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制度是怎样运行的
三公九卿制作为我国古代很长时期内采用的中央行政体系,其运行方式主要分为权力中枢和行政主导。秦王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权力中枢,御史大夫监察官员的地位空前提高,政治分工的具体化导致了权力制衡机制的形成,从此行政、军事、监察被认为是国家权力的三项最主要职能,从而确立了三公九卿制的基本模式,奠定了中国君主专制社会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格局。这虽然一定程度上形成三权分立的格局,但事实上在权力中枢机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行政。这并非因为军事和监察不重要,而是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行政的干预,从而确定了丞相以及后来的司徒崇高的地位。除大规模战争外,军队主要作为威慑力量存在,所以太尉在秦以及西汉时期虽然地位崇高,但职权却极为有限,只是到东汉以后才开始侵夺司徒权力,职权才有所扩大。监察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不是施政机构,而是作为派生机构存在,东汉以后改称司空,作为三公序列,也处于丞相群体中,监察百官的权力主要移交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秦、西汉前期,丞相是权力中枢的首脑,虽然武帝时设立中朝,东汉设立尚书台以削弱相权,日常政务均由尚书台管理,但行政的主导作用未变。武帝以后大将军、大司马职位最高,东汉时太尉为三公之首,但他们只有加领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能成为最高政务机关尚书台的首领,从而掌握决策权和行政大权。
三公九卿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权力逐渐被削夺,三公九卿制最终完全被三省六部制取代。宫廷近侍成为侵夺三公九卿权力的先驱,秦立此制后,车府令作为太仆属官,然赵高任此职时,因深受始皇帝的信任,故能以近侍身份驾驭行政首脑李斯,发动沙丘政变。汉武帝设立中朝官,侵夺三公九卿权力。其中最突出的为尚书一职,至东汉成立尚书台,对三公权力的削弱更为严重,所谓"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综上可见,从西汉武帝迄东汉末,中央行政体制运作的重要特点就是由宫廷近侍组成的权力中枢机构和执行机构取代制度化的三公九卿制的中央政府机构,这一权力转移过程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加强了两汉时期的皇权,还在于它为后代皇帝强化皇权提供了一个可以效仿的统治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的形成,到唐代三省长官的宰相地位逐渐被同三品和同平章事取代,宋代出现政事堂与枢密院分掌国政,明代内阁的出现和清代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都说明中枢机构的权力转移已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则,而这个规则正是秦汉时期形成的。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