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购销
50年代前期,供销社梨的年收购量仅120~370吨。1956年,省供销社规定,梨列为省计划管理商品,实行计划调拨。是年,全省梨收购量达到2366.5吨。1959年,增加到5481.9吨。60年代初,因受自然灾害影响,梨生产下降,收购减少。1963年,砀山酥梨、徽州雪梨为省供销社计划调拨商品。1964年,省供销社管砀山酥梨、徽州雪梨的收购、省内外调拨、供应出口三项指标,主产县砀山县和歙县分别执行省供销社计划。其他梨和非省管县,划归县管理。1963年,省供销社决定对砀梨和雪梨实行奖售,每收购50公斤,奖售化肥5公斤、人造棉1市尺、香烟1包;每收购100公斤,供应布胶鞋1双。1965年改为每收购50公斤,奖售化肥4公斤(或饼肥1.5公斤,化肥3.5公斤)。1965年起,梨收购量不断增加,到1977年,全省收购33478.1吨,为历史最好年份。1980年起,梨市场放开,实行议购议销,多渠道经营,供销社收购数量锐减。
1965年起,砀山酥梨、徽州雪梨大量销往省外。主要销往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市。50年代开始供应出口。1965~1988年梨购销数量见表5—1—2。
1965~1988年安徽省梨购销数量统计表
表5—1—2单位:吨


注:1952年国内纯购进162.9吨、1953年123.6吨、1954年161.5吨、1955年370.6吨、1956年2366.5吨、1957年1660.3吨、1958年972.6吨、1959年5481.9吨、1960年3308.4吨、1965年1727.3吨、1962年1051.4吨、1963年1669吨、1964年741.6吨。
二、产品简介
【砀山酥梨】
砀山酥梨主产于砀山县。据《皖志述略》记载,砀山酥梨的栽培始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砀山系黄河冲积平原,古时由于黄河不时泛滥,梨树破坏严重。“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城东决口以后,河道北移,砀山遂成黄河故道,梨树逐渐增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筑陇海铁路通车后,便于运销,梨园日益扩大,民国26年(1937年)前,全县约有梨树30万株,最高年产量为3000吨。自日军侵华后,梨园大多荒芜,建国前只留存5万株,产量70吨。”1958年起,酥梨生产有所突破。1979年,全县酥梨产量2.25万吨。1980年酥梨由省管改为自由购销后,购销渠道畅通,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至1988年全县有梨园7万亩,产量5万吨。砀山酥梨,除砀山县以外,安徽的淮北、淮南地区以及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的渭北、新疆南部、山西晋中等地均有大面积栽培。
砀山酥梨果实硕大,肉白酥脆,皮薄多汁,甘甜味美。主要品种有金盖酥、白皮酥、青皮酥和优酥等。其中,以金盖酥品质最佳,平均单果重270克,果皮薄而光滑,黄亮美观,肉多汁,味浓甜,可容性固体物达12%~15%。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储藏得当,可存放到翌春3~4月份。1963年,省供销社制定砀山酥梨收购质量标准。1965年省土产公司对砀山酥梨质量标准作了修订,详见表5—1—3。
1965年砀山酥梨质量标准
表5—1—3

砀山酥梨自1956年起,一直归供销社独家经营。由于酥梨上市集中,运输、销售都很困难。供销社每年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销售仍有问题,烂耗也较大。1979年市场放开,多渠道经营后,特别是1982年推行半地下窖土法储存后,使酥梨供应时间延长至次年2~3月间。1983年起,砀山县供销社帮助果农解决资金183万元,砖906万块,木材294立方米,水泥4000吨,铅丝、元钉500吨,扶持果农建窖储梨,到1988年,全县有半地下窖2000多个,每年储梨1000~1500吨。砀山县供销社1972~1988年酥梨购销数量见表5—1—4。
1972~1988年砀山县酥梨购销数量统计表
表5—1—4单位:吨


砀山酥梨以其品质佳、上市早,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1958年开始出口港、澳、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获得好评。到1977年止供销社累计组织出口2.2万吨(以后为外贸独立出口)。
【徽州雪梨】
雪梨主产于皖南歙县,在休宁、屯溪、宣州、宁国等地也有少量栽培。据宋淳熙二年(1175年)罗愿撰《新安志》载:“梨之类多种,大抵歙梨皆津而消,其质易伤,蜂犯之则为瘢,故土人率以柿油渍纸为囊,就枝苞封之,霜后始收。”民国38年(1949年),歙县雪梨产量592.9吨。建国后,雪梨生产发展很快,到1957年,全县雪梨产量1200吨。1979年为5729亩,产量2243吨。至1988年,年产雪梨3.15万吨。
雪梨的生产方法独特,当梨果座果后,用不透光、不透水的油柿法渍过的毛边纸袋(或桐油桑皮纸袋),将果就枝包起来,待秋后果实成熟与梨袋一同摘下,拆去油纸,便得到皮薄、光洁、质细、美观鲜嫩的梨果。
雪梨的主要品种有金花早、细皮、木瓜、回溪、涩梨等。其中,金花早品质最佳。单果重250克左右,果实套袋为黄白或纯白色(未套袋为黄绿色),果肉白色,松脆汁多,味甜,可容性固形物12~13%。8月上、中旬成熟。
雪梨品种特点为早熟,上市正值夏令炎热天气,适于消暑食用,东南各省视雪梨为肺疾的营养治疗果品,行销国内外。明朝被列为贡梨。《宁国府志》中明巡按御史王完的《奏免雪梨疏》记载有:“宣城县每岁贡梨四十斤,”呈献“太届荐新”。早在百余年前便出口远销南洋一带。民国23年(1934年),在东南亚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歙县雪梨获果品银质奖章。据《南洋劝业报告书》称:“歙县雪梨为上品,色白气香。”(民国26年《歙县志》)。雪梨自1956年起为供销社主营商品。50年代起,雪梨年供应出口100~200吨。歙县供销社系统1952~1988年雪梨收购数量见表5—1—5。
1952~1988年歙县供销社系统雪梨收购数量统计表
表5—1—5单位: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