,48户,905股(最大股份6000元,最小24元)。共折股金77000元。在田家庵、正阳关、阜阳设立三个分公司,怀远、凤台设有两个办事处。有职工41人,船员50人。开蚌埠——怀远客班航线1条,蚌埠——正阳关,正阳关——阜阳不定期货班航线两条。1955年上半年完成客运83056人,119.420人公里,货运618吨,72.514吨公里,平均月收入1万元左右。
1955年12月5日,经安徽省航运管理局和蚌埠市对私改造办公室批准,该公司转为“公私合营安徽省蚌埠轮船公司”,并在怀远、阜阳、正阳关、田家庵设四个营业点,合营公司有拖轮5艘,205.76马力,客轮1载重艘,127客座,客驳1艘135客座,客货驳28客位,1153吨,共有职工96人,其中公方代表4人,私方代表6人,职工28人,船员58人,总股金83687元,其中公股36000元,私股47687元,1956年7月1日,纳入国营安徽淮河航运管理局。
九、公路局芜湖航运总站
民国34年(1945年)冬,由安徽省政府接收日本在华扬子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的财产后成立,隶属安徽省公路局领导。共有轮船10艘(其中:燃煤轮6艘,燃油轮4艘)。驳船6艘,400多载重吨,670马力,800多客座。10艘轮船分别命名为:安庆、兴芜、兴裕、江晓、庆利、皖光、航一号、航四号、航五号、道仁号。6艘驳船分别命名为:皖运一、二、三、四、五号和九号(作趸船用)。
站址设在今省航芜湖一号码头和二号码头之间的江边,有两层楼房1座,200多平方米,有职工近百名,下设安庆、大通、裕溪口3个航运站,和雍家镇、三汊河、运漕、黄雒河、东关、林头、巢县、旧县(今新港)、荻港、刘家渡、土桥、贵池、枞阳、石桅、峨桥、黄墓渡、导陵等18个代办站。
该站属省管轮船运输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经营客运为主,货运为辅。1949年4月芜湖解放。华东支前司令部航管处派朱传仁以军代表名义接管总站的全部部产。接管的船舶有兴芜、兴裕、航五号、道仁和皖运一、二、三、四、五号等客驳和1艘木质驳趸船。共计移交船舶12艘,总计350载重吨,630马力,800多个客位,另有砖木结构两层楼房一栋,木板铁石结构票房一所,以及木桩栈桥浮式码头一座,配有钢质水泥面趸船一艘,职工280人。
十、公路局蚌埠航运总站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蚌埠接收敌轮船8艘,驳船32艘。民国36年12月21日,经蚌埠技术员办公处批准成立公路局蚌埠航运总站,站址在纬一路新船塘口门,共有职工240多人,其中船工200人。
蚌埠航运总站是省管轮船运输企业,经营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经营正阳关至五河的客货运输业务,总站下设正阳关、田家庵、临淮关、五河等航运站。
1949年1月蚌埠解放。由华东支前司令部组成的接收大队于1月22日接管该站。并改组为“蚌埠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公用事业部航政组”,组长叶宗源,副组长石光岩。接管的人财物有:职工6人,船员172人;破旧轮船8艘,木驳船32艘;空洋房一座,19开间;船舶维修厂一座。
接管后的航政组,经过整顿、改组、充实、发展,几经更迭,后成为“国营安徽省淮河轮船运输公司”。
十一、长淮民营轮船公司
1949年2月20日,私商郑贵昌等人向蚌埠市公用事业部航运组申请批准,成立“长淮民营轮船公司”,公司共集中社会单船和从公票处拉来轮船计11艘,专营货运。由于公司内部混乱,蚌埠市政府于1951年3月24日命令停业整顿,其时轮船只剩5艘。整顿后改称“大业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同年9月2日,又因违反工商管理条例被停业,改名“五轮售票处”。五轮即源大、新江淮、新利江、建淮、光明。售票处以欺骗手段,向银行骗取贷款五千万元(旧币)。名为合作经营,实为单干。至1952年11月,又公推淮河航运局、市房产科、蚌埠海员公会为公股,陈士效、郑贵昌等为私股,成立“建业轮船公司”。仍以原5艘轮船作为资产。开展业务后因经营不善,欠债过多,经蚌埠市人民法院判决,破产还债。公司于1954年5月31日宣布停业解散。
十二、芜湖长江轮船公司
是交通部轮船总公司的直属全民所有制航运企业,设在安徽芜湖市江岸路,原安徽省皖江航运管理局局址。1964年9月7日根据国务院批转交通部《关于长江干线运输实行统一管理问题的报告》和交通部《关于长江干线运输实行统一管理交接原则的意见》的精神,安徽省交通厅和长江航运局达成协议,将省经营管理的长江干线和部分支线轮驳船运输业务移交给长江航运管理局统一经营管理,并于1965年1月1日成立“长江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据1965年6月统计,公司共有客货轮船17艘,4515客位,2017匹马力;货轮6艘,625载重吨,518马力;拖轮53艘,7076马力,驳船402艘,2418客位,52689载重吨。其中:铁驳69艘,35250载重吨,木驳321艘,17439载重吨;客驳12艘,2418客位,1965年完成港口发货运量608.3万吨。
1965年12月长江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改称长江航运公司芜湖分公司。1972年11月,划归长航上海分公司领导,改名“长航上海分公司芜湖办事处”,1975年10月改为“长江航运管理局芜湖分局”,辖芜湖、九江、安庆、池州、铜陵、马鞍山6港,形成政企合一体制。1984年2月,实行政企分开。港航分管,改为“芜湖长江轮船公司”只经营轮船运输业务。下设客货轮船2队、拖轮船队、驳船队、二坝航修站、鲁港航修站、公安局、河运技工学校、职工医院、防疫站、设计室、劳动服务公司。所有港务站、中心站都分别归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九江港务局,从1984年2月1日起,划归长江航务管理局领导。
1988年在职职工6021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者14人,中级技术职称137人,初级技术职称347人。
1988年,公司拥有在册船舶505艘,其中:客轮33艘,总客位22036个,拖轮44艘,2020马力(1486.7千瓦),驳船390艘,22.8万载重吨。另有与之配套的职工医院、职工学校、粮油供应站、食品厂、救生衣厂、船舶航修站、机电设备厂、劳动服务公司等,有流动资金1717.0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34亿元。
公司经营的旅客运输航线:汉口至南京段,全程733公里,1988年完成的客运量678万人,客运周转量6.3亿人公里。
〔货运航线〕
上至湖北省的黄岗地区,下到上海,航程1000多公里。1988年完成货运量621.8万吨。货运周转量24.7亿吨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亿吨公里。货物运输中,有煤炭、矿石、矿建材料、钢铁、化肥、农药、粮食、军用物资及其它杂件等货种。其中煤炭运输200万吨,金属矿石、非金属约120万吨。1988年总收入530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24.6千换算吨公里/人。
公司营运船舶的组织方式,由拖带式运输逐步走向顶推运输,从1979年10月起开始使用分节驳,1985年初为84艘,7.3万载重吨,其产量(吨公里)占全公司运力的42.6%。1988年减为58艘4.4万载重吨产量,占全公司运力的21.42%。
十三、巢湖船队
1975年成立,由省航运管理局直接领导的内部核算国营水运企业。其前身是:1965年长江航运试办托拉斯时,剩下未交的船舶移到巢湖,组成“巢湖航运局”,归省航运局领导,与“巢湖轮船分公司”合并为一个班子,在巢湖水系经营运输业务。1969年春,轮船编为4个连队,一、二、三连为货运队,四连为客运队,归属巢湖航运局革命委员会。1979年11月,改组为“国营安徽省巢湖船队”,直属省航运局领导。船队组建时,共有客货轮169艘。其中客轮驳23艘,5043客位,拖轮15艘,218马力,货轮驳151艘,9705载重吨,员工1133人。船队调度权归省航,二级调度归省航派驻巢湖的调度片。客货运输业务由沿线向航运站代理。1980年并入省皖江轮船运输公司。
十四、淮河船队
1976年元月成立,隶属省航运管理局。为国营轮船运输企业。船队队址设于蚌埠市。组建时,共有客轮18艘,4090客座,客驳9艘,2456客座,拖轮49艘,4564马力。驳船351艘,22614载重吨,货轮1艘,90马力,80载重吨。1979年元月撤销,所属运输工具分别划交蚌埠、淮南两航运局。1980年3月,经省经委批准,成立淮河轮船运输公司,将蚌埠、淮南两局经营的国营船队并入淮河轮船运输公司。
十五、安徽省皖江轮船运输公司
1949年4月,芜湖解放,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安徽省公路局芜湖航运总站和芜湖联和轮船航运股份有限公司组成国营芜湖航运总站,只有破旧船21艘,码头两座。1950年5月改为皖南区运输公司芜湖轮船运输分公司。1952年末,营运轮驳船增加到98艘,其中客轮14艘,拖轮21艘,驳船43艘。计1346马力,3506载重吨,4260客位。
1952年8月,安徽省交通厅内设“内河航运管理局”和“安徽省轮船运输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实行政、事、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同年9月,将设在巢县的“国营华东内河轮船公司皖北区公司巢湖分公司”的轮驳船10多艘、员工210多人,设在安庆市的“安庆航运公司”和轮驳船4艘、员工70余人,以及芜湖的“国营华东内河轮船公司皖南区分公司”合并组建成“安徽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芜湖分局”“国营华东内河轮船公司安徽省公司芜湖分公司”,事企合一,分立帐户。公司下设安庆、巢县、大通、三河、无为、宣城6个办事处,南京营业所和50多个航(轮)运站、组。
1953年9月,省交通厅撤销内河航运管理局和省轮船公司,分别按长江、淮河两个水系组建航运机构,芜湖航运局、芜湖轮船公司改组为“安徽省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直属省交通厅领导,统一管理,经营全水系的轮船运输业务。年底,水系内共有航运(轮运)处、所、站、组等机构124个,员工1418人,其中轮运编制899人。
1956年,芜湖内河航运局与芜湖内河轮船公司合并为“安徽省交通厅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年底将“公私合营芜湖内河运输公司”转为国营,纳入芜湖航运局统一经营管理。1958年为保证大办钢铁的运输需要,在荻港、钟姑山设立三个矿石调运办事处。1960年分别与当地航管部门合并。1962年8月20日,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改称为“安徽省交通厅皖江航运管理局”,下辖芜湖、安庆、巢湖三个分局,新安江、上海、南京三个办事处和五个船队,合肥、新安江、芜湖三个船舶修理厂,156个航运站。1964年,共有各类人员6607人,其中船员2974人,其他生产人员2105人,管理人员1207人,服务人员279人。有营运拖轮60艘,6511匹马力,货轮12艘,1155载重吨;货驳558艘,41833载重吨,客轮20艘,4532客位;客驳19艘,4391客位。工程船6艘,其中打捞船1艘,航道工作船1艘,航标艇4艘;辅助船10艘,614吨;趸沿58艘,其中钢质15艘,木质43艘。
1964年10月24日,长江航运管理局和安徽省交通厅签订协议,撤销皖江航运管理局,除木帆船由各地方交通部门管理外,轮船运输移交给长江航运管理局统一经营管理(试办托拉斯),共交给长航客轮14艘,3759客位,货轮7艘,730载货吨,拖轮51艘,5741匹马力,货驳447艘,37814载货吨。移交干部332人,船员2331人,其他生产人员357人,修理311人,服务及附属人员154人,合计3485人。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二、三、四、五号码头,以及各种生产性、服务性设施,成建制的移交给长航。未移交的船舶转移到巢湖水域。1980年7月,以巢湖船队为基础,成立“安徽省皖江轮船运输公司”、“芜湖航运管理局”,局和公司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下辖三个货运船队,一个客运船队,分驻安庆、芜湖、巢湖三个地方,以池州、铜陵、合肥为运输重点,至1984年底,共有职工2024人,有客货轮驳206艘,其中客轮驳21艘,拖轮25艘,钢驳160艘,计5516客位,5594马力,23463载重吨,公司直接经营港口12个,客运班线11条。
客货运输业务,除直属港站外,均依靠各地市航运管理机构代办,在运费中付给30%和4%的代理费。
1988年,拥有客船4436客位,功率为1020千瓦,轮驳船3.5万载重吨,以货物运输为主,主要承担省内及跨省大宗货物运输,西至湘、鄂、赣,东达宁、沪、浙,北跨巢湖至合肥,通过长江下游三江营(俗称江淮好望角)可与淮河衔接,运输总航程达3000余公里。主要货种有黄砂等矿建材料,占总运量60%左右。1988年完成货运量80.8万吨,4.5亿吨公里。完成客运93万人,2700万人公里,实现利润60万元,是1980年的25倍。
十六、安徽省淮河轮船运输公司
1949年1月,蚌埠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公用事业部航政组接管原安徽省公路局蚌埠航运总站的8艘破旧轮船、32艘木驳船、6名职工、172名船员,组成“江淮轮船公司”。同年1月22日,首先恢复蚌埠至怀远客班航线。接着,客班航线延伸至田家庵、正阳关。随后,又开辟了蚌埠至临淮关、蚌埠至五河等客班航线。同年,江淮轮船公司和蚌埠船舶管理局同时接受华东支前司令部的领导,组织船舶,承担军运,支援前线。1949年末,公司拥有拖轮11艘,460马力,货驳31艘,737载重吨。1953年3月20日,淮河轮船运输公司蚌埠联运公司并入蚌埠航运局,同年7月21日,又拆分组成淮河航运局和淮河轮船公司。1955年10月,淮河轮船公司并入淮河航运管理局,直接经营客货运输业务。1975年,改为淮河船队,为省航运管理局直接领导的内部核算的国营水运企业。
1980年3月20日,省经委决定将蚌埠航运局和淮河船队合并改组为蚌埠航运局、淮河轮输公司,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套班子,公司列企业编制70人,原蚌埠、淮南两船队,蚌埠怀远航修站,蚌埠调度点等成建制的划属淮河轮船运输公司。1980年底,有职工3295人,客轮18艘,372客位;拖轮44艘,5102马力;货驳235艘,26616载重吨。80年代因沿淮公路汽车运输发展较快,水路客运逐步萎缩,到1988年5月公司客运基本停航,专营货运,1988年运输量货运达80万吨,5亿吨公里。公司固定资产原值2900万元,净值1960万元。
十七、安徽省远洋运输公司
1982年4月由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和安徽省政府共同等额投资成立并经营。公司机关设于合肥市,在芜湖设立办事处。1983年先后在香港购进营运船舶4艘,其中“皖平”、“皖安”为杂货轮,计12772载重吨,“皖顺”、“皖泰”为油轮,计11810载重吨,总计运力为24582载重吨。
1987年,公司共有职工306人。
营运航线主要有:中国——香港航线,中国——东南亚航线,还有中日、中朝以及中苏等航线。基本情况见表4-4-7。
安徽省远洋运输公司基本情况表

十八、安徽省江海运输公司
建于1986年,公司机关设于合肥市,1987年有职工82人,有海轮1艘,5280载重吨,以长江各大港为起点站,航行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沿海江岸。以粮食为大宗。运输能力:1987年货运量为5.8180万吨,4389.9万吨公里。
十九、安徽省驻沪办事处航运营业部
设于上海市九江路33号。50年代,由淮河航运局与上海市公私合营内河航运公司协议,共同开辟“申蚌航线,成立申蚌航线联合办事处,办公地点设于南苏州路835号。1958年,上海内河航运公司将参与申蚌线营运的船队和部分干部划归淮河航运局,成立淮河航运局上海办事处,自办运输业务。由原址迁至北苏州路638号再迁至39号。1960年,芜湖航运局在上海成立驻上海联络站,与淮河办事处同驻北苏州路39号,翌年,淮河办事处和芜湖联络站合并办公,1962年改称安徽省轮船运输公司上海办事处,迁至九江路85号。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办理和安排安徽去沪船舶的生产和生活,联系泊位,组织回程货源,由上海内河局代办业务,收取代理费1.5%,“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市清理外地驻沪单位,安徽省轮船运输公司上海办事处也随之撤销,1976年恢复成立驻沪航运小组,归省航运管理局领导。1983年改称安徽省驻沪办事处航运营业部,自办运输业务,平均每年完成货物运输量87.32万吨。从1985年起,每年盈余,1987年盈余额为46.2万元。营运的主要货种是:化肥、化工原料、钢材、木材、煤炭、杂货等。
二十、安徽省航运管理局驻宁办事处
设于南京下关石梁柱大埂18号。
1952年,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在南京成立了驻宁联络站,初时设于江边,后迁至中山北路426号,负责安排来宁皖籍船只的装卸、回程货源的组织和船员生活供给品的采购、供应等。属服务性机构,无经营收入,人员工资及站内日常开支均由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支付。1962年驻宁联络站改称安徽皖江航运管理局驻宁办事处,有办事人员9人。1964年,长江航运实行“托拉斯”,皖江航运管理局被撤销,办事处划归安徽省航运管理局管理。由于安徽沿江船只大都交给长航,办事处的业务锐减,只为一些集体航运企业的船只服务,办事处的人员减至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南京市清理外省驻宁机构,安徽省航驻宁办事处也随之撤销。1980年5月1日,始恢复营业,主要任务是负责皖江和淮河两个国营轮船公司船舶的装卸、回程货源的组织、安全事故的处理以及船员生活用品的供应等,同时也为集体船只服务。当时,省航运管理局对驻宁办事处的具体要求是:来宁船舶的装卸千吨船不超过24小时,千吨以上船舶不超过36小时。驻宁办事处重建后,开始对集体船舶收取一定的管理规费,此项收入,每年可达2万多元。
1982年,安徽省航运管理局投资16.7万元,在下关石梁柱大埂18号处建起办公、招待所、宿舍综合楼一座,为五层,共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85年底,办事处人员增至9人。
办事处自1980年恢复营业以来,每年进口任务18~24万吨,出口16~24万吨,为了方便安徽航运企业和管理部门到宁办理公务,驻宁办事处于1985年开办了招待所,实行自负盈亏。
1987年始,驻宁办事处开始实行经济核算。当年盈余万余元,主要收入来源是代理业务收取的管理费用。
二十一、集体所有制航运业
据1987年调查,全省有73个水运(航运)公司,除祁门、黟县、旌德、石台、岳西、肥西、定远、霍山、濉溪、萧县、砀山、长丰等十几个县没有集体航运企业外,其余各县(市)设有一个航运公司,有的设有两个航运公司。均为“大集体”水上运输企业。由木帆船运输业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负担全省水运总运输量的80%以上。1952年底,开始走上“组织起来”的道路。全省有“民船公会”、“同业公会”、“联合运输社”等联营组织141个,参加联营的木帆船24109艘,26.79万多载重吨。1955年3月东流港建成第一个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是安徽省从互助联营走上初级社的开始。1955年下半年,全省各港合作社中凡载重30吨以上的较大木帆船,分别集中到芜湖、蚌埠,成立公私合营芜湖、淮河木帆船运输合营公司。1956年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湖时,以公私合营形式进入国营轮舶运输公司,按照船舶大小和船舶质量评定价格定期取息(简称入股定息),载重30吨以下的木帆船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折价入股,组建高级合作社,全省参加高级社的船舶有1.89万艘,17.56万载重吨。随后,逐步又改为市县水运公司。原有木帆船,经过几次技术改造,或改为木驳船,或在报废后建造水泥船,或建造钢质船,或安装挂浆机。船舶运输组织方式,由以自航为主体进入以拖带机为主体。
1980年以后,全省航运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对企业实行“松绑”、“放权”,企业自主经营,企业内部推行以“包”为主的各种经济责任制。又有政府低息贷款对船舶进行更新改造,使集体企业活力增强,船舶增多,产量上升。见表4-4-8。
全省水上运输集体所有制运输船舶表

二十二、个体航运专业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交通部门积极扶植水上运输专业户。水上个体运输迅速发展。枞阳县长河乡龙窝村充分利用该村紧靠长江的优势发展水运,成为长江岸边第一个水运专业村,全村501户,460多个劳动力,有60人从事水上运输。望江县司阁村百户农民从事水运,亦成为全县第一个水上运输专业村。见表4-4-9。
全省私人运输船舶实有数表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