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航线
〔驿传运输〕
驿运,是古代朝庭为供官员往来和文书邮递而在各地严密组织的一种“接力”传递的运输方式。安徽自战国时就有驿站,至明代驿运已构成网络,各地遍布马驿、船驿和递运所。清代中叶,递运所开始废除,但仍置驿站和铺遂。晚清以后,由于运输工具日渐先进,又开始举办邮局,原有驿站已不实用,渐予废除。然而,在安徽山区及一些交通较为落后的地方,货物往来,仍沿用旧有的驿运方式。抗日战争初期,为了延缓日军的进攻,阻止日军向腹地侵入,安徽省全面制定了破坏交通设施的计划,大量公路和一些航道被破坏。日本侵略军占领安徽后,又在其占领区实行了严密的交通封锁,致使全省交通运输处于瘫痪状态。为了保证抗日地区的军事运输和民用运输的畅通,国民政府决定在全国恢复驿运旧制,以充分利用民间运输力量。
民国27年(1938年)11月,安徽省政府为及时向各地递送公文,传达政令,在皖西国统区内组设了递步哨网,在立煌县(今金寨县)设有递步哨总所,各县设分所,规定每隔15~20公里设一哨站,并制定了递步哨路线图。为了满足当时邮传工作,民国29年,撤销各级递步哨改为驿运。同年12月成立安徽省驿运管理处,处长由建设厅长兼任。下分三个管理层次,地区级设驿运总段,总段长由所在地行政督察专员专任;县级设驿运分段,分段长由所在地县长兼任;镇乡设驿运站,省驿运管理处对驿运总段、驿运分段、驿运站实行逐层管理。
民国30年9月起,省驿运管理处对机构和线路作了适当调整,将原有8个驿运分段全部裁撤,又将2个总段各减人员1/3;将其经费、人员移至基层,扩充驿站,到民国31年10月,又增设怀(远)蒙(城)和舒(城)太(湖)两个直属总段,下辖河溜、龙亢、蒙城等18个驿站和晓天、太湖等8个辅助站,增加陆程414公里,水程201公里。
皖南驿运办事处建立于民国31年,设屯溪、休宁、渔亭等12个驿站;以与江北埠岭、义津桥等站衔接。计增加陆程200公里,水程105公里。
经过几年的艰苦发展,到民国32年底,全省8个行政督察区除皖东第四区、第五区因被敌伪占领外,次第布成了驿网,民国33年3月底,皖北有驿站39个,分站31个;皖南有驿站18个,分站8个,全省共开辟驿运路程8751公里,其中水路2991公里,陆程5760公里(民国33年版《安徽概览》283页)。民国34年,抗战胜利前夕省驿运管理处改为省运输管理处。
截至民国33年3月底,全省驿运水路里程共有2991公里。主要通航河流为皖西的淠河、史河、杭埠河;皖西北的颍河、淮河以及皖西南的潜水和皖南的横江、新安江。
全省6条驿运路线中有第一区的襄望支线,第二区的正立舒支线、第三区的界正支线和第七区的祁旌支线有水运线段,各线段具体站点及里程如下:界正支线的颍河航线由界首至正阳关,全程195公里,沿途设有界首、行流、阜阳、回溜集、永兴集、颍上、杨湖镇、正阳关驿站。
界正支线的淮河航线从三河尖、垂冈集、正阳关。
正立舒支线的畀河航线从正阳关沿畀河南下至青山经东淠河可达霍山站。经西淠河可达流波潼。沿途设有驿站。
至流波潼驿站名正阳关、迎河集、马头集、六安、苏家埠、青山、独山、麻埠、流波潼。至霍山驿站名正阳关、青山、霍山。
正立舒支线的史河航线从三河尖经史河至立煌(今金寨),其中大段航程在河南界内,从叶家集始入安徽境地,皖境内设有三河尖、叶家集、杨滩、立煌驿站。
正立舒支线的晓天河、杭埠河航线:从晓天经天江,杭埠河站,全程80公里,沿途设有晓天、中梅河、三河驿站。
襄望支线的潜水航线:从石牌至水吼岭,全程55公里,沿途设有石牌、潜山、水吼岭驿站。
祁旌支线的横江、新安江航线:从祁门经横江至街口,全程164.1公里,沿途设有祁门、渔亭、休宁、屯溪、深度、岗口驿站。
〔轮船运输〕
长江水系航线: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轮船招商局在芜湖设立办事处,开辟长江客运航线。清光绪二十一年芜湖有小轮开航于芜湖至庐州一带,随后逐渐兴起。民国8年版《芜湖县志》载:“自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商人开始兴办航运公司,先行江北巢湖、合肥,次南京、安庆,今则宁国、南陵,内河一带无不通行,共有小轮20余艘,唯冬令水涸则停耳。”
民国时期以芜湖为中心,开辟芜湖至南京、安庆,合肥、宣城、南陵、庐州(江)等28条航线。主要有:
芜湖至安庆,航程240公里,沿途停靠旧县(今新港)、荻港、刘家渡、大桥、大通、贵池、枞阳等站。隔日一班,以大通为宿点,两天到达。由“安庆”和“兴芜”拖客驳两轮对开,每轮乘客二三百人。
芜湖至巢县,航程90公里,沿途停靠裕溪口、雍家镇、三汊河、运槽、黄河、东关、林头等站。隔日一班,每班旅客200多人,其中至运漕的乘客为多数。由“兴裕”号轮拖客驳开航。
芜湖至裕溪口,航程15公里,每日往返四班,日客流量两站总和有千人之多。旺季在1500人以上,由“航五号”拖客驳开航。
芜湖至南陵,航程70公里,隔日一班,由“道仁轮”开航沿途停靠石坝、峨桥、黄墓、马仁渡等站。每班旅客百人左右。
芜湖23家小轮开办客运航线有:芜湖至宣城、至南陵、至东坝、至西河,当涂至宣城、至东坝等8条短途航线。
肥西县三河镇,民国35年(1946年)有私营小客轮,以三河另起点,开有:三河至巢县“芜齐鲁”、“海豹”两艘客轮。三河至合肥“六安”、“濡须坞”两艘客轮。芜湖至三河有两艘小客轮开航。
上述客轮客位少,每艘乘50人,最大的不过百人,设备陈旧,抗风能力低,常在巢湖中抛锚修理,两开三停。当时旅客编了一个顺口溜说:“六安小火轮,实在害死人,船到巢湖心,浪打就要沉,乘船过巢湖,不抵大腰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江水系的客运航线,逐步延伸扩大。芜湖长江轮船公司和地方航运部门经营的客运航线有:
芜湖长江轮船公司经营的客运航线九江至南京(浔宁线)全长464公里。民国4年2月,泰昌公司首开芜湖、九江之间的直达航线(须在安庆换船)。8月,又以三只小轮开设南京—九江直达航线。1983年5月,芜湖长江轮船公司开辟芜湖——九江直达航线,1985年3月又延伸至南京,为浔宁线,由江芜129号等3艘800客座中型客货轮行驶,每日两地各发一船,三天往返,沿途停靠彭泽、华阳、安庆、贵池、铜陵、马鞍山,常年通航,1985年客运量102.3万人。
芜湖至南京(芜宁线)全长96公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森记公司小轮“楚东”、“楚北”两船开办客运,沿途停靠梁山、牛屯河、太平府(当涂县)、采石、江宁镇、和州(今和县)、乌江、石拔河、大胜关、北河口。1965年,该线由长江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今芜湖长江轮船公司)经营。当时有“新星”、“新光”轮行驶,每日两地各发一船,两天往返,常年通航,1970年,700客座小型客货轮(小跃进号)投入营运后,原型式老旧客轮逐步被淘汰。1985年该线中途停靠站:裕溪口、西梁山、姆下河、金河口、马鞍山、石跋河、乌江、新济洲、上新河,全年客运量91.5万人。
芜湖至安庆(芜皖线)全长204公里。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泰昌公司升发、升财、荣泰等小轮已航行此线,沿途停靠:旧县(新港)、荻港、刘家渡、土桥、大通、池州、桂家坝、新开沟、枞阳。建国后,该线由长江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经营,有“飞兴”、“荣茂”、“长阳”等轮行驶,每日两地各发一船,四天往返,中途在大通过夜。1970年小跃进号投入行驶,1971年10月,芜湖至安庆由原两天到达,改为当天到达,两天返往,后加开皖浔线,改为四天往返,1985年2月又加开芜宁线,由6艘小跃进号行驶于九江——南京之间,每天互相对开,6天往返,芜皖线中途停靠新港、荻港、土桥、铜陵、横港、大通、老洲头、梅埂、桂家坝、贵池、乌沙、枞阳,常年通航。1985年客运量为126.3万人。
安庆至九江(皖浔线)全长164公里。清宣统二至三年(1910~1911年)已有此线。1965年,该线由长江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经营,先由荣长、飞镇轮行驶,1970年后由小跃进号轮替代,每日两地各发一船,两天往返,中途停靠沟口、东流、华阳、马当、彭泽、复兴、红光、湖口,常年通航。1985年客运量90.6万人。
安庆至南京(皖宁线)全长300公里。1985年5月,在皖芜快班的基础上设此线营运,由芜湖长江轮船公司两艘小跃进号营运,每日一班,两天往返,中途停靠站下水为:枞阳、贵池、桂家坝、老洲头、横港、芜湖;上水为金河口、芜湖、横港、桂家坝、贵池、枞阳,常年通航。1985年后客运量70.7万人。
荻港至芜湖(荻芜线)全长49公里。民国5年(1916年)裕繁铁矿公司裕繁轮行驶此线。由长江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经营,沿途停靠汤沟、黑沙洲、小江坝、泥汊、姚沟。后改为芜湖至荻港,1980年9月改为荻港至芜湖,每日由荻港发船,当天往返,夜宿荻港。沿途停靠:泥汊、小江坝、黑沙洲、新港、头棚、汤沟。由一艘小跃进号轮营运,常年通航。1985年客运量58.9万人。
芜湖至西梁山(芜西线)全长22公里。1980年9月~11月,开辟西梁山——裕溪口——芜湖短途客运航线,1984年7月设姆下河——芜湖航线,1985年7月在此航线基础上设芜湖——西梁山航线,由一艘小跃进号轮根据客流情况开班。每日由西梁山发船,当天往返。1985年客运量22.3万人。
和县(金河口)至马鞍山(和马线)全长15公里。由长江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经营,每日往返四次,1985年由一艘小跃进号轮船当班。1985年客运量为121.1万人。
贵池至桂家坝至枞阳(贵、桂、枞线)全长35公里。1970年9月开枞阳、桂家坝循环班航线,停靠枞阳、乌沙、大砥石含、贵池、桂家坝、贵池、乌沙、枞阳、大砥石含、贵池、乌沙、枞阳。1984年始设贵池——桂家坝——枞阳线,由1艘324客座内河客货轮常年行驶。每日两班,当天往返,由贵池`桂家坝`贵池`枞阳`贵池,根据客流情况,再由贵池加开桂家坝`贵池。1985年客运量27.2万人。
铜陵至土桥(铜土线)全长20公里。1973年开有铜陵至土桥航线。1984年由1艘乘客324客座的内河客轮常年当班,每日3班,1985年客运量20.1万人。
当涂至高淳(当高线)全长59公里。1965年由长江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经营,当时由一艘小拖轮拖一艘客驳与江苏船舶常年相对对开,每日1班。1985年江苏省的船舶停驶,单由芜湖长江轮船公司以240客座的内河客货轮1艘加拖驳1艘当班,两天一班,中途停靠护河、花津、三汊河、大陇、陶村、家嘴、塘沟,1985年后全年客运量13.1万人。
芜湖至宣城(宣芜线)全长95公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北”轮船公司开辟此条航线。
建国后,由长江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经营,以两艘小拖轮和拖客驳1艘当班,每日芜湖、宣城各发1船对开。中途停靠清水河、黄池、乌溪、雁翅、水阳、小河口、新河庄、仁树湾、油榨沟,为季节航线。1985年由324客座内河客轮两艘行驶,常年客运量4.6万人。
芜湖至南陵(芜南线)全长73公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普济公司连生轮开此航线,沿途停靠澛港、峨桥、石炮、三埠管、黄墓渡、马仁渡。
1965年后,由芜湖长江轮船公司经营,原由两艘小拖轮各拖1艘客驳行驶此线,每日芜湖南陵各发1船。1985年由200客座的内河客货轮当班,当日往返,沿途停靠澛港、高港埠、峨桥、石炮、小淮窑、黄墓渡、马仁渡,季节通航,1年行驶两个月,客运量为0.4万人。
枞阳至铜陵(枞铜线)全长55公里。1973年设此航线,1985年5月改为枞阳横港线,1985年10月仍为枞铜线,由700客座小跃进号轮1艘当班,当天往返,沿途停靠大砥石含、贵池、桂家坝、老洲头、大通、横港。常年通航。1985年后客运量41.9万人。
安庆——双河——牛头山(皖双牛线)40公里。20世纪80年代由长江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经营,长河号客轮(184客座)当班,1985年由324客座内河客货轮1艘当班。此线经安庆`双河`安庆`牛头山`安庆,常年通航。客运量14.7万人。1986年,此线延伸到沟口,当日由沟口发船,经双河`安庆`牛头山`安庆`双河,再回到沟口。
地方航运经营的客运航线。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客运航线计45条,其中:芜湖以上航线16条,以下航线8条,以南航线3条,以北航线18条。见表4-4-13至4-4-16。
芜湖以上航线(16条)

芜湖以下航线8条

芜湖以南航线3条

芜湖以北航线18条

70年代至80年代初客运航线15条:
巢湖——芜湖,全程83公里,停靠12个站点;巢湖——无为,全程61公里,停靠10个站点;无为——芜湖,全程86公里,停靠11个站点;合肥——庐江,全程121公里,停靠12个站点;合肥——三河,全程63公里,停靠6个站点;忠庙——金牛,全程41公里,停靠6个站点;乌江——全椒,全程50公里,停靠8个站点;巢县——柘皋,全程38公里,停靠6个站点;庐江——泥河,全程30公里,停靠7个站点;铜陵——刘家渡,全程35公里,停靠4个站点;东流——洋棚,全程86公里,停靠7个站点;芜湖——西梁山,全程22公里,停靠3个站点;芜湖——二坝(江渡)庐江——金牛,全程117公里,停靠13个站点;合肥——金牛,全程86公里,停靠10个站点。合肥——姥山,季节性的旅游航线,由合肥航运站经营管理,自每年4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止,每天1艘客轮,乘坐250多位游客。
1985年,皖江轮船运输公司经营的客运航线有:
芜巢线,芜湖——巢县,83公里,沿途停靠裕溪口、黄雒河、赤乌线;赤镇——乌江,35公里,沿途停靠官渡、幸福桥、全椒,此线于1981年转给全椒航运管理站经营管理。芜西线,芜湖——西梁山,22公里,沿途停靠裕溪口;河三线,合肥——三河,63公里,沿途停靠施口、新河;合马线,合肥——马尾河,53公里,沿途停靠施口、中庙;马缺线,马尾河——缺口,33公里,沿途停靠马头嘴、塘串河;合石线,合肥——石头,76公里,沿途停靠施口、白山。
淮河水系航线:淮河轮船客运事业,兴起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利淮河工小轮有限公司,开辟正阳关至江苏靖江县(今淮阴市)码头城第一条淮河客运航线。民国时期官、商、士绅开创的“便商”、“通达”、“福淮”、“裕淮”、“利达”、“淮新”、“振淮”、“兴淮”等10多家轮船公司在蚌埠成立或经营水运,共有26艘轮(汽)船,以蚌埠为中心,竞相开辟临淮至五河,蚌埠至正阳、阜阳、亳县、三河尖、田家庵、怀远、临淮关等八条航线,以客运为主顺捎小宗物资。民国27年至民国34年8月,日本侵略军占领蚌埠,各航线被迫停运。抗战胜利后,淮河客运事业恢复缓慢。至民国37年底,只有6条航线保持营运。1949年1月蚌埠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公路局蚌埠航运总站,迅速恢复水上交通秩序。1月23日即恢复蚌埠至怀远客班航线,随后陆续恢复延伸蚌埠至正阳、蚌埠至五河、蚌埠至蒙城,正阳关至三河尖航线,至1962年淮河轮船运输公司经营淮河、涡河、沙颍河等客运航线20条,航程1237公里,70年代后,由于通向淮河的支流筑坝拦水,增加了旅客运输的中转环节,加上公路客运发展迅速,水路客运受到严重影响,淮河轮船客运量逐年下降,到1985年底只有6条客运航线,1988年5月全部停航。
淮河水系主要航线有:蚌埠至正阳线,全长142公里。民国23年开辟,每天定期两地对开1班,沿途停靠怀远、常家坟、田家庵、八公山、凤台、寿县、方家坎等14个站点,1972年平均日客运流量1760人次。1985年下降为400人次,1988年停航。
蚌埠至柳港线,全长120公里。1952年至1954年,由淮河下游两条传统客运航线(蚌五、临柳)合并调整的新航线,是连接蚌埠和江苏泗洪等地的重要水路通道。每日从两地对开1班。沿途停靠长淮卫、临淮关、十里城、安淮集、五河县等16个站点,年客运量一直名列淮河运线之首。最高日客运流量达3000人次。1985年下降为150多人次。1988年5月停航。
蚌埠至阚町线,全程116公里。此线于茨淮人工新河利辛阚町集至怀远上桥区段竣工后,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开航,沿途停靠怀远、上桥、刘集、罗集、大兴等14个客运站点,每日从两地对开1班,通航初期客流较多,1981年后逐年下降,1987年日运量仅800多人次,1988年5月停航。
蚌埠至蒙城线,全程91公里。民国23年开辟,设15个客运站点,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至民国37年缩短为蚌埠至河溜每日对开班线。建国后从50年代到80年代,曾多次恢复蚌蒙线并延伸到涡阳、亳县,但终因涡河水浅,有杂草阻航,蒙城建闸,特别因埠阜公路汽车客运班次增多等因素,航线不断缩短,后仅保留蚌埠至燕集53公里航线,当日往返,沿途停靠怀远、沙沟、河溜等7个站点。1985年日客运流量180人次,1988年5月停航。
正阳关至三河尖,全长106公里。民国23年开辟,沿线设19个站点,因天灾及战乱,时断时开。1950年3月恢复此客货运输航线。每天对开一班,1964年以后,缩短为正润线(润河集)常年通航,沿途经老坝头、庙台集、汪嘴等10个站点,全程仅65公里,1987年平均日客流量410多人次,1988年停航。
蚌埠至怀远线。全程14公里。清宣统二年(1910年)开辟,每日两地对开5班。民国37年下半年因战乱停开。1949年元月20日蚌埠解放后第3天首先恢复此客运航线。蚌埠闸建设前,日客运量在2000人次。1972年因公路汽车运输发展较快,乘船旅客相对减少,改为每天往返开两班,1977年停开。柳花季节有临时班轮。
田家庵至凤台线,全程32公里。原系淮河煤矿轮运站,于民国35年开辟田正客班的一个区段,解放后鉴于淮南煤矿和凤台县之间旅客多,保留田凤区间班线。沿途设平圩、祁集、夹河等6个站点,当天往返,1981年日客流量426人次,1982年淮河轮船公司将该线转给淮南市地方水运公司营运,日运量4000多人次。
正阳至阜阳线,全程127公里。于1952年4月开辟定期(枯水期不开)客班,每日对开一班,沿途经杨湖镇、颍上县、江口集等16个站点。1978年颍上县在颍上筑坝、航线缩短至颍上县,因旅客流量不断减少,1985年停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全省水运短途航线逐月增多。据1988年10月调查,全省投入客运并已领取营业证照的各类客船有426艘,27309客位,有客运航线245条。见表4-4-17。
全省客运航线及船舶数表

二、运量
水路客运运量,建国前无记录可查。建国初期,公路覆盖面较小,旅客运输主要依靠航运,1949年航运客运量达67万人次,在铁、公、水客运总量中的比重为87%,1952年占36%。1957年后,逐年衰退,到1987年,只占铁公水总运量的4.4%。其中地方内河仅占1.53%。旅客对象,50年代,干部、职工占30%;60年代,职工、农民占30%;70年代,农民、商贩占70%;80年代,商贩占60%,农民占30%。
安徽省铁、公、水客运量比重表(运量中含长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