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真相是什么?(一)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在范阳(治今北京)发动了叛乱,兵锋直指京师长安,因为先后领导叛军的主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所以史家称之为安史之乱。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安史之乱进行了研究,笔者主要针对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试探讨安史之乱的真相。
其一,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
某种程度上看,安史之乱发生在天宝末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安禄山(703年一757年),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的杂种胡人,他懂六蕃语言,骁勇善战,狡黠多谋,被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收为养子。他重金贿赂玄宗派出的使臣和朝中权贵,渐得玄宗青睐。至天宝十载已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玄宗为何信任安禄山呢?这是因为他在玄宗面前表现得憨厚忠诚。他还常年不断地将珍禽异兽、珍奇宝玩贡献入宫,更加得到玄宗宠信。天宝末,不少大臣奏说安禄山有反心,玄宗都不听,甚至将他们执送安禄山处理,以示对安禄山的信任。由于玄宗对自己的恩宠,加之玄宗年事已高,安禄山并未打算在玄宗在位时发动叛乱,而叛乱之所以提前发生,乃是受杨国忠逼迫。杨国忠任相后,为巩固权位,对安禄山的防范心理增加,而安禄山对杨国忠却不够尊重,两人最终交恶。杨国忠不断向玄宗奏称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他又搜查安禄山在京师的住宅,杀掉其门客,欲将安禄山逼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安史之乱出现在天宝十四载,是杨国忠步步紧逼的结果。
但从另一方面看,安史之乱的发生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唐初,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府兵归属各地折冲府管理,40%的折冲府设在关中,形成了内重外轻"的战略布局。战争时,皇帝临时派将出征,战争结束,将归于朝,兵归于农,使得将不专兵。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遭到破坏,导致府兵制日益瓦解。开元十一年(723年),开始招募兵士充当宿卫,二十五年,又招募丁壮充当边兵,这造成了边将可以长期统兵的结果。从此,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边兵英勇善战,宿卫多市井之徒,外强内弱的状况开始出现。
天宝元年(742年),玄宗在边境设立十道节度使,共领镇兵约四十九万,为宿卫关中兵力的四倍多,这时,军事布局的外重内轻局面逐渐形成。
李林甫为相,为巩固权位,他上奏玄宗用少数民族将领为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统帅的兵力占边兵的38%,全国兵力的三分之一。安禄山看到唐王朝天宝年间繁盛外表下危机重重,遂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动了震惊天下的叛乱。
所以,这一事件的出现是唐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唐代各种制度出现漏洞的结果。唐杜佑在《通典》中说:安禄山称兵叛乱,未必是早有预谋,是他力量太强而又形势逼迫,不得不这样做。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