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产区
安徽黄花菜种植历史悠久。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萧县志·物产》载:“金针菜即萱花,《宋氏种植书》:萱有三种,单瓣可食;千瓣者食之杀人;惟色如蜜者,香清叶嫩,可充高斋清供,又可作蔬食,不可不多种也”。历史上以北方砀山、萧县、阜阳等地分布较多。建国后陆续推广到淮河以南地区,以宿松、和县为主。
1955年以前,黄花菜以种植于“四旁”和荒地为主,当时全省产量300多吨。以后逐渐集中栽植,产量提高很快。1960年起,毁菜种粮,生产受到严重破坏。1976年,全省产黄花菜60吨;1979年达183.3吨。据不完全统计,1972~1982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供销社共投入资金135.48万元,化肥4860吨,扶持黄花菜生产,重点为农民提供种苗、生产技术,帮助生产队建立烘干设备,培训技术人员。1983年,全省种植面积达3.2万亩,产量650吨。1985年起,由于烘干技术不高,影响黄花菜商品质量和销售,导致种植面积、产量减少。
二、购销
1962年,黄花菜实行换购,每收购50公斤,供应食糖25公斤或香烟10条。1963年起,黄花菜为省管商品。1965年,为保证外贸出口,每收购50公斤,补助粮食15公斤。1973年,改为奖售化肥15公斤。1982年,黄花菜为省管二类商品。1983年,实行议购议销。
供销社1951年始收购黄花菜。1960年后,随着生产下降,收购量锐减。至1977年,收购量长期徘徊在20吨左右。1980年,采取与生产队(林场)签订收购合同的办法,收购量始持续上升。
省内市场供应的黄花菜一半以上来自江苏、湖南等地。1967~1988年安徽黄花菜购销数量见表5—3—3。
1967~1988年安徽省黄花菜购销数量统计表
表5—3—3单位:吨


注:国内纯购进,1951年215吨、1952年99.7吨、1953年108.6吨、1954年76.2吨、1955年248.3吨、1956年509.1吨、1957年434.5吨、1958年383.3吨、1959年112.9吨、1960年58.3吨、1961年9.1吨、1962年1.3吨、1963年11.9吨、1964年42.6吨、1965年26.2吨、1966年25.3吨。
黄花菜品种有大乌嘴、小乌嘴、荆州花、山区野花等。色呈棕黄带黑,条细质硬,青条较多。






上一篇:第三节 黑木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