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社会节约用油
50年代为了克服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石油禁运造成的困难,安徽利用本地资源,把汽油车改装成木炭车。到1952年末全省已有木炭车541台,占当年汽车总数的72.8%。同时还发展以煤炭、木柴为动力的锅驼机用于农田排灌,1960年全省达到67160马力,占当年排灌机械总马力的22.2%。
1956年全国石油公司经理会议决定开展废油回收再生利用工作,全省石油公司系统配合地方行政部门建立节油机构,开展社会节约用油工作。并先后在合肥、蚌埠、芜湖建立了废油加工厂,从事废润滑油的回收和加工。1959年下半年国家分配给安徽的汽油资源比上半年实销量少49.3%,为此中共安徽省委、省人委发出节约用油通知,规定省直各单位均按一部小车配备使用,超过的一律不供应汽油,除省委书记、省长及公安、交际部门因特殊情况按实际用量供应外,其他部门一律按新配车标准原定量60%核供,包干使用。地、市、县也比照作出具体规定。1960年省商业厅配合有关部门动员全省用户推行汽车安全熄火滑行、汽车拖挂、底盘润滑,推广柴油掺水,发展沼气照明、地方煤炼油生产,防止机械漏油,延长车辆、机具润滑油换油期,加强废油回收再生等多方面节油措施。1966年我国石油生产已实现基本自给,国务院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任务考虑,批转商业部、物资部《关于开展石油节约的报告》,安徽省作了相应贯彻,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每万元工农业产值耗油不仅没有降低,反由1965年0.1573吨增到0.1867吨,上升幅度为18.6%。为加强节油工作,商业部要求石油经营单位管供、管用、管节约,1974~1975年省商业厅先后发出有关节约石油的通知,规定石油二级站和地市公司都配备专职节油人员。县公司有兼职节油人员。普遍实行以降低油料单耗为中心的定额考核,协助用户在机具管理上实行定人、定机、定油耗、定责任、定任务的“五定”和单机核算;推广“锯沫纸浆机油滤芯”、“多极火花塞”、“晶体管点火装置”等节油措施。锯沫纸浆滤芯节油效果尤为明显。加强再生润滑油的回收,据统计,全省1974年实回收1960吨,占年润滑油销售量的7.4%,1975年实回收1279吨,占年销售3.9%。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计委、商业部相继发出一系列节约石油的通知,这一时期安徽采取的主要措施:
通过统配定量,节约社会用油:60年代开始,对汽车用油按照车辆吨位大小及用油对象,实行定量供应,逐步扩展到内燃机械。1980年全面实行定量供应。首先组织人员对本供应区开展机具普查,建立用户机具卡片,设台帐,到厂矿社队了解其生产任务、历史耗油水平、用油特点等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由供油单位分用户提出定量标准,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公布。实行一年一定,分季安排,包干使用,节约留用,超用不补。1980~1981年连续两年对全省81个独立石油经营单位开展检查评比,节油成果显著。
1973~1985年节约石油统计表
表1—3—8单位:吨


1978~1985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耗油变化表
表1—3—9

注: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配合交通部门开展封车节油和老旧汽车更新改造:根据1980年国家经委、交通部、商业部在全国开展封存多余汽车以节约石油的通知精神,省交通厅、商业厅于1980年10月成立了“安徽省车辆管理办公室(简称车管办)”,各地、市、县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开展工作。先组织力量重点对载货汽车进行“六查”(即车数、车况、任务、效率、消耗、管理),在此基础上逐步封存多余汽车,年底全省即封存6518辆,占车辆总数的12.9%。1981年安徽省执行国家计委、经委、能源委员会、交通部、物资总局关于载重汽车更新办法及国务院对老旧汽车更新改造的有关规定,对修理后耗油高于生产厂规定定额20%或行驶50万公里,或经三次大修以及缺乏配件,或一次大修费用超过新车出厂价二分之一的老旧汽车予以淘汰。以耗油低的新型汽车或改进的汽车更新,或用新部件(如化油器等)改造社会在用汽车。全省更新改造汽车数,1983年为992辆,1984年为1328辆,1985年为266辆。
此外还配合交通部门对解放牌CA—10B汽车的四大件进行改造(汽缸盖、凸轮轴、化油器、进排气岐管),提高汽缸压缩比,功率从95马力提高到110马力。节油效果显著。全省共有该型号的汽车12300辆,到1983年改造4409辆,占35.8%。合肥市到1984年底改造1150辆,占全市应改数的67.6%。
推广金属清洗剂:以往机械去污多用石油清洗,浪费大。80年代全省推广水基金属清洗剂,节约用油。省农机系统1984年选取15个点试用,证明效果好,当年就予以推广。全省6万台拖拉机使用清洗剂15.7吨,折算节油450吨。1985年在凤台县召开应用交流会,当年又销售81吨,折算节油1350吨。另据合肥3个清洗剂厂统计,1984年1~11月销售固体清洗剂201吨,折算节约成品油4000吨以上。
在其他节油技术方面也有所创新。如1978年潜山、宿松石油公司会同用油单位学习外省在S195柴油机曲轴箱后盖上加装降压散热板,经行驶44公里对比试验,可节约机油45~50%,省农机系统在全省推广。1980年有5万台手扶拖拉机安装这种部件,占手扶拖拉机总数的50%。省农机系统推广使用农机检测节能技术,用功率仪、油耗仪对拖拉机进行测试,可诊断出拖拉机的功率、油耗大小、查出毛病后进行修理调整,使机子正常工作。1985年省农机局在全省选15个县作试点,测试了1062台拖拉机,并作了调整和修复,平均功率提高1.2千瓦。降低耗油每小时27.4克,已在全省推广。此外,全省各地都因地制宜地开展胶堵漏、燃油掺水、柴油乳化等节油技术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果。
二、废油回收再生
1957~1958年安徽先后在蚌埠、芜湖两石油批发站建立废油加工厂。省石油公司油调本单位职工在合肥也建起一个废油加工厂,以处理废油为主,逐步生产技术简单而市场又急需的润滑脂和其他石油产品。各地石油公司代为收购的废油分别运到以上3个加工厂处理,其再生产品按废油来源返还有关地区。1966年4月,省计委、商业厅联合下达年度节约用油计划中,规定各经营单位全年废油回收不少于年度润滑油供应量的8~10%。1971年2月,省五交化石油公司召开了全省废油回收再生会议,省商业局批转了这次会议纪要,规定:废油回收率在省辖市按润滑油销售量25%,县和县以下按20%;按供应区划分,谁供应谁回收;并确定合肥、蚌埠、芜湖、安庆、六安5个石油站和地区公司为废油集中点;再生产品收购和销售价,一般不低于同品种同规格进销价的85%。由于润滑油资源紧缺,回收的废油可再生出70%的有用产品,加工单位有一定利润,投资少、收效快,因此各地纷纷建立废油加工厂,1971年全省已发展到12个,除蚌埠、芜湖、合肥原有的3个厂外,新增蚌埠1个,滁县2个,马鞍山3个,安庆、无为、六安各1个。
国家计委1973年批转燃化部、商业部《润滑油回收、加工利用试行办法》下达后,安徽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管理,在继续执行谁供应谁回收的基本前提下,按照加工厂分布,重新划定商业收购后送交废油加工厂的区划,规定收购点同加工厂间的结算价格以及对再生产品的质量要求等。按照专业加工和用户自行加工相结合原则,对用油量大的单位如铁路系统、钢铁厂、化肥厂等鼓励其自行回收加工,产品由本厂自用;对没有加工条件的和零星用户,由各石油经营单位组织收购,交有关加工厂处理,符合品质规格的再生产品由石油经营单位统一收购供应市场。回收比例按不同行业不同品种分别作出规定。废油收购坚持按质论价,一般以同类代表品种当地批发价35~40%计算。再生成品油质量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不得出厂。石油经营部门收购再生油。按燃化部出厂价执行。销售按国家同品种价格执行。经过几年试行,年回收量由1974年的1960吨增加到1977年的2519吨。1977年起,润滑油供应实行交旧供新办法,即用户在购油时,必须交回一定数量的废润滑油。供油单位在对用户核定润滑油供应计划时,同时核定交回废油数量,实行月交季清,对完不成回收计划的,从下个季度供应指标中扣除一定数量的新油。从1981年起,各地用户实行从本单位出售废油收入中提取5~10%奖给回收人员。1985年,全省石油公司系统也实行废油回收奖罚办法,每年拿出平价汽、柴油各500吨,用以奖励完成和超额完成废油回收计划的单位,对未完成计划的单位采取罚扣一定数量平价油计划,用以奖励本供应区废油交售好的用户。
全省废油加工厂1971年之后继续发展,1975年已达18家,加工能力达4300余吨。其中商业自有加工能力只有2000余吨。1978年全国商业厅、局长会议提出,今后废油应由商业自办加工厂加工。当年商业部投资30万元,在安徽铜陵市和南陵县各建一个年处理废油500吨的加工厂,分别于1980年和1981年建成投产。省里也拨款4万元改造宿县地区石油公司废油加工厂。在此基础上,经过检查评定,1983年全省核定蚌埠石油站油脂厂、安庆石油站油脂厂、宿县石油公司油料厂、阜阳、南陵、淮南、合肥及铜陵市石油加工厂等8个润滑油再生厂为商业定点厂。六安、巢湖2个再生厂,1984年之后改称为“废润滑油回收、再生协作组厂”。1985年3月成立安徽省废润滑油回收、再生技术协作组,吸收8个商业定点厂和六安、巢湖2个非定点厂参加,统一称为协作组厂,定期召开协作组会议,交流生产技术,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
1978~1985年度润滑油回收量统计表
表1—3—10单位:吨

上一篇:第五节 价格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