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李唐皇室血统之谜?
早在唐初,佛教僧侣法琳就曾经明确指出李唐王室出身胡族。当时,李唐王室自称为老子李耳之后代,故唐初道士自恃有皇家为后盾,主动挑起对佛教的攻击,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清虚观道士李仲卿写《十异九迷论》,刘进喜作《显正论》,都谤讪佛教。就在这一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而承继帝位,唐大宗贞观年间,释法琳撰《辩正论》反驳李、刘二人。道士秦世英又称法琳此论明似攻击道教,暗则诽谤皇室,于是,唐大宗下今将法琳下狱,由刑部尚书刘德威、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侍御史韦悰等讯问。
这时的法琳,仍未看清形势,为了向道教还击,他竭力想论证李唐皇室与老子李耳没有任何关系,这样道教便不能以李唐皇室为保护伞。他谈及李唐王室血统时称:"窃以拓跋元魏,北代神君,达阇达系,阴山贵种。经云,以金易鍮石,以绢易褛褐,如舍宝女与婢交通,陛下即其人也。弃北代而认陇西,陛下即其事也。"可见,法琳认为李唐本出自代北鲜卑贵族,现在却非要自称陇西汉族士族出身,无异于以黄金换黄铜,以丝绢换粗布,如同舍弃身份高贵的女子与奴婢私通。这虽是法琳的言辞,但应该也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共识,只不过其他人没有说出口,或者未见于历史的记载罢了。法琳不但说了,而且直接指向李唐皇室,他这些言辞毫不顾忌李唐皇室的面子,实在可谓犀利,使得唐太宗将其流放蜀郡,死于中途。
关于李唐皇室的家世谱系,以《新唐书》卷十七上的《宗室世系表》所记载的最为详备,称李氏先祖始于十六国之西凉王李暠,其第三子重耳之子李熙为北魏金门镇将,遂定居于此,李熙即唐高祖之高祖父,李熙生李天赐,天赐次子李虎,即唐高祖李渊的祖父,
他协助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为八柱国之一,被西魏赐姓大野氏,死后追封唐国公,李渊之父为李晒,袭爵唐国公,官至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其他相关记载,散见于《册府元龟》《唐会要》《旧唐书》《北史》及《晋书》等历史著述,均与《新唐书》大同小异,可以相互参证。
但是,这只是以李唐王室自述为基础的对其身世血缘的正统说法,对于这种说法,从古至今许多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疑问。20世纪河北隆平县尚存唐光业寺碑,碑文为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宣义郎前行象城县尉杨晋所撰,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利用此石刻资料对李唐皇室血统进行考察。碑文中记述李熙、李天赐父子均葬于隆平,且这里是李氏家族的世居之地。而据《魏书,地理志》《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地志资料,隆平原为汉广阿县,在唐名昭应县,旧属巨鹿郡,与山东望族赵郡李氏所居之常山郡接壤,因此,陈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中写道: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至于有唐一代之官书,其记述皇室渊源间亦保存原来真实之事迹,但其大部尽属后人讳饰夸诞之语,治史者自不应漫无辨别,遽尔全部信从也。"以陈先生的结论反观《册府元龟》中李渊祖父李虎在西魏曾被封为赵郡公的记载,联系古代封爵往往与被封者的祖籍有关的习惯,我们基本可以认为李唐皇自河北的汉族。
但还应看到,李唐皇室是受到胡族文化影响很深的汉族。从李熙到李世民祖孙六代的婚姻对象入手考察,可以看到该家族鲜明的胡化轨迹。前述唐光业寺碑所记载的李熙、李天赐父子分别娶妻张长、贾氏,《唐会要》记载李虎、李昞父子分别娶梁氏、独孤氏,而众所熟知的是,李昞的子孙李渊、李世民分别娶窦氏、长孙氏。可以看出,前三代,虽自北魏李熙开始已经居于武川,但还是以汉族自居,这恐怕也与北魏的汉化政策有关;后三代,从西魏追随宇文泰,官至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开始,这一家族均与胡族联姻,在西魏倚重胡族力量建立关陇贵族政治军事集团,割据西北的大背景下,李唐一族也逐渐染上了日渐浓厚的胡化色彩。西魏北周时,李虎及其子李昞均曾有陇西公之爵,正是在宇文氏实行关中本位政策",加强关陇集团凝聚力、认同感的背景下,将其原山东郡望改为了关陇郡望,这与李唐皇室婚姻的胡化是相一致的,都反映了其所生活时代的特征。
总而言之,李唐皇室在北魏至隋的数百年间,原居山东,但非高门,后投身军旅,先居武川,后随宇文泰入关中。李唐皇室之血统,既不像他们自己宣称的那样为高贵的西凉武昭王后裔,也不像法琳所说是纯粹的鲜卑胡族,而应是受到胡族文化影响的汉族。因为这种胡以并存的文化特征,李唐皇室在建国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均采取了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度,最终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的大唐盛世,至今令人追忆。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