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秦始皇陵
我国古代的陵园建筑,是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宣扬至高无上尊严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君王往往不惜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营建陵园,塑造死后的尊严。历代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统治,维护帝王的权威,均不惜代价地修筑陵园,这一行为固然是为了死后王国的塑造,同时也是对政权崇高性的巩固,陵园的宏伟与政权的尊严塑造之间一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秦始皇时期,随着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为了与至高无上的皇权相适应,形成了日益完善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园布局规划,出现了高大的陵冢和供死者灵魂起居的寝殿建筑,秦始皇陵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地理位置位于西安临潼区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故往往称之为"骊山陵墓"。选址于此主要因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南为骊山,北有渭河。考古发现在华清宫遗址上存在秦时离宫别馆"骊山汤",且当时阿房宫有专门阁道通往骊山,说明始皇生前应常往来于此游猎沐浴。
秦始皇嬴政自13岁即位时即开始筹划陵园的修建,由丞相李斯一手主持其整体的设计,大将章邯监督修建过程,前后时间长达39年,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开创历代帝王营建宏伟陵园的先河。皇陵现存陵冢高度为76米,陵园布局仿秦国都城咸阳格局,分为内外两城,内城经测量周长为3.8公里,外城周长6.2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方,坐西面东,这里是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是主墓室所在,为骊山陵墓建筑群的核心部分,目前尚未发掘。考古工作者目前已对秦始皇陵周围56.25平方公里进行了调查和钻探,发现秦始皇陵园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面各延伸70.5公里,在此范围内发现了众多的建筑遗址及陪葬坑、陪葬墓,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相结合。以下对其主要建筑稍加介绍。
封土堆:陵墓外部的主体建筑,此后帝王陵墓或积土成山或凿山为陵应即承此传统。《汉书》记载高度为50丈,折合约115米,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及人为破坏,现存封土堆呈覆斗形外观,腰部有缓坡状阶梯,顶部为平台,实测封土堆底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顶部平台东西长24米,南北宽10.4米。关于现有封土堆高度说法不一,因皇陵周围地形复杂,测量高度不能统一人们常认为其高76米。
地宫建筑:封土堆下即为地宫,《史记》记载内部设有机关,以水银造江河大海,1981年和1982年经中国地质科学院测试,发现始皇陵内部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甚至外部也有强烈的汞蒸气泄露,足以佐证司马迁的判断。地宫内部布局有学者称与二十八星宿一一对应,据钻探得知,始皇陵有两重城垣,除南面内外城垣仍有局部存留地表,其余仅存地下墙基。内外城垣为规则长方形,呈"回''字形。另外尚有寝殿和便殿建筑,足以得知始皇陵的恢宏与完备。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