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特种运输
一、军运 〔支前运输〕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向长江挺进,为了及时运送部队和前线的军需物资,全省调动了大量船舶支援前线。 1949年1月26日,蚌埠市成立了船舶管理局,直接受华东支前司令部领导。船舶管理局在江淮轮船公司的协同下,组织了蚌埠、怀远两港的轮船14艘。木帆船1千余艘,集中于蚌埠沿河地带,抢搭轻重浮桥7座;另抽调轮船两艘,铁、木驳7艘,渡划、驳运划各30只,用于往来渡运。 1949年1月18日,国民党军队刘汝明兵团逃离蚌埠时,炸毁蚌埠铁路淮河大桥。为沟通南北铁路运输线,以铁道兵团三支队为主,动员当地干部、民工、船员等2700多人,从4月26日~6月30日,历时两个多月,架设了一条长500.38米的四排六柱排架便桥。 据不完全统计,同年4月~6月,淮河水系3个月共征集轮船14艘,驳船25艘,木帆船2983艘,运载部队50余万人,战马1万多匹,轻重汽车、坦克、马车3千多辆,战炮数千门,弹药及其他多种军需物资5万多吨,摆渡物资440多万公斤。 同期,巢湖地区共搭9道浮桥和7道轻浮桥。其中1道重浮桥用载重万斤的大船96只,另一道重浮桥用载重3~10万斤的大船115只搭成。仅此两道重浮桥通过的汽车即达3309辆,炮车2040辆,马车24240辆,平车613200辆。 对在淮河抢搭浮桥和铁路便桥中损坏的船只和用具,华东支前司令部增拨4900多万元(旧币)按市价赔偿船主损失。对支前有功人员,颁发了奖状和纪念章。 〔渡江战役运输〕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兵团,经过短期整训,迅速进至长江北岸,与敌隔江对峙,为了做好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先遣部队于是年3月到达湖东县(今白湖以东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巢湖、无为一带),与县委书记刘建新商议组织木帆船作为强渡长江的运载工具。华东支前委员会在临江县(今无为)成立了船舶管理部。安庆地区先后成立“支援大军指挥部”、“支前工作指挥部”等机构。在各地区、县设航管处、航管所,主要负责征集、修补船,打捞沉船,管理用船。渡江前夕,渡江大军在船民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巢湖及沿江一带湖泊港汊开展水上练兵活动,由于参战的指战员大部分来自山东,不懂水性,时值隆冬,仍冒严寒苦练,时间很短,却学会划船游泳。 从四面八方聚起来的民船,既要随时能接船舶调进长江,供渡江使用,又要使船舶安全存放,不被敌人发现。船舶管理处采取措施隐蔽船舶,其办法:在江边挖一道一道的深沟,深度可放下桅杆,宽度可容全部船身,铺上芦苇移植麦苗复盖,作隐蔽伪装。少数船舶,散布在自然沟渠和芦苇滩。渡江船上配备软硬梯两种,9到12米硬梯上端安装两只抓钩,作为登岸固定用,防止随波流动。 为把隐蔽在内河港汊的船舶秘密开进长江,民工和部队战士花了10余昼夜,挖出一道引河,把过江船只送到江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为渡船战役征集木帆船12737只,拖轮25艘、驳船35艘。征集的船舶主要分运输船、渡运船、训练船、架浮桥船和战船5种。为了便于管理和使用,对参战船只还进行了编队:5船为一组,4组为一排,4排为一连,4连为一营,2营为一团。各船舶管理站都建立了船舶管理制度:船只离港1天的,要经过分站批准,两天以上的要经过大站批准,1星期以上的要经过管理处批准,船队的组织形式,按照载重吨位大小,分为3个梯队,载重10~25吨为第一梯队,这类小船一是快;二是目标小。载重25~35吨为第二梯队,载重35吨以上的为第三梯队,各梯队都有队长领导,船上的生活供应,均由地方政府供给,每只船配备船工2~4人,每船有3套人员,1套上船,两套留岸备用,另在渡江前夕,船工全部按部队规定佩戴符号,一般不准随便离开,每个渡江战船船头订小牌,标明可载人数。 1949年4月21日午夜和22日,渡江大军先后在华阳、沟口、鸭儿沟、枞阳、沟沟、桂坝、老洲头、泥汊、大套沟、北埂等前沿阵地强渡长江,人民解放军乘坐船民撑驾的木帆船,张帆摇橹,躲开空中飞机,江面军舰、水中水雷和岸边碉堡,一夜之间往返数次,完成第一批先头部队的强渡任务,紧接着成千上万的木帆船来往于长江两岸,运送后续部队,直到1949年5月初,渡江战役运输基本结束。 在这次渡江战役中,江北安庆地区的太湖、宿松、望江、怀宁、枞阳、桐城、安庆等地参战的木帆船计有两千多艘,船民船工3千多人,巢湖地区参战的木帆船有5千多艘,船民船工1万多人,渡江战役结束后,解放军领导机关对参加渡江的船民船工,均发给“渡江证”,对立功者,还颁发了奖状和纪念章。在渡江的船民船工中,车顺桥、马毛姐荣获特等功,荣获一等功的有1百多人,二等功的5百多人,三等功的1千多人(包括运输和后勤人员)。 张孝华撑使的木帆船定为渡江第一船,其船的模型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 渡江战役,是一次极其壮观的渡江登陆作战,军民同心,通力合作,水手上船,老百姓扶老携幼在江堤上送行,描绘了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动人场面。 〔平战结合运输〕 1979年9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在安徽省交通厅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安徽省航务军事代表办事处(正团级)。主要任务:计划、组织、指挥管内水路军事运输,搞好水路部门和部队的协同,保证迅速准确、安全保密、经济合理地完成各项军事运输任务,以及做好应付突发事件和未来战争的交通战备工作。 军代处建立后完成的主要军运任务有:1980年4月3日,首次组织完成了合肥至安庆的60吨弹药运输。 1982年4月,组织一批由淮南至霍邱支援城西湖农场双抢和抗洪救灾运输,使用淮河轮船公司的“红星2号、红星6号、东方红3号、客驳3号和5号”五艘船只,往返三个航次,共运输3400人,军用物资5吨。 1983年4月,组织一批淮南至霍邱的部队运输,使用淮河轮船运输公司的“红星2号、东方红3号和客驳6号”船舶,运输1300人。 1984年5月,为支援城西湖农场双抢,组织了由淮南至霍邱两个步兵团的部队输送。6月抽调淮河轮船运输公司60吨、100吨级钢质半甲板驳各一艘,参加上海航务军代处组织的重装备内河船舶试装演练,经试装鉴定,两种船型适合军事运输,被定为安徽省内河平战两用船。7月中旬,为了支援中越边境作战需要,在芜湖渡口组织了67辆东风240型牵引车和解放工程车的渡江运输。9月协助有关部门组织了蚌埠“8409”铁、公、水综合战备输送演练。 1987年,重新修改汇编了《安徽省内河交通战备资料》,并协助省航运管理局,省交通战备办公室编制了蚌埠、淮南、合肥、巢湖四个重点港口战备保障预案。 二、抗洪救灾运输 1954年,安徽发生民国20年(1931年)以来最大洪灾,5月5日,长江水系连降暴雨,在70天内,降水926毫米。7月中旬,芜湖水位达12.86米(吴淞基面),比民国26年最高水位还高1米,淮河水系7月6日起进入汛期,淮河干支流水位都比历史最高水位高1米以上,颍上新河口达27.07米,怀远22.64米,蚌埠22.18米(废黄基面)。合肥水位达16.19米(吴淞基面),全省交通运输大多中断,省交通厅立即组成防汛抢险机构,采用“遇水设渡,汽车与轮木船、火车接运”的办法,全力以赴投入投洪斗争。完成抢运防汛器材和救灾物资125.97万吨,抢救灾民164.75万人,牲畜86.47万头。在抢险中涌现出大批模范人物。淮河轮船公司工人陈长礼等4人,在巨大风浪中,不顾生命危险,抢救出正阳关的灾民;枞阳港木帆船青年船民郑生华在抢险中献出自己的生命。淮河轮船公司在淮河坝上设置临时售票点,保证水上交通不断、不乱。 1955年1月上旬,全省普降大雪出现特大严寒气候,沿江温度降为-8℃,合肥地区最低值为-14℃~-17℃,沿淮淮北气温为-24℃~-26℃。冰封淮河,30多天淮河轮船运输公司职工和沿淮船民、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职工组成一支强有力的破冰队伍,在淮河干流破冰开航,并在怀远抢搭浮桥1道,在20多天内通过浮桥运输的粮食达2000多吨,煤炭1000多吨,临淮关打通南北渡口3道,抢运救灾粮达1213吨,牛草50吨,煤炭80多吨。较大港口因冰封不能作业,则采用人工破冰,使港口在冰期中仍能坚持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