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产区
安徽为香菇主要产区之一,所产香菇与广东北口香菇、福建汀州香菇、江西赣州香菇并列为四大名菇,其生产历史悠久。明朝潘之恒撰写的《广菌谱》中,记述食用菌19种,涉及的产地中就有安徽。栽培香菇技术,一是300多年前由婺源传入祁门,所产为“徽菇”;另一是200多年前由浙江临安一带传入宁国,所产为“宁菇”。以后再由两县向皖南山区腹地逐渐传播,形成“徽菇”、“宁菇”两系。
香菇分布于皖南山区大部分地区,以祁门、东至产最多。屯溪、休宁、太平、绩溪、黟县、石台、青阳和大别山区的金寨等县均有生产。抗日战争以前,皖南每年可产徽菇25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1/3以上。50年代初,全省香菇产量40吨。1972年以前,基本采用老法生产,出菇慢,产量低、质量差,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山林资源。1973年以后,供销社推广新法生产技术(即段木生产法),并投入资金进行扶持,据不完全统计,1972~1980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供销社共投入资金69.45万元,重点建立菌种厂供应群众菌种,指导生产,产量有所提高。1983年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香菇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1984年,全省产香菇140吨,1986年273.1吨,1988年267吨。
二、购销
历史上,屯溪是全国著名的香菇集散地之一。著名的黎阳街上仅百余米长的地方,就开有众多菇行。抗日战争以前,屯溪市场每年经销干香菇30吨以上,约占全省产量的80%以上。菇行经销的香菇除少量当地销售外,大部分经水旱两路销往杭州和上海。
1963年起,香菇为省管商品。是年,香菇实行奖售,每收购50公斤,奖售粮食50公斤。1965年,奖售棉布16.7米。1973年,奖售25公斤粮食、12.5公斤化肥(社员交售,只奖粮食,不奖化肥)。1982年,香菇列为二类物资,由省、地、县计委列入国民经济计划下达,供销社与生产单位签订合同,在完成国家收购计划之前,一律不准进入市场。1983年起,香菇改为议购议销。
供销社自1953年起收购香菇。1965年前,全省年收购量10吨以下,北方农业会议后,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生产一度发展很快,收购量有所上升。1972年,收购量猛增。1973年起,生产下降,收购减少,到1982年前,全省收购量只占产量的40%以下,市场长期脱销,只能作为出口和特需供应之用。1983年起,随着香菇生产的发展,收购量日益增加。由于商品生产意识薄弱,香菇分等分级不严,质量较次,1985年起,一些地方曾出现卖菇难现象。
安徽香菇历来以其品质优良,香味浓郁而居全国首位,产品直接销往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每年调省外占国内纯购进的30%左右。1959年起,出口港、澳、台及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区和国家。1967~1988年,安徽香菇购销数量见表5—3—1。
1967~1988年安徽省香菇购销统计表
表5—3—1单位:吨

注:国内纯购进,1953年0.3吨、1955年0.3吨、1958年21.4吨、1959年8.8吨、1960年3.7吨、1961年0.9吨、1962年1.2吨、1963年2吨、1964年7.2吨、1965年7.3吨、1966年15.6吨。
1965年,省供销社制定香菇质量标准:花菇、厚菇、平菇各分甲、乙、丙三级,要求身干,无霉变、焦片、虫蛀、杂质。1986年,省标准计量局以皖D/(X 02—86)发布了香菇省地方标准,1987年起实施。




下一篇:第三节 黑木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