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政治家的理想,看李世民是如何做到的
发布时间:2019-11-07 10:49:24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 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最主要功劳,归功于有个英明的领导者,能够知人善用。
贞观之治”。贞者,正也;观者,示也。李世民选定“贞观”二字为年号,就是想要行正道,以正道示人。“贞观之治”是许多政治家的理想,“之治”远没有“盛世”的显赫,但“贞观之治”却不比任何“盛世”逊色。即使是对历史不熟悉的人,也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贞观时代的美谈和轶事,这些事的确能令国人骄傲,例如:“君,水也;民,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也是贞观之治的施政纲领。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从隋朝的灭亡中汲取教训,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推行爱民政策,这使他成为万人称颂的明君。
房谋杜断。唐朝历史上有许许多多著名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其中的翘楚人物,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不论李世民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房玄龄和杜如晦都能帮他解决,他就像多了两个大脑。
魏徴。魏徴的名字紧紧和李世民、贞观之治联系在一起,李世民赞魏徴是他的镜子,魏徴也像贞观时代的一面明镜。他正直敢言,屡次向李世民进谏,谏言内容从国计民生到帝王生活,无所不包。难得的是,李世民一一采纳。在魏徴的带领下,贞观朝的大臣们大多敢于直言,李世民也一一给予奖励。政治清明,成了贞观之治的代名词。贞观之治奠定了唐王朝繁荣发展的基础。李渊的武德时代只有短短的八九年时间,这段时期,唐朝的主要精力在于开疆扩土,加上高祖李渊定都长安后,渐渐耽于享乐,纳了很多后妃,生了不少小王子,在治国方面,只是依从隋朝旧例,也不是特别精心。直到李世民继位,帝国的政府才开始从宏观上制定国家大计。贞观政府的成绩令人瞩目:休养生息的固本政策。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贞观政府从执政伊始就爱惜百姓,不夺农时,不滥用民力。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国内民生凋敝,在贞观政府的有效治理下,国力很快恢复,百姓安居乐业。
完善政府职能与制度。贞观政府一方面注重行政效率,一方面不断完善国家制度。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府兵制、租用调制都继承了前朝智慧,汲取了本朝经验,成型、成熟并确立了地位,成为后世政府的范本。
君王本人的垂范作用。李世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从谏如流的同时,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崇尚节俭,免去四方进贡。上行下效,贞观朝从皇室到大臣,大多以节俭为美德,在百姓心目中有良好的形象。
君臣同欲,人才辈出。李世民是个慧眼识人的英主,他提拔的大臣文的廉而能干,武的健而爱国,又大开科举,不问人才出身,大力提拔寒门子弟。此外重视官吏质量,设立“黜陟使”巡察全国,考察各地官吏。大大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水平。
平定四方,赫赫战功。李靖、李勣、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一大批猛将,二十年的时间,他们平东突厥,平吐谷浑,平高昌,征薛延陀、龟兹、焉耆,一个个强大的对手被唐朝军队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四夷降伏。李世民施行怀柔政策,对四方民族以教化为主,加以联姻,交流,互通有无,于是四方共尊李世民为“天可汗”。此外,在文教、艺术、外交等多个方面,贞观朝也同样可圈可点。李世民重视教育,在各地建立学校合科举制度,读书蔚然成风;因为社会风尚自由,艺术方面百花齐放;在外交方面,四方少数民族仰慕唐朝威仪,纷纷来长安学习、居住,并为大唐带来新鲜的风气。大唐气象在无形中酝酿,只待有一天喷薄而出。
在贞观历史上,很难找出某一项决策来自哪一位大臣。贞观政府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政府,不但人才一抓一大把,还有个英明的领导,更难得的是,官员们齐心协力,为共同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智慧。所以说,贞观之治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成就。
李世民一生最得意的事有两件,一是和一群情投意合的部下一起平定天下;二是和一群臣子治理天下。那么,在这份事业中,长孙无忌主要做过什么工作呢?
长孙无忌是个清醒而务实的人,他是李世民的另一双眼睛,专门发觉李世民看不到的漏洞。贞观元年,突厥内部矛盾激化,不少大臣主张趁机出兵,除掉这个心腹大敌,李世民也跃跃欲试。这时长孙无忌冷静地提醒李世民,如今我们刚刚立国,根基尚浅,民生凋敝,不宜出兵。何况,当时唐朝刚刚与突厥订立和平条约,也不宜马上毁约,失信于人。李世民仔细一想,民生问题要比外战重要得多,当即打消了出兵念头,专心搞国内生产。李世民离不开房玄龄、杜如晦,离不开魏徴,也同样离不开始终为他打算盘的长孙无忌,所以贞观时期,长孙无忌一直受重用。 长孙无忌最大的功劳,是他对唐朝律法的重视。前文说过,长孙无忌从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律法,他认识到,贞观时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有赖于李世民的英明和大臣们的贤良,但纵观历史,这样的帝王大臣组合纯属凤毛麟角,想要让唐朝持续发展,不能寄望于李世民的子孙个个都像李世民,后代的大臣个个都是房、杜、魏、李,而是寄望于制度与法律。
长孙无忌认为法律的作用是制止犯罪,教育人民,推行正道。他在立法、量刑、诉讼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用十年时间亲自修订出一部《贞观律》,这成为大唐法律的基础。长孙无忌对法律方面从未放松,直到李世民去世,他作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帝唐高宗,依然继续修订法律,修撰了《唐律疏议》三十卷。
由此也可以总结出长孙无忌的行政风格:务实,固本,崇尚制度和法律。长孙无忌走的并不是儒家的路子,他不讲大道理,不说废话,不争功劳,这样一个低调而能干的“外戚”,李世民越看越顺眼。不管过去多少年,长孙无忌一直在默默耕耘,并做出显著的成绩,李世民全都记在心里。世界上哪有无缘无故的宠信?长孙无忌的地位,靠的是他的成绩。贞观十七年(643),李世民突然怀念起昔日与他南征北战的老战友们,在玄武门之变中与他同生共死的大臣们,这位重感情的帝王越想越觉得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想来想去,决定找人画二十四张画像,将最重要的功臣们的容貌笑颜留在纸上,悬挂在凌烟阁,以供自己时时登阁怀念那一段峥嵘岁月,也让后世的人都知道这一段君臣佳话。
李世民按照功绩选出了二十四个人:赵公长孙无忌;赵郡王李孝恭;莱公杜如晦;郑公魏徴;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瑀;褒公段志玄;夔公刘弘基;蒋公屈突通;勋公殷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