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高力士(684年一762年),原名冯元一,潘州(今广东高州)人。他本出身唐代岭南大族,据《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记载,其曾祖父冯盎是唐初的广、韶十八州总管,祖父是潘州刺史,父亲冯君衡原为潘州刺史,而岭南在唐代是流放罪犯之地,冯君衡曾配合酷吏万国俊罗织流人罪名,伤害无辜,武周长寿二年(693年)结束酷吏政治,冯均衡也因此被削夺官职,全家籍没为奴。圣历元年(698年)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将冯元一以少年宦官的身份献入皇宫。武则天喜欢他仪容整洁、聪明灵巧,让他随侍于身边。后因犯了小错,他受到责罚并被赶出皇宫,所幸宦官高延福将他收为假子,为其改名为高力士。过了一年多,武则天又把他召入宫中,授职宫闱丞,掌管宫内门禁之事。中宗朝,玄宗当时还是藩王,暗中结交豪杰之士,高力士就在这时结识了玄宗,从此倾心侍奉玄宗,玄宗也对他恩宠有加,高力士由内廷的小宦官开始
一步步迈向权倾内外的宦官首领之位。高力士首先是以功臣的身份得到重用的,同时还得益于玄宗对宦官的重用。唐隆元年,李隆基平定武韦之乱,拥立睿宗,自己被立为太子。高力士身材高大,善于骑射,有勇有谋,在这次行动中出力很大,因此李隆基奏请让高力士隶属东宫,在身边侍候,加授他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二年(713年)七月,他又参与了镇压太平公主集团的军事行动,因功被超出常规地拜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同正员。玄宗登基后,又给他加官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成为宫中宦官的首领。当时,宦官常被安排担任监军使、入蕃使、教坊使、修功德使、市鸟兽使等职,虽然是临时的使职差遣,但却有很大的权力,所以地方官千方百计地讨好他们。出使可以得到巨额财富,以至京城中良田美宅一半都是宦官的产业,高力士就有决定派谁出使的权力。
这时高力士官至三品,开始介入政事。中宗朝,宦官人数虽有增多,但品级都不高,自玄宗朝开始,为了加强皇权,开始重用宦官,不止高力士,杨思晶、黎敬仁、林招隐、尹凤祥等不少宦官也被授三品将军,宅门列戟。这些人也各有所长,杨思晶善于出征打仗,黎、林长于奉使宣诏,尹凤祥则因通晓文墨而主掌书院。天宝初,进一步加封高力士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天宝七载(748年)再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虽说是武散官,但却是从一品,是极高的荣誉。十四载,开始设置内侍省内侍监两名,这是正三品职事官,让高力士、袁思艺担任。高力士却不以功臣自居,他深知自己的宦官身份,所以他忠诚于皇权。
玄宗取得皇位,是许多功臣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有些人居功自傲,热衷于巩固权位,威胁皇权,先后被玄宗贬官,甚至杀掉。高力士以此为戒,他恪守自己的本分,不存非分之想,谨慎细致、处事灵活、考虑周到、待人谦恭,周围的人也都对他赞誉有加。当时四方进奏的文表,都先呈送给高力士,小事就由高力士决定,大事才转呈玄宗,他处事得当,所以玄宗很放心,常说:力士值班,我可以高枕无忧。"所以他常常在宫中值班,就在玄宗寝殿旁的帘帷中休息,很少回宫外的私宅。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幸蜀,曾与高力士同任内侍监的另一名高级宦官袁思艺投靠了安禄山,而高力士却跟从玄宗到达成都,玄宗感念他的忠诚,给他封爵为齐国公。两年后,他跟从已是太上皇的玄宗回到长安,肃宗给他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这是文散官从一品之职,并赐实封五百户。
他始终只忠于唐玄宗一人。杨贵妃得到玄宗宠爱时,他亲自为贵妃牵马执鞭,贵妃因忤逆玄宗被送出宫外时,他劝解玄宗与贵妃重归于好,但他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贵妃,而是因为玄宗而爱屋及乌。当马嵬之变发生,禁军诛杀杨国忠并要求杀掉贵妃时,他并没有为贵妃求情,而是从玄宗的安全出发,向玄宗陈明利害关系。玄宗曾在立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他劝玄宗推长而立,但他并未追随肃宗至灵武,而是随玄宗入蜀避难,肃宗收复两京后,他也未前去邀功请赏,而是依旧照料已成为太上皇的玄宗。
他的忠君却不是愚忠,在是非问题上他敢于直言进谏。开元末年,玄宗年事渐高,不似早年励精图治,而是沉迷享乐,曾对高力士说想将军国大事交给宰相李林甫,高力士劝玄宗说:军国大权,不可假借他人,一旦他们建立起威权,谁还能够说三道四呢?此言惹得玄宗很不高兴,高力士十分惶恐,虽说后来玄宗为他置酒压惊,但据《资治通鉴》记载,他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然而,内心的忠诚又使得他在一些军国大事上发表了言论,天宝十三载,唐军进攻南诏遭到惨败,宰相杨国忠却奏上捷报,玄宗因此又对高力士说起将军政大事委托给将相大臣,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的话,高力士却以云南前线屡打败仗,边将拥兵太盛的实情相告,提醒玄宗防患于未然。这年秋天,雨水成灾,玄宗认为是上天对自己的谴责,高力士直言相告:开元二十年前,文臣武将都奉公守法。自从您将权力交给宰相,法令弛坏,天灾不断,阴阳失调,我还敢说什么呢?"显然,高力士希望国家在玄宗的直接统治下长治久安,始终反对玄宗将权力交给权臣。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他遭李辅国陷害而被流放到黔中道的巫州,此地多荠菜但当地人却不食用,高力士感伤而赋诗说:两京作芹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京城、玄宗之情,也表明了自己忠诚不改的心迹。宝应元年(762年),代宗继位,高力士遇赦北归,走到朗州,遇见北方的流人说起京城之事,才知道玄宗已死,高力士伤心痛哭,吐血而死。代宗感念他对玄宗的一片忠心,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让他陪葬玄宗的泰陵,高力士一生与玄宗紧密相连,死后也陪葬左右,算得上是有始有终了。
作为一名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在皇权许可的范围内,他长袖善舞而又明哲保身。由于高力士深受玄宗信任,在宫中享有很高的地位,肃宗当太子时,称呼他为"二兄",诸王公主都叫他"阿翁",驸马们则叫他为"爷"。想要攀龙附风者都纷纷结交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高力士幼年与家人离散,后来找到生母麦氏,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与他结为兄弟,麦氏死时,伯献在灵堂披麻戴孝充当孝子,接受宾客的吊唁。像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玄宗朝著名人物都是靠他而取得了将相高位,但是这些人中许多嗜权如命,紊乱朝纲,所以高力士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但他对这些人仅止于引荐,并不与他们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如果这些人有过错,他绝不会去伸手施救。虽然位高权重,但他毕竟是一名宦官,他内心仍追求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希望能够家富于财、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这些愿望,都得以实现。
高力士资产殷厚,绝非一般王侯能够比得上的,他在京城西北截沣水作水碾,五轮同转,每日可碾麦子三百斛。他在来庭坊造宝寿佛寺,兴宁坊造华封道士观,都富丽堂皇,耗费巨大,非财力雄厚是无法做到的。他曾因宝寿寺添了一口大钟而设斋庆贺,满朝官员全都来捧场,但凡谁要敲钟祈福,一击须纳钱十万,有些想讨好高力士的人,甚至敲二十下,最少的也敲十下。开元初,瀛洲人吕玄晤在京师做一名普通官吏,他的女儿颇有姿色,被力士娶为妻子,吕玄晤因此被提拔为少卿、刺史,吕氏子弟皆为王傅。后来吕夫人卒,以盛大的葬礼葬在城东,朝廷内外的官员争着去吊祭,从城里到墓地,一路上车马不绝。开元十七年,玄宗又下令赠力士父广州大都督,母麦氏越国夫人。
总之,公平地说,高力士的一生,不像唐后期宦官专权时期的权阉那样骄横跋扈、危害国家,他始终忠诚于皇帝,没有对当时的政治造成大的不良影响,但从玄宗朝开始的宦官参政,却从制度上为唐后期的宦官专权埋下了祸根。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