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直接保障
〔机务保障〕
民国18年,安庆断续通航,安徽民航即开始机务维护。1952年安庆航空站复航后,机务人员主要是维护革新型和里—2型飞机。这两种机型大都是过站、备降,机务维护主要是作短停检查,1954年因长江大水淹没安庆机场而停航。1957年合肥三里街机场开航后,机务人员主要是维护革新型和里—2型飞机。1958年后,阜阳、屯溪、芜湖相继开航,增加安Ⅱ型飞机;1962年三里街机场扩建后,增加伊尔十四和安—24型飞机;1966年第十四飞行大队进驻三里街机场后,增加运五型飞机19架。安徽民航的机务人员,除维护航班飞机,以及外出执行华东、东北等地农、林业通用航空任务的运五型飞机外,还维护全国飞宁、沪、杭、汉地区因天气不符飞行条件、飞机机械故障及空军、海军航空兵训练飞行而备降合肥的飞机。从1957年到1977的20年间,经三里街机场的航班、备降飞机为革新、里—2、安Ⅱ、运五、伊尔十四、安—24等型飞机和直5型直升飞机。
50~70年代,安徽民航所属的航空站未配机务人员,飞机维修由合肥机场临时派去机务人员;80年代后屯溪航空站才配有机务人员。阜阳机场主要是维修里—2、安Ⅱ(运五)型飞机;芜湖机场主要是维修安Ⅱ(运五)、里—2和伊尔十四型飞机;屯溪机场主要是维修安Ⅱ(运五)、里—2、伊尔十四、安—24、运七型飞机;1965年,芜湖航空站撤销迁至安庆后,安庆机场主要是维修安Ⅱ(运五)、里—2型飞机。
1977年底,民航安徽省管理局三里街机场(关闭)迁至骆岗机场后,过往骆岗机场的飞机机型大量增加,航班、备降飞机除三里街机场原有外,增加了三叉戟、肖特—360、DC—9、伊尔十八、子爵号、安—12、双水獭、伊尔—62、图—124、安—30、安—26、波音737、波音707、图—154、BAE—146、运七、运八、运十二等型飞机;另有贝尔212、米—8、S—76、云雀等直升飞机,BO—105滑撬旋翼型飞机。
对这些飞机的维护、修理、检查,以航行前、短停、航行后三种方式进行维护。
航行前:安徽民航机务人员,经警卫同意,查飞机铅封、外表正常后,接过飞机,取掉蒙布、堵塞、系留等,查各仓口有无外来物;扳动桨叶,进入客、货、驾驶等舱查各系统设备是否正常,操纵系统是否灵活;查油料、电压、各仪表指针指示是否正常;飞机发动机进、排气管道有无外来物,是否漏油;各部机件有无裂痕;冬季给发动机加温、除冰、雪、霜;查灭火、着陆系统、空速管、照明设备、天线等是否正常;查飞机记录本,故障是否处理并签字放行。50年代到70年代末,安徽民航飞机主要是里—2、伊尔十四、运五、安Ⅱ等活塞式发动机,在作航行前维护时,机务人员都要对发动机进行试车。70年代末,波音系列飞机加入安徽境内飞行,机务人员除检查飞机机械、电气、仪表外,还须检查电子设备。凡飞机停场三天,机务人员要操作飞机查各活动面,对电气、电子设备要通电检查,发现故障及时排除,通用航空要查附加设备。
短停:飞机停到停机坪后,机务人员放好轮挡、灭火瓶,查飞行记录本,处理机组反映的故障;查飞机发动机有无损伤;进气道、排气管是否正常;机身排污总管、排水区是否有渗漏现象;着陆系统是否正常。各工种按其职责范围进行检查,发现故障及时排除,不带故障飞行。
航行后:飞机航行以后,机务人员处理机组反映的故障。查驾驶舱内机械、电子设备、电气、电门等;查飞机外表、货舱、发动机进、排气管;查客舱门、窗、紧急梯、随机梯、空速管、天线、雷达、着陆系统、风扇叶片等。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并在飞行记录本上签字后,交警卫守护。
通用航空执管的飞行,远离基地,单机在外作业,一架飞机只配一名机械师和机械员,流动性大,完成任务时间紧;机上加装设备多,飞机起降加料次数多,通常全天飞行几十架次;工作条件差,工作量大,起早摸黑,打手电操作,辛苦劳累。安徽民航的机务人员不仅业务技术好,而且政治责任心强,维护作风好,保证了飞行安全。
安徽民航只有运五、运七、伊尔十四三种机型的执管飞机,飞机航材、部件、设备、技术只能保障三种机型的机务维护,其他机型,特别是波音系列飞机的航材、部件、设备、技术都不能保证。因此,在作短停检查发现故障后,通常是通知故障飞机所在单位的维护基地派机务人员,自带航材、部件、设备前来排除故障后再飞行。
过往安徽各机场的航班、备降飞机,因安徽天气在春、夏季节多阴雨,气候潮湿,飞机的电子、电气部份、电路电缆因受潮而故障多。在秋、冬天气干燥季节,飞机故障少。过往安徽境内的飞机,从1957年至1977年,在三里街机场,飞机发动机活塞式的有里—2、运五、伊尔十四等型飞机,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较多。飞机发动机为蜗轮螺旋桨式的安—24、运七、安—26、伊尔十八、子爵号、安—30等型飞机,灭火系统、电路故障较多。1977年至1987年,骆岗机场开航后,除上述机型外,增加了蜗轮风扇式发动机的飞机,诸如图—154、波音—707、737、757、DC—9型飞机,电子、电气部份故障多,尤其雷达故障多。还有运七以上机型飞机,用水系统故障较多,冬季飞机易结冰;安徽民航的机务人员针对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排除故障,保证了飞行安全和航班正常。
〔通信导航〕
安徽民航的通信工作,始于20年代末。早期航空通信以人工无线电报为主,随着飞机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其传递方式逐渐增多。50年代为人工发报,70年代中期改进为机械电传,80年代后发展为电子电传。
民国18年至1949年,安庆断续通航,虽无详细记载,但航空通信已有电台。1952年,安庆建立航空站时,没有导航台,只有电台,有报务员2人、地面电话线一对。1954年,安庆航空站撤销,通信随之停止。1956年,合肥建三里街航空站,仅有地面电话;1957年3月,建立收、发报台和塔台,有报务员2人(兼塔台工作);1959年有导航台工作人员2人。芜湖建航空站时,只有一部150瓦的无线电收发报机。1960年后,民航安徽省管理局设通信科,下设收、发报台,电话总机,导航台有远近台,并辖屯溪、阜阳、芜湖、安庆(1965年芜湖迁安庆)航空站的电台,合肥航空站有收报台长1人,工作人员14人。1973年,通信科下设分队,分队辖收、发报台,电话总机,导航台,有工作人员80多人,义务工较多。1980年,通信科下设的分队改为队,队下设收、发报台,电话站、维修组,因取消义务工役制,义务工退役较多,全科工作人员由80多人减到50多人。1984年,通信科下设的队取消。到1987年,通信科下设收讯台、发报台、电话站、维修组、导航台,共有工作人员74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师3人,无线电机械人员25人,无线电报务员13人,油机员4人,话务员6人,有线机务员9人。阜阳航空站有报务员2人,机务员2人。屯溪航空站有报务员4人,机务员6人。这些人员从民航机械专科学校(天津)、民航学院、民航上海技校和地方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分配而来,部分从空军转业来,技术力量在全国民航居中上水平。
通信导航各台、站的设备。
收报台:1957年3月,合肥三里街机场有401型收信机2部,功率为80瓦;1958年增添国产7512型收信机1部,功率80瓦;1960年增添国产804型予行放大器2部、203型予行放大器1部;1975年更换使用国产55型电传打字机2部。1977年骆岗机场开航后,设备不断更新,至1987年底,有单边带收信机3部、7512型收信机9部、222型收信机1部、SX—D 12收信机2部、西德产1000型电子电传机9部、电传整流器4部、自动发报机2部。阜阳、安庆航空站建站时,收发、报台在一起,1971年收、发报台分开。屯溪航空站建立后,收、发报台分开。这三个站设备共有7512收信机2部、91型发报机2部、63型500瓦导航机2部。
收报台的工作方式,从1952年至1965年,均用人工(电键、耳机)拍发无线电报;1965年到1982年,用机械型有线电传机;1982年至1987年,用电子电传机,比机械有线电传机先进可靠。
发报台:1959年建立,设在三里街机场。1977年以前,使用3部美造短波3型、功率为300瓦的发报机;1部南京产203型、2部804型、功率各为400瓦报话发报机;2部南京产91型、功率为150瓦报话发报机。骆岗机场通航后,于1978年在机场东北方的合肥市骆岗乡贾小郢村建立发报台,使用5部国产91型、功率为150瓦短波发射机;1部国产101型、功率为400瓦短波报话发射机;2部国产200型、功率为1000瓦报话两用发射机;4部国产FDD—2型、功率为400瓦单边带报话发报机;2部国产30千瓦柴油机;1部国产10千瓦汽油机。
发报台的工作方式,1957~1961年,人工控制高压;1962~1987年,自动控制高压。
塔台:1957年建于合肥三里街机场。飞机进场、出港起降时,均由塔台指挥。从1957~1987年,在三里街机场调度室和骆岗机场调度室都设有中心塔台。1964年增设塔台车,在天气不好和机场训练时,塔台车均开到跑道头指挥。1977年骆岗机场开航后,跑道头起飞线设有2个固定塔台,取代了塔台车。飞机航路指挥由中心塔台担任,进近指挥由起飞线固定塔台担任。1977年以前的设备,有2套3M特高频对空收发报机,1套T 2—100型收发报机。1977年底至1987年,有5套3M特高频对空收发信机(固定在塔台),有2套英国进口的PAE型50瓦收发报机,1台20声道录音机。阜阳、屯溪、芜湖、安庆各航空站塔台,均有2套PCNY—3M甚高频对空指挥。
雷达站:1978年建于骆岗机场,位于跑道中端西南面800米处,与跑道中心线呈90°角。其设备有513型雷达1部,用于航线引导和监视飞机,在一定范围内,准确地测定各类飞机距合肥机场的距离和方位。1980年因频率和安徽电视台相互干扰而撤销,调往天津张贵庄飞机场供民航学院教学用。
盲降设备:1987年底,骆岗机场从美国进口单方向服务仪表着陆系统,安装在机场跑道南端,价值110万元,是80年代的先进设备,可降低飞行的天气标准(原来能见度须2800米,才能着陆,此后800米能见度就可着陆。),在天气复杂的情况下,能保障飞机安全着陆。
导航台:导航有航线导航和进近导航两种。三里街机场的航线导航机器,1957年至1965年设在发报台。1966年至1977年,三里街机场跑道东端设1远台;1959年至1977年,机场跑道东端设1近台进行进近导航。骆岗机场开航后,从1977年至1987年,骆岗机场5个导航台分别承担航线和进近导航,其设备有归航机和信标机。
三里街机场近归航台,建于1958年,位于三里街机场跑道东端1000米处,使用2部国产100甲型、功率为100瓦导航机,1部美国产小可乐、功率为3000瓦汽油机。1964年,三里街机场跑道东端4000米处建立导航台,使用2部国产63型、功率为500瓦导航机,1部国产QTE型、功率为10千瓦汽油机。1977年在骆岗机场跑道南端920米处建立导航台,使用2部国产100F型、功率为100瓦长波机;同年在跑道南端4000米处建立南远台,使用2部国产GH—500C长波机,2部国产QTF—10型、功率为10千瓦汽油机;在跑道北端3950米处建立北远台,使用2部国产GH—500C长波机,2部国产QTF—10型、功率为10千瓦汽油机;在跑道北端7350米处建立远台,使用2部国产GH—500C型、功率为500瓦长波机,2部国产QTF—10型、功率为10千瓦汽油机;在跑道北端1000米处建立北近台,使用2部国产100F型、功率为100瓦长波机,1部国产QTE—10型、功率为10千瓦汽油机。用于各类飞机本场起降、穿云的引导。阜阳、屯溪、芜湖、安庆各航空站,导航台均设在发报台。
信标台:是指飞机是否过台的标志。建于1963年,位于三里街机场跑道东头1000米处,安装2台国产648型信标机。1964年在三里街机场跑道东头4000米处又新设信标台,安装2台国产648型信标机。1977年,骆岗机场分别在跑道南端920米、4000米,跑道北端3960米、7350米、10000米处建立信标台,每台各安装2台国产648型信标机。阜阳、屯溪、芜湖、安庆各航空站均设有信标台。
电话站:1956年至1960年,三里街机场仅有几条市话线路,通信业务使用手摇(磁石)电话,1961年三里街机场组建电话总机,装有一部30门转换机(磁石);1963年更换为50门转换机(供电)。1978年,机场迁至骆岗后,装有一部200门双席供电交换机;1983年成立电话站;1985年安装400门自动总机。阜阳、屯溪、芜湖、安庆各航空站均有一部通往市内的电话。
通讯导航维修(不含电话站):1957年至1977年,三里街机场的通讯机务维修和发报台在一起,维修人员4人。其任务是对收发报台、远近归航台的各种油机、机器进行检修,维修设备简单,只有一般的工具和电表。1978年在骆岗机场建立无线电维修组,主要设备有示波器,高、低频信号发生器,频率计,各种电压表,半导体测试仪等。阜阳、屯溪、芜湖、安庆各航空站均有2部10千瓦汽油发电机在发报台。
安徽民航通信联络范围为上海、南京、济南、杭州、阜阳、屯溪、安庆等地。通讯导航的工种有无线电机务员、无线电报务员、有线电机务员、话务员、雷达机务员、油机员六种。通信种类有地面无线通信和导航、有线电话通信、地空无线通信、行政机要无线通信四种。导航有本场导航、航线导航、航管监视雷达三种。
1952~1987年,安徽民航的通讯导航人员没有因通信导航失误而发生飞行事故。
〔航空气象〕
民国18年~1949年,安庆断续通航后,安徽民航即开始航空气象工作。1952年安庆航空站复航时,有2名气象观测员;1956年底合肥三里街机场扩建时,建立气象哨,有3名气象观测员,由安徽省气象局管辖,民航安徽省局负责行政管理。1958年5月1日,在三里街机场成立气象台(四级),设气象观测、预报、报务、填图、探空五个业务小组,共13人。1961年2月1日,气象台划归民航领导,由民航安徽省管理局管辖。阜阳航空站于1958年,芜湖、屯溪航空站于1959年,安庆航空站于1965年建立气象哨,隶属合肥站气象台。芜湖航空站气象哨于1965年,安庆航空站气象哨于1981年6月,随机场关闭而撤销。随着飞行任务的增加,1965年合肥三里街机场气象台发展为三级气象台。1977年12月25日,气象台由三里街机场迁至骆岗机场,因骆岗机场是国际备降机场,气象情报开始在国际间交换,气象台也发展为二级气象台。
建台初期,设备简陋,常用的设备有:干、湿温度计、云幕灯、气压表、风向风速仪、制氢装置等。以后气象设备不断更新,1977年底,711测雨雷达、62甲型单边带接收机安装使用;1980年美制42型电子电传机,1984年西德西门子厂1000型全电子电传机代替55、51型机械电传机。观测仪器不断更新,先后配置经纬仪、弧光测云仪、光控云幕灯、激光测云仪、双目编光能见度仪等先进设备。随着设备的更新,各类气象人员认真学习业务技术,提高业务水平,使气象业务工作质量逐年提高。1987年预报准确率为86.9%,观察错情率为0.56‰,填图错情率为1.04‰。航填错情率为0.40‰。
1987年,气象台下设预报、填图、资料、观测、雷达五个业务组,有8个技术工种,共42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人,中专6人。
安徽民航气象台1979年开始进行24小时气象观测,收集各类气象情报,并及时发布本场天气通报、警报、飞行管制区航段上的重要情报,向飞行员和有关部门提供天气实况和天气报告。航空站航路预报每天发布三次,并及时发布订正预报。
气象雷达:雷达探测分定时和临时两类。中国民航总局气象处规定:每年3月20日至10月20日为开机观测季节,每日6时30分、11时、14时、17时30分为定时观测,根据天气情况和飞行任务由值班预报员通告临时探测时次。定时探测绘制回波图,如有系统性天气(风面、切变线、低涡等)过程则要跟踪观测,并照相或录相存档。
建台初期,合肥航空站的固定航危报实况点有六安、寿县、霍邱、北京、上海等,每天发报时间为5点至18点;予约报航危报实况点有桐城、六安、东至、石台、黄山、庐江等。随着生产任务的不断增加,原来的航危报实况点不能满足需要,逐年增加。到70年代已发展到20余站,80年代则发展到30余站。从航线范围来看,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安徽民航气象台只负责发本场航站预报,以后开始发地方航线预报;随着航班不断增加,气象保障工作业务加重,管辖范围(见图5—5—2)也不断增大。
另外,高空气象对民航飞机有着直接的影响。
合肥骆岗机场,位于平原与丘陵的过渡地带,属温带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较为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水较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059.2毫米,最多是7月,为251.1毫米。)全年大的降水集中在春季的连阴雨、夏季的梅雨。降水季节,低云多、持续时间长。大雾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冬、春季节多,主要是幅射雾,日变化明显;年平均雷暴日为28.6天,主要发生在3至9月,7月最多(平均10天)。盛夏,多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炎热(极端最高气温38℃);冬季有寒潮侵袭,伴有低温(极端最低温度为-14℃)和大风,以及个别年份的大雪和积雪。年平均气温为15.5℃,年盛行风向为南风,最大风速17m/秒。年平均低云(低于150米)日数37.5,低云最多是在十月(5.3天),低云最少是在11月(1.1天),低云最低高度为50米。
各种天气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互相制约的整体。为了保障飞行的正常与安全,必须作出正确的天气预报,特别对那些变化很快的天气要素,如低云、积冰、雷暴、雾等天气现象,要更加注意。
合肥骆岗机场有关气候资料表

图5—5—2航站预报范围示意图

〔油料供应〕
安徽民航航空油料有航空燃料油、航空润滑油、航空润滑脂三大类及特种液等。
安徽民航的油料工作始于20年代末。民国18~38年,安庆断续通航时,即开始油料供应。1952年安庆建立航空站后,当时没有专职油料员,由汽车司机兼管,有油车。70年代后,有油罐、简陋的油库。1957年合肥三里街机场开航后,油料由机务部门代管,1958年有3名专职油料员。1958年阜阳机场及1959年屯溪、芜湖航空站开航后,油料工作由场务养场员兼管。1965年芜湖航空站迁至安庆后,安庆航空站有一名专职油料员。1969年实行义务工役制后,油料员增至10人。1977年油库由三里街机场迁至骆岗机场后,核定为二级油库,1980年人员增至15人。1977年至1984年,油库由民航安徽省管理局后勤处管辖。1984年成立物资设备科,科下设车队、汽车修理厂、油库、军需、综合仓库五个单位。1987年,民航安徽省管理局有油料人员22人,其中干部4名,化验员2名,司泵员3名,统计、计量员2名,电工1名,保管员4名,外场加油员6名。
油料供应:1952年至1969年,由民航上海管理局供应,主要从苏联进口。油料牌号是B—95—130、B—70号,润滑油是M C—20。民航归空军建制后,从1970年1月1日~1980年3月15日,油料由民航安徽省管理局向南京空军后勤部申报计划,由空军供给航油,油费由中国民航总局统一向军委空军后勤部结算。1980年3月15日,民航改为国务院直接领导,不再由空军代管,油料供应由民航安徽省管理局向民航上海管理局申报计划,民航上海管理局汇总上报中国民航总局,然后向石化部门订货购买。阜阳、屯溪、安庆、芜湖各航空站航油由民航安徽省管理局供应。
航油卸运:1952年安庆建立航空站后,有油车卸运;1956年合肥建立航空站后,三里街机场的油车从合肥火车站卸运到机场油库,建站初期用卡车装桶运航油;1958年后用油车装运。骆岗机场开航后,从1979年至1987年,骆岗机场设有6.5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航油由火车油罐车直送到骆岗机场油库。阜阳、屯溪、芜湖、安庆各航空站由卡车装桶运航油。
航油储存:50年代三里街机场有临时桶装库房1间,60年代初有4个(47×3×50立方米)油罐,1967年初建一座500立方米的油库,1977年三里街机场关闭后停用。1977年骆岗机场油库建成,位于候机大楼北侧2公里处,占地80777平方米,合120余亩,投资830万元。库内有25个油罐,总容量为11145立方米,为民航上海管理局第二大油库。其设备有汽、滑油泵16台,可供大、中型飞机用油。油库储航空煤油7626吨,牌号为RP—1、RP—2;储航空汽油600吨,牌号为RH—95/130。除保证场内飞机用油外,还保证民航上海管理局飞机中转、备用。此外,油库还储有地面车用汽油、滑油、滑脂、仪表油、仪表脂、柴油等。阜阳、安庆航空站各有60平方米油库存放桶储航油,屯溪航空站有50立方米的油罐存放航油。
加油工具和方式:1957年至1958年,用小板车推油桶到飞机下,用手摇泵往飞机上加注,滑油是肩挑手提到飞机上加注。1958年至1987年,机场内用各种型号油车加油,70年代末,农业基地用汽车加油。
油料化验:1957年至1978年,因油库无化验室和设备,都是由民航上海管理局上海虹桥机场进行化验。1978年,油库组建了化验室,除辛烷值测定项目外,其它油料质量项目均可进行化验检测。
车辆用油:地面车辆汽油、柴油、滑油的供应,由民航安徽省管理局根据每年地面使用车辆数,到合肥市石油公司洽谈购买。三里街机场车辆用油储存为桶装,1978年油库搬至骆岗机场后,用油罐存油,油罐有25立方米、10立方米各2个,电动加油。阜阳、屯溪、芜湖、安庆各航空站用油均由民航安徽省管理局供应。
30多年来,安徽民航油库,保证了油料供应和安全。1983年,中国民航局和民航上海管理局对油料系统四大项目检查评比,安徽民航油库有3项居全国民航第一。1986年全国民航油料系统对口赛时,安徽民航获第二名。
〔场务保障〕
1957年三里街机场开航后,只有1至2人的场务组看护跑道;1959年增至5人;1966年成立场务分队,人员增至9人;1978年发展为场务队,有30余人;1983年组建修建科,下设3个分队,一分队为养场、机械、绿化班,二分队为水暖班和配电班,三分队为木瓦、油漆班;1987年共有50多人。
1958年阜阳航空站成立后,搬运工兼职场务工作。1959年,屯溪、芜湖航空站成立时,只有1至2名养场工。
安徽民航的场务部门,对安徽民航所辖的合肥三里街、阜阳、屯溪、芜湖、安庆、骆岗机场的跑道、滑行道、联络道、停机坪、机场道路(骆岗机场主干道4.5公里长)、停车场的道面进行维修清扫,保证道面清洁、完好,无外来物,保证飞机安全起降,车辆畅通。对各机场飞行安全区的端侧安全道及迫降场地进行除草、平整、机械碾压,使道面平整密实、无障碍物。对各机场的排水系统、围界系统(骆岗机场的护场沟和铁丝网为11公里长)进行维修,使其畅通、完整。对各机场的候机楼和主干道进行绿化,美化机场环境。对机场净空则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保护机场净空的有关规定严格检查管理。对道面标志勤刷,保持常新。
配电站保证了各机场的生产和生活供电,保证各类助航灯光(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以马灯代替跑道灯)系统设备良好,使目视助航标志醒目。
修建部门对各机场的生产厂房、机房、候机楼、办公楼、宿舍区等设备进行维修保养,保证完好使用。此外,还有消防班担负消防任务,1987年,消防和机场看护均交机场公安部门担任。
上述各机场,初建时因农民在机场种地、割草、放牧,行人、牲畜穿过机场和跑道的情况时有发生;机场铁丝网常被剪坏,机场秩序不良。后经大力宣传,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穿过机场的行人、牲畜日趋减少,机场秩序逐渐好转。80年代后,机场秩序正常,保证了飞行安全。
二、间接保障
〔航空器材〕
安徽民航从1952年至1965年,没有在册执管飞机,只有过站飞机。飞机维护时所用的航材,均由该过站飞机所在单位供应,一般是由民航上海管理局送来。1966年至1987年,安徽民航先后有了在册执管飞机运五、伊尔十四和运七3个机型。这些飞机排除故障、作定检、航前、航后和短停时,所需航材均由安徽民航供应;过站飞机仍由过站飞机所在单位供应。阜阳、屯溪、安庆各航空站航材,由民航安徽省管理局供应。
1952年至1967年,安徽民航未设专职航材工作人员,在安庆航空站(1952~1954年)和合肥三里街机场时期,航材是由机务人员兼管。1968年始有2名专职航材管理人员,航材工作则由机务部门兼管。1973年,民航安徽省管理局成立后勤处,航材由后勤处管辖。1977年三里街机场关闭前,航材管理人员有4人,库房面积近200平方米。骆岗机场开航后,航材库房搬至骆岗机场。1983年,后勤处撤销,航材由物资设备科管辖。1986年成立航材科,下设运七型飞机的特设、机械、发动机库,运五型飞机的特设、机械、发动机库、送修库,小五金器材库共8个,航材管理人员增至8人。1987年,机场新盖库房大楼一座,面积为2000平方米,航材管理人员14人。
航材的供应和来源,民航安徽省管理局按季度向民航上海管理局航材处申报;急用、临时用则发电报补报;短缺时向有关单位求援、借用或价拨。民航安徽省管理局的航材购自航空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轻工业部、化学工业部、中国船舶总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空军所属工厂、国家物资局和中央有关部门所属企业等130多个工厂以及北京、上海、广州、四川、江苏等22个省市的工厂;有的从美、苏、德等国进口。
1957年至1981年,主要是供应运五型飞机航材,每年约20余万元。1981年至1985年,除供应运五型飞机外,还供应伊尔十四型飞机。1985年后增加运七型飞机航材。1982年收、发航材各19万元,库存35万元(含上年);1986年收料156万元,发料54万余元,库存171万余元(含上年);1987年收料267.5万余元,发料166.5万余元,库存272.8万余元(含上年)。
安徽民航1987年供应航材13大类,有飞机零配件,航空仪表及零件,航空电气设备及其制品,航空无线电与雷达设备及零件,航空标准件与轴承,航空测量仪器与校验设备及制品,航空原材料及制品,皮革材料和纤维材料及制品,航空地面设备与工具,杂项材料等。
〔机动车辆〕
1952年,安庆组建航空站时,有吉普车、油车各一辆。1956年合肥组建航空站时,设汽车班,有旧客车、卡车、油车各1辆,1959年增加1辆美式吉普车。1959年芜湖组建航空站时,旅客是搭芜湖市邮电局的便车。196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拨给民航安徽省管理局1辆旧小轿车,修理后使用。196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又拨给民航安徽省管理局1辆伏尔加旧小轿车,修理后使用,其它车辆也有增加,司机5人。1969年实行义务工役制后,汽车司机从义务工中培训。1972年汽车班发展为汽车分队,由办公室管辖。1977年三里街机场关闭时,有司机25人,客、货、小车和消防、救护、油车、客梯车(旅客上下飞机用)、塔台车、起动电源车等各种车辆23台。骆岗机场通航后,1978年成立车队,由后勤处管辖。1984年3月,车队由物资设备科管辖。至1987年,有车管人员37人,其中干部5人、司机32人;有轿、客、面包、吉普、卡、油、客梯、电源、水、拖、塔台等各种车辆72台。其中阜阳航站有司机1名,货车1辆;屯溪航空站有司机3名,客车、油车各1辆;安庆航空站有司机2名,货车1辆。
汽车修理:1977年以前,三里街机场有7名修理工,只能小修,大修送合肥市汽车修理厂。机场迁到骆岗后,1978年成立修理班,1979年成立修理分队,由汽车队管辖。1984年9月成立地面汽车修理组,修理人员7人。1985年9月发展为修理厂,由物资设备科管辖。1987年有19名修理人员,另从合肥客车厂聘用3名退休老工人。修理工种有机械维修、板金、车、电、漆等5个工种,可对国产汽车进行大、中、小维修。主要设备有镗缸机、车床、磨气门机等,担负汽车的大、中、小修理任务。1987年8月,修理厂开始对外营业,修理拖拉机、汽车等。此外,还修理油机、消防器材、油泵、电冰箱等地面设备。
1970年至1987年,安徽民航共发生7起行车事故,死亡4人,伤5人,其原因均是车速过快,思想麻痹。车队1980、1981年被民航上海管理局、1982年被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1986年被民航安徽省管理局评为先进单位;1987年,车队获民航上海管理局安全标兵单位奖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