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产区
黑木耳主要产于金寨、霍山、岳西、宁国、黟县等地,以金寨产为多。50年代初,全省黑木耳产量仅15吨。多年来,黑木耳产量一直不大,一般年产在20~30吨左右。各级供销社自60年代始,积极扶持黑木耳生产。据不完全统计,1972~1980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供销社共投放资金68.43万元,重点建立菌种厂,向农民提供优良菌种,培训技术人员,提高黑木耳产量和质量。中共“十二大”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黑木耳生产,1984年全省年产黑木耳70吨,1987年88.7吨。
安徽产黑木耳主要为细木耳,其耳朵大小适中,肉厚实,腹面乌黑有光泽,体轻、胀性足,煮后糯软粘稠。
二、购销
1963年起,黑木耳为省管商品。1973年对黑木耳实行奖售,每收购50公斤,奖售25公斤粮食、10公斤化肥(社员交售只奖粮食,不奖化肥)。1982年,黑木耳列为二类商品。1983年,实行议购议销。
1951年起,供销社收购黑木耳,1963年前,年收购量很少。1963年,加强收购工作,年收购量始有所上升。“文化大革命”期间,收购量锐减。1979年起,随着黑木耳产量的提高,收购增加。
1959年起,从东北、湖北、陕西等地调进黑木耳。1962年,黑木耳调拨计划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分配。1983年,随着市场的开放,调进量逐渐增加。1967~1988年安徽黑木耳购销数量见表5—3—2。
1967~1988年安徽省黑木耳购销数量统计表
表5—3—2单位:吨


注:国内纯购进,1951年0.1吨、1952年0.1吨、1953年0.2吨、1959年1.4吨、1960年0.2吨、1962年0.4吨、1963年4吨、1964年10.8吨、1965年10.5吨、1966年10.2吨。



上一篇:第二节 香菇
下一篇:第四节 黄花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